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电影之最远程操控*(得到邓小平批准后,杜义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3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夏天,刘邓大在毛主席的部署指挥下,成功挺进大别山区,解放战争战火蔓延至国统区

就在战争即将打响的关键阶段,6纵政委杜义德却突然提出,要率兵回家为父报仇。

杜义德

在向来纪严明的解放队伍,以权谋私这种事历来是大忌。

可这次邓小平非但同意了杜义德的请求,甚至批给他一挺机关枪,任其回家为父报仇,这究竟是为何?


善打硬仗的杜义德

杜义德,1912年生于湖北黄陂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杜义德从年少时期便饱受困顿生活折磨。

为了谋生,他私塾只念了不到一年便回到了家里,往后的日子里,杜义德在地主家放过牛,也曾跟着哥哥在外四处打工,还到武汉当过学徒。

直到1927年初,当北伐的战火席卷至湘鄂地区时,15岁的杜义德选择加入到了乡里组织的赤卫队

两年后,黄陂赤卫队几乎整编并入红队伍中,杜义德就此成为红1131师第4大队的一员,还被任命为大队的宣传队长。

此后,不辞辛苦地带着宣传队到处宣传革命,为队伍征集兵力、筹集粮草,成了杜义德的日常任务。

,若是遇到国民党的清剿队伍,杜义德也会立刻显露出勇猛的一面,带着队伍与敌人干一场。

自小在山区长大的杜义德,对黄陂地区的环境和地形非常熟悉,无论是化装宣传还是与敌人正面交锋,杜义德总能带领队伍取得先机。

若是落入大股国民党的围剿,杜义德也能凭借老道的经验躲过敌人的搜捕,顺利脱身。久而久之,国民党提起杜义德就头疼。

1931年10月,红四方面在湖北黄安宣告成立,杜义德成为红四第十师30团3营营长。

有了亲临前线作战机会的杜义德,逐渐显露出自己在事领域上的天赋。在与敌人的作战中,杜义德总是冲锋在前,异常勇猛。

有一次两爆发白刃战,身为营长的杜义德一马当先冲了出去。这一仗,杜义德的鼻子被敌人的刺刀捅伤,自此留下一道无法磨灭的疤痕。

就在敌人刺刀刺向他的第一时间,杜义德的刺刀则是捅向了敌人的太阳穴,对方当场饮恨。

自此过后,杜义德便常常指着鼻子上的伤疤激励下属


“这是你我活的战斗!我不坚决捅他,他就坚决捅我!”


以后每每接到作战命令,杜义德总把“坚决”这两个字挂在嘴边。“坚决打败敌人!坚决赢下战斗!”时间一长,杜义德在中便有了“杜坚决”的称号。

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战火熏陶中,杜义德麾下部队愈战愈勇,接连斩获丰富战功,其本人更是荣升至第十师29团政委。

1936年初,年仅24岁的杜义德已经是红3089师的政委,成为红队伍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之一。

不过,身居高位的杜义德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勇猛作风。

有一次,部队奉命拔掉一座敌城。敌防守力量强大,我久攻不下,杜义德情急之下竟直接冲出了战壕,抄起枪便向敌杀去。

我士气得到极大鼓舞,城池顺利被拿下,可杜义德却在此战中不幸被子弹击中。

伤愈后的杜义德,被调往红四方面总部任第四局局局长,奉命带领部队西进,渡过黄河河西地区建立根据地。

至次年春天,这支西路因消耗太大不得不宣告“西征”失败。

杜义德带领剩余部队进入祁连山,一路靠着草根和雪水充饥解渴,艰难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最终成功与红总部派出的援西队伍接头,并抵达延安休整。


回乡报仇,邓公特批一挺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杜义德率部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时间来到1947年夏天,此时的杜义德已经成为刘邓大麾下的六纵政委。

这一年,毛主席高瞻远瞩,做出将战场转移至国统区的战略规划,而这一关键战略任务则是落到了刘邓首长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头上。

从这年6月开始,刘邓率领麾下1纵、2纵、3纵、6纵、共计12万人,拉开了南下大别山的序幕。

面对国民党20多个旅团的围追堵截,我一路强渡黄河、挺近鲁西南、越过陇海线、跨过黄泛区、渡过淮河,沿途解放十几个县城,最终于8月底成功抵进大别山区。

晋冀鲁豫野战宛若一支利剑一般,直插国统区腹地,对蒋介石南京总统府、长江天堑等战略要地产生巨大威慑。

此行过后,我由守转攻,解放战争迎来关键性转折点,晋冀鲁豫野战也有了刘邓大的称号。

就在这要紧关头,杜义德却向首长邓小平提出请求想回家替父报仇。

按理说,在解放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中,以权谋私必回遭到严惩,更何况是在大刚刚站稳脚跟的关键时刻。

可邓公却偏偏批准了杜义德的请求,甚至专门为他的报仇行动特批了一挺机关枪作为支援,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为父报仇的想法早已萦绕在杜义德心头多年。他父亲的,还要追溯到杜义德刚刚加入红时期。

彼时,红1131师队伍来到黄陂地区驻扎,并带领当地百姓展开了一场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杜义德不仅加入了红队伍,更是积极参与到了对当地地主、土豪的打击。

,当地劣绅地主并不甘心,甚至组织起了一支名为“地主还乡团”的武装力量,与红队伍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红驻扎黄陂的那段时间,地主还乡团根本翻不起浪花,不过等到红转移后,他们便开始勾结国民党,将矛头对准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誓要夺回失去的土地。

左一为杜德义

而曾经让地主还乡团屡屡吃亏的杜义德一家,更是成为地主豪绅们的重点报复对象。

抓不住杜义德,地主们就把气全撒到了他的家人身上。杜老爷子被抓走后,饱受对方折磨、拷打,但直至咽气也没有吐露出关于儿子的任何消息。

杜义德的母亲带领其他家人一路逃亡,从此过上了颠肺流离的生活。

除了杜义德一家,昔日参与到革命斗争家庭都没有逃过这一劫。黄陂地区的革命群众伤惨重,饱受地主还乡团凌辱践踏。

消息传到杜义德耳中时,他正忙于反围剿战争,杀父之仇只能暂时压在心底。再到后来的长征、抗日战争,杜义德始终没有腾出手来回乡报仇。

直至解放战争打响,杜义德跟随刘邓来到距离家乡不远的大别山区,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与愤恨,誓要回到家乡手刃仇敌。

邓公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当即批准了他的行动,并特许他带一挺机关枪回去。

因为黄陂地主还乡团身上背负的,远不止杜家老爷子这一条性命,受其残害的百姓不知几何。

杜义德为父报仇,也是为黄陂地区的乡亲们报仇、扫除祸害。就这样,杜义德率领一支小队悄悄回到了家乡黄陂。

满腔怒火的杜义德,亲自手刃了当年残害他父亲的仇敌,为祸一方的地主还乡团就此被剿灭。事情办完后,杜义德火速赶回了中。

杜义德此行,极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人的性与刚毅。但杜义德可不仅仅是一名只知道冲锋的悍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非常懂谋略的儒将。

邓小平与杜德义


善于思考的儒将

诚然,杜义德没有读过几天书,但他的事素养同样非常高超,这是因为他听从了毛主席和邓公的教诲。

当年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经常提点他


“你还年轻,要好好学习。”


后来,毛主席更是直接把他安排到了延安抗日政大学学习。抗大学习的两年间,杜义德如饥似渴的吸收着知识,事理论、政治思想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毛主席与杜德义

从抗大出来后,邓公又对他委以重任,将前线随营学校校长的职位交给他去做。两年前还目不识丁的杜义德,转头成为了前线兵们教育工作的领导者。

这项工作对于生来不喜安稳的杜义德来说固然乏味,但在过程中杜义德的个人事素养得到提高,这也为他日后率部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7年4月,杜义德奉命围歼阀孙殿英。孙殿英在阵地汤阴城四周,构建了以壕沟、地雷阵、暗堡、塔为主要防线的多层防御圈。

他自以为汤阴的防守固若金汤,杜义德根本攻不进来。不成想,向来以勇猛著称的杜义德,这次并未采取强攻,而是沉下心来细细思考起了应对之法。

最终,杜义德想出了“挖掘地道和交通沟,持续向敌人阵地逼近”的办法。

在敌人漫天炮火和飞机的轰炸下,战士们在汤阴城外连续劳作了10天10夜,硬是凿出一条长达11000米的地道。

构建了7000余个地堡,一直将战线推进到孙殿英的眼皮子底下。

这样一来,孙殿英辛辛苦苦构建的多重防御工事便丧失了优势,原本的强攻被杜义德巧妙化解为阵地战。

晚年杜德义

4月30日,杜义德下达了攻城的号角。战争并未出现孙殿英想象当中的解放大规模冲锋,从而被其防线大肆屠戮的景象。

在两阵地对垒的情况下,杜义德凭借人数和炮火优势,一步一步将孙殿英阵地蚕食,从而避免了大规模伤亡情况的出现。

时间一长,深陷重围的孙殿英势必后力不足,无法与我长久抗衡。后来果不其然,随着杜义德大轰开汤阴东北大门,孙殿英的重重防线被尽数瓦解。

仓皇失措的孙殿英率领残部向城外逃去,结果立刻被我团团围住。5月2日,孙殿英被俘,杜义德部此战大获全胜。

黄维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杜义德的智慧同样发挥到了极致。1948年冬天,国民党黄维兵团落入解放重重包围。

为了彻底割裂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的联络,刘伯承命令杜义德,将12万人的黄维集团引向西部。

在接下来的这场牵制战中,杜义德时而强中示弱、时而虚中打实,走走停停、打打撤撤,以神出鬼没、若即若离的姿态,成功将黄维兵团吸引到了身边。

20天后,敌人非但没能斩获任何战果,反而全上下疲惫不堪,士气备受打击。

蒋介石意识到我的计划,赶紧下令让部队调头,可杜义德又怎会放任到嘴的“肥肉”跑掉?

他命令大迅速回头,日夜兼程赶在黄维兵团撤走之前堵住了敌。接下来,便到了双方针锋相对的攻坚战。

黄维欲图突破我包围圈,而杜义德则是接到了堵住敌人退路、将其消灭的任务。为了抵御黄维兵团的火力,解放构建了一层又一层的壕沟地堑。

卧射掩体、跪射掩体、立射掩体,层层防线相互串联沟通,组成一圈圈没有破绽的壕沟网络。

当敌人展开进攻后,迎接他们的便是解放的漫天炮火,黄维兵团6次冲锋均被打退。

接下来便到了双方的白刃战、拉锯战,两展开逐街逐巷的争斗,一步一步将敌人向中间压缩。

一步,是对敌人残余部队的总攻。随着黄维警卫团的覆灭,这支12万人的庞大兵团就此宣告终结。

此战,杜义德功不可没。

邓小平与杜德义等人


从当年那个15岁的赤卫队队员,到长征路上跋山涉水的红战士,再到解放战争中统率几十万大的战场猛将,杜义德的戎生涯丰富且辉煌。

身为人,在战局关键时刻返乡为父报仇,似乎并不妥当。但站在一名人民子弟兵的角度,为亲生父亲、为家乡父老手刃仇敌,又何尝不是一种精忠报国的表现。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