无恶之最电影(读书漫谈之*文学:风月无边,无恶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1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和几个姑娘组了一个读书会,忝为第一期的阅读主持人,在由春入夏、气温逐渐上升的四月末,选了“文学”的话题。和几位并非读书会成员的朋友聊到这件事,第一反应不是倒吸一口冷气,便是目光促狭的赠我一句“你们口味真重”,说实话,还真的有点出乎我意料。毕竟作为一个姑且算念了半个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在我的概念里和纪实文学、女性文学等等带着标签的文学并无二致,只是各有各侧重表现和阐释的母题,仅此而已。

拖拖拉拉用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自选书目《洛丽塔》读完,也经意去看了97版的电影。纳博科夫这部小说还有个别名,一树梨花压海棠,词人张先耄耋之年纳一妙龄女子为妾,苏轼便以这句诗调侃,于是任三影先生笔下不乏“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佳句,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终究还是那些浪荡香艳的风流轶事。

本抱着半严肃的文学态度来做这期主题读书会,既然大众对“”这个话题实在难以严肃起来,加之许久不在正统文学批评思维之下训练,所以以下仅是一些想到的层面,逻辑上和认知上不免主观,还请列为看海涵。

情起于色,无恶无善

《牡丹亭》和《金瓶梅》,你能说谁是高雅的,谁是低俗的?

两部几乎创作于同一时代的作品,前者是歌颂爱情和自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则成了“诲诲盗”的禁书,确实是令人啼笑皆非。《牡丹亭》的故事蓝本是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假设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故事讲了什么,单看题目中的七个字,“慕色还魂”,太值得想象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倘若杜丽娘梦中的朦胧身影并非一表人才的柳梦梅,而是卡西莫多,我猜杜小姐大概怎么也不愿再还魂了,可见这“情”并非“不知所起”,只是承认“情”起于“色”太过直白,毫无美感。“”的魅力在于“遮”而非“露”,杜丽娘芳魂夜会柳生,只一句“秀才,且和俺点勘春风这第一花”,便是引人遐想的风月无边。相较之下,《金瓶梅》便是成也直白败也直白,读者们奔着看男盗女娼的奇情故事,你再和他们讨论社会制度、律法制度、风俗制度,也是徒劳无用。

自明代以来,中国的虚构文学(fiction)进入一个如同“成长期”的阶段,被供奉在神坛上的正统文学固然不可撼动,但当时客观上社会财富的累积程度唤起了普罗大众对于满足精神层欲望的需求,在为市井民间津津乐道的通俗文学中,文学恰好成了一针满足欲望的兴奋剂。作家格非在一篇谈及《金瓶梅》的文章中提到了“无恶无善”四个字,我把它借用到了题目之中,这个词想表达的意思有点像相对论,即你站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之下,依据不同的判别标准,“善”和“恶”也都是并非绝对的概念。《牡丹亭》也好《金瓶梅》也好,对于它所在的时代,乃至现代的读者,也无非是各取所需,你眼里有怎样的世界,自然看到的是怎样的风景。

垮掉的一代控诉or皈依

我想干件大事,又不知道从何开始,算了还是先泡个妞或者汉子吧。

我前些天看了一部讲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电影,《杀汝爱》,电影中艾伦•金斯堡和卢西安•卡尔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初遇,而卡尔正在大声朗诵《北回归线》中的经典段落。不知为何,总觉得看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文学作品,时不时就是一群作家带着半自传的性质,讲述自己酗酒、嗑和嫖妓的放浪形骸。这种姑且称为“颓废”的美学取向大约是自波德莱尔以来的浪漫主义所呈现的状态,荒诞虚无、或乱堕落,都成为作家们借以表达灵魂的理性与现实的平庸格格不入的渠道。

“垮掉的一代”另一位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虽不能算作一部文学作品,但书中几位主角一场放纵身体的旅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还是情不自禁的要感叹一句,真会玩。很难说“垮掉的一代”是文学的宠儿还是历史的尘埃,不过个人看来,被奉为宠儿不过一时,终将归于尘埃却是必然,才令这些在他们的年代显露出如先知一般非凡才华的年轻人深感悲哀。所谓放纵,更像一场及时行乐。中国有句调侃人的俗话,人在花下,做鬼也风流,如此看来倒是平添了几分悲剧意味。

,我在此所谈及的西方文学,仅仅截取了“垮掉的一代”的一个侧面,他们并不能算作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家群体,但其作品中所涉及的,关于身心的放逐,却是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放纵自身的欲望,是自甘堕落,还是精神世界的荒芜?是将放纵视为对彼时年代的变相控诉,还是从放纵中寻求心灵的皈依?或是如我所想的,对于“垮掉的一代”而言,整个人生都不过是一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虚妄游戏。

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终于写到《洛丽塔》了(What a long foreplay)

《洛丽塔》是我在文学专题下的自选书目,情节不需过多赘述,一位来自欧洲大陆的中年教授,爱上身为继子的美国少女。看电影的时候有一个画面非常打动我,男主人公亨伯特第一次到洛丽塔家,正斟酌是否租住在这间并不令他非常满意的居所,偶然瞥见一位趴在草地上看书的少女,任由橡胶水管中的水淋湿衣衫,在阳光下并未发育完全的身体轮廓毕现,那一瞥,对于亨伯特和观众而言,就如同小说结尾那句,一眼万年。

看到一些评论,说洛丽塔就是文学作品中非常典型的“妖女”,亨伯特则是沉湎于对少女无尽痴缠的变态,都稍显片面。就小说本身而言,《洛丽塔》的建构是一座非常令人有破解欲的迷宫,包括小说中伏线绵长的文字游戏(如“着魔的猎人”,既是亨伯特和洛丽塔旅行中意义非凡的一间旅店,也是诱拐洛丽塔的作家奎尔蒂一部剧本的名字),以及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如蝴蝶)和比喻。亨伯特说洛丽塔是“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通读整部作品下来,读者会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洛丽塔,完全是来自亨伯特教授的口述,而这个令人着迷的小女孩,似乎很少有自发的明确的话语和行为。她像一个定格在照片中的映像,缺席于真实的世界,或者说除了亨伯特,没有人再能证明洛丽塔是真实存在的。而小说开篇的序言中有这样一些话,“这部回忆录作者离奇的外号是他自己杜撰的”,“作为一份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是的,亨伯特教授是一位精神患者,这也让洛丽塔的存在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亨伯特的自叙中,他十几岁时曾经遇到一位名叫安娜贝尔的女孩,在与她的交往中,少年亨伯特获得了情感和身体的最初启蒙,但安娜贝尔的过早夭亡影响了此后亨伯特的一生,青年时混迹于欧洲大陆各个角落,遍寻安娜贝尔式的妙龄少女,中年远渡美利坚,阴错阳差邂逅了迷人的小妖精洛丽塔。

青春之泉,蚀骨噬魂

读小说的时候我有一个略显个人化的感觉,安娜贝尔非常像《神曲》中的贝阿特丽彩(Beatrice),仿佛能让见到她的人从第一眼就被牢牢吸引,心灵被震撼,从而一生都沉浸在对她的向往中。对于《洛丽塔》这部小说而言,这位安娜贝尔,所牢牢抓住是亨伯特的哪一根心弦呢?在我看来是永葆青春的生命力。

亨伯特因为安娜贝尔,第一次开启了生命的闸门,是他此前从不懂得,也未曾感受过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欢愉,对于一个少年而言,这样富于启蒙价值的生命力无疑让他“真正的活了”。但安娜贝尔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就凋谢了,亨伯特也像一只才破茧而出张开翅膀便随即褪色的蝴蝶,直至遇见洛丽塔,他仿佛一下找到了令自己重获新生的灵丹妙,如果不吸附于其上,不知何时便会烟消云散。

洛丽塔仅仅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让中年亨伯特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那么简单么?有人曾开玩笑,说《洛丽塔》是古老的欧洲大陆给予新生美利坚的一剂rape。根据亨伯特的描述,洛丽塔爱涂口红,爱看电影杂志,爱听着收音机里的爵士扭动称之为“舞蹈”的动作,过早的生长出于她的年龄不相称的与世故,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冥冥中指向新生的美利坚。

作为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成长为经济巨人的国家,特别是相对于大西洋另一端在战后日渐凋敝的欧洲大陆,美国似乎是给了这些曾经的殖民者们一个响亮的耳光。洛丽塔的生命力,恰恰是美利坚生命力的一种外化。在小说中亨伯特和洛丽塔的第二次旅行中,作为读者,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洛丽塔以一种轻车熟路的方式用自己的身体向亨伯特赚取所需,无论是金钱还是自由。这一定是令古板的欧洲大陆无法接受的行为方式,但小说中生长于欧洲的亨伯特,却被洛丽塔如此的反噬紧紧扼住喉咙。

亨伯特与洛丽塔,欧洲的衰颓和美国的崛起,更像是被设计好的一对隐喻,古老陈旧的一方试图从新生身上汲取生命的养分,但新生如同春日里身体复苏的蛇,让人毫无察觉便被从头到脚缠绕,一旦发力,无从抵抗。

人的悲,无关

想说到的是旅行,小说中相当多的篇幅是在写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旅途,前面所提到的《在路上》,也将故事放在旅途上,那么人在旅途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旅途是与既定生活轨道截然不同的一种状态,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甚至有点让人喜悦或害怕的未知,特别是在没有目的地的情况下。选择一段长长的旅行,很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洛丽塔》中,第一段旅程起因是洛丽塔丧母,第二段旅程是亨伯特为了缓和同洛丽塔的矛盾。

旅行还有一层意义的逃避,在我看来是逃避时间具体可感的流逝。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有类似的感觉,旅行会让人忽略时间的流逝,一段旅行结束,翻翻日历,好像直接越过了十天半月。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惧怕时间具体可感的流逝?就是亨伯特,一个细腻的感受着自身生命力在不断消退的人,远渡新生国度,本渴望藉此能够让生命力在自己身上尽可能延长,却悲哀的发现连同自己生长的土壤都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颓,那么唯一可做的就是自不量力的试图跑赢有限的时间。

写到此忽然觉得《洛丽塔》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悲歌,更是关于人的永恒悲剧,无关。之于《洛丽塔》就如同镜子里有一个迷人的世界,而洛丽塔做的,就是用自己紧实的手臂,将镜子在你面前打的粉碎,丹唇微启,说一句,别傻了,而后飘飘然消失在空气里。

用一句前些日子随手写的话作为结尾吧

如果浮生仅有一日,

那么飞蛾扑火,

一定是为了逃离黑暗后终将陷入无尽长眠。

作者Dorothy 授权转载

原文地址http://.douban./note/504759810/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