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到今天,相信很多人已经不会否定外星文明的存在。
也完全接受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
我要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硬科幻,且对宇宙有着高度探知欲的人。
也会偶尔在仰望星空时,感受到莫名的吸引和空虚。
如今回想起童年时期,因为非常喜欢超人,所以也对外星人有着莫名的向往。
甚至有段时间幻想自己也是“天选之人”。
坚信在某日晚上,会有飞船来接我进仓参观。
还会突发奇想在床头留下小夜灯 给外星人的小纸条。
某日清晨醒来发现灯关了,纸条也不见了,顿觉一阵亢奋。
之后被老妈批评晚上不关灯浪费电。
并唠叨床头柜上过于杂乱。
从此彻底放弃了这两种“恶习”。
好像对和外星人交朋友的执念也就此消减了不少。
这段荒唐又纯真的记忆,也慢慢地尘封在某个角落里多年未起波澜。
甚至很多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
这段经历已经自动屏蔽了。
只是万万没想到近日因为一部影片,让我突然又梦回于此。
电影看得酣畅淋漓,回忆也杀得百感交集。
它就是豆瓣评分8.4的国产佳作,《宇宙探索编辑部》。
01
在记忆里,小时候我家有三本长期订阅的杂志。
分别是老妈爱看的《知音》,老爸痴迷的《奥秘》,还有培养我阅读能力的《读者》。
那时候的我年纪还太小,对老妈专属读物的那本《知音》中的凡人狗故事兴趣全无。
却总是对老爸专属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和恐惧。
好奇的是里面总是有无数“科学”的离奇故事。
恐惧的是,这本杂志里总有非常诡异的配图,极具视觉冲击力。
搞得当年完全不懂PS为何物的我总是信以为真,造成了不少童年时期的PTSD。
正是由于对于其中故事的好奇。
让步入初中的我开始跟着老爸变成了《走近科学》的忠实观众。
至于这些杂志什么时候彻底在我家消失的?
就如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再也不蹲守《走近科学》一样。
完全想不起来了。
也许是千禧年之后家里买了电脑,校门口有了网吧。
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打开了我们全家新世界的大门。
我开始流连于各种BBS。
老爸就此入坑联众游戏。
老妈则是单机俄罗斯方块和门户网站佛系切换。
对于地球上的奇人轶事,地球外的科学文明的好奇心。
似乎都已经被更多的娱乐和信息所替代。
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早已与我们这些凡人无关。
只是可能当时的我们谁也没想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众自我知识量的增加。
当某日众人惊觉《走近科学》原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伪科学”素材库后。
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民科”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当我心潮澎湃地一刷完《宇宙探索编辑部》,回来和老爸聊起为何当年他如此痴迷“宇宙探索”之类的话题时。
他倒是羞涩一笑,表示当时也不过是跟风“探索”,打发时间罢了。
并谈不上真正的热爱,更别提痴迷了。
毕竟当年曾流行“信息锅”的时候,我老爸突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
放弃了头顶铝锅的壮举。
由于对于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
这段谈话也勾起了我对20世纪民科魔幻行为的好奇心。
于是就赶紧搜索恶补一番。
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让我突然惊觉。
原来《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所有出现的看似荒谬的桥段。
全都是“引经据典”,“集天下之大成”的“精粹”。
与其如孔大山导演曾在创作特辑中笑谈道,该片是“科幻电影的地板砖”。
倒不如说,该片是科幻电影中最接地气的那一部。
02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对我而言,《宇宙探索编辑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
只是前者是在硬科幻影片里,有限的经费限制下,技术上史诗级的呈现。
而后者则是在软科幻影片里,更加贫穷的经费限制下,叙事上如诗的体验。
正如开篇所言,我并不是硬科幻的受众。
甚至还没读过《三体》。
人生中唯一读完的一本科幻作品,就是亚瑟·克拉克所著的《童年的终结》。
对于软科幻,尤其是影视作品,倒是也有不少心头好。
《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初吸引我的并非“科幻”的故事框架。
而是“魔幻”的现实主义画风。
这部早在2021年平遥国际影展就与部分观众见面的影片,不知为何时过两年才得以上映。
但定档在4月1日愚人节当天,倒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不少人都发现,该片的英文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
有着《西游记》的精神内核。
只是这取经的路上,最大的阻碍是贫穷,最猛的妖怪是民科罢了。
而在人物设定上,孔大山导演则直言他的灵感来自一部叫《自行车与旧电钢》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位叫张宜苏的音乐人,弹钢琴的。我觉得他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唐志(该片主角)”。
因为看到这个角色时,让孔大山感受到了一种“这种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非常的不真实的”震撼。
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他比你通过文学、影像创作出来的人物都更加迷人。”
并且在“潜意识里被这些真实世界里的人物打动”。
很高兴在影片中最主要的五个角色,各个人设鲜明,有着极强的记忆点。
是主角唐志,可谓又怂又刚。
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女知音,男探索”杂志社的全盛期后。
随着杂志社的没落,家庭破碎,生活也一团糟。
如今身为主编的他,在入不敷出的杂志社内毫无威信可言。
甚至出门“调研”都要变卖杂志社的传家宝AKA外星飞船登陆证——道具宇航服获得经费。
并且还要展开一段激昂的演讲,外加卖惨获得全体同仁的支持。
是一位标准的使身处臭水沟,仍旧不忘仰望星空,坚持寻求答案的理想主义战士。
那日苏,一位气象台工作人员。
和唐志因为一次民科事件相识相知。
不仅从此以后成了唐志的超强外挂,义务帮忙查资料,担当摄影。
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穿越”技能——把自己灌醉,就可以瞬间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晓晓,此次探索之旅的“志愿者”。
虽然只有22岁,却是《宇宙探索》杂志的铁粉。
她的戏份不多,人设也是五位之中着笔墨最少的一位。
由于我的童年和她有着一样荒唐的幻想,所以增加了不少私人层面的代入感。
孙一通,半封建迷信半硬核科幻斗士。
头顶铝锅,热爱创作。
既是事件见证人,还是外星人钦定的“信使”。
一口地道的四川(脏)话,居然没有删减。
比通过他所降临的(伪)科学神迹,还让我惊讶。
,也是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位角色。
杂志社的大姐,秦彩蓉。
她存在的爽感,就如同如今的我们在互联网极度热爱的“嘴替”。
在影片中,她就是所有观众,所有世俗眼中“正常人”的顶级嘴替。
迫于工作需要和对唐志的天然同情。
此次加入探索队伍的秦大姐不仅能做到保持理智地观看“神经大聚会”。
而且还能保持稳定的嘲讽技能Max,且金句频出,实在是令人敬佩!
加上时不时穿插的520寻找有缘人的大叔。
开着没有刹车的儿童玩具电动车的大胡子哥。
诸如此类这些辨识度极高的路人角色。
无论这些角色本身投入的笔墨多少。
却难能可贵的各个立体鲜活,趣味十足。
03
在故事结构上,《宇宙探索编辑部》有着喜剧、探险、公路甚至文艺片的多重元素。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杂糅不觉混乱,反而让你觉得合情合理,甚至自成一派。
===========以下内容牵涉剧透,请酌情阅读============
作为喜剧,该片是大写的合格。
在一刷的时候,由于对于民科的不甚了解,荒谬感更甚,反而多少忽略了其中的幽默。
后来二刷时,我是真的从头笑到尾。
影片自始至终都贯彻着大量的“又冷又黑”的幽默感。
比如秦大姐吐槽唐志之前一次前往大西北探索时,唯一成就就是捡到了一个破钱包。
而镜头马上切换到了杂志社墙上“拾金不昧”的锦旗。
孙一通煞有介事地告诉他们,当村口的石狮子身上落满麻雀之日,就是他给外星人送石狮子嘴里的石球之时。
秦大姐听闻后直接表示了认可“对!等个鸟!”
以及在山洞分食物,唐志骄傲地表示自己还有一个大蘑菇时。
被孙一通淡然一笑,说道“这个不能吃,有。”
唐志脸色一僵,绝望地询问道“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刚才已经吃了一个了”。
真的各个精准阻击到我的笑点。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第一幕中惊喜现身的《流浪的球》——也就是现实中《流浪地球》摄制组的客串。
当面对要不要收购宇航服时,决定使用“最科学”的方法定夺——剪刀石头布。
顺带一提。
据说该片中杂志社卖给剧组的宇航服,实际上则是从《流浪地球》剧组借来的哦!
我是真的很吃这种浑然天成的幽默感。
不是捧腹大笑,而是会心一笑。
不是毫无营养地逗弄,而是充满智慧的撩拨。
这种轻松氛围的塑造,对于这个基调荒诞且略带悲剧色彩的故事来说,非常加分。
《宇宙探索编辑部》一共分为四大章节。
分别是追UFO的人,蜀道难,等待麻雀降临的少年,西南深处。
单是看标题,就不难嗅出探险元素和标准公路片的气质。
只是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它居然可以如此文艺且不枯燥。
,是每一次到重点剧情出现时,搭配的世界名曲BGM各个相辅相成。
还都能颇具深意地表达出些许对比的讽刺。
在我二刷时的不完全统计中,大致能听到欢乐颂、古诺圣母颂、肖邦离别练习曲、华尔兹、乘着歌声的翅膀。
以及导演自己在访谈中特意提及的安德烈·瑞欧版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
为什么会选择古典音乐作为影片的BGM?
孔大山导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把古典音乐跟很粗粝的现实进行混合,会有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
而特意选出安德烈·瑞欧版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则有着更具体的原因。
用某位网友在网易云音乐中对此的评论可以精准地概括。
“一种理想主义怀着热烈的情感在巨大的悲剧里狂欢,在痛苦和绝望里产生了美好又盛大的幻觉。”
,影片中穿插的大量诗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他们都是出自看似最不靠谱的孙一通,甚至很多时候非常刻意的荒诞。
但细品之处却充满了哲学辩证主义意味。
可以说影片中时时刻刻都会蹦出大大小小的“金句”。
比如秦大姐喊出的“我想明白了,你就是永远想不明白”。
唐志最爱念叨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还不忘补充说明“艺术只是人类为了摆脱现实压迫的工具。”
最灵的要数孙一通说出的“数学太确定了,所以我学不好。我还是更喜欢语文。”
这种文艺腔调拿捏得实在到位。
不会太刻意,且十分有余味。
再来,影片中所穿插的精神院桥段,以及对精神人的思考也是神来之笔。
一方面,这样的安排可以让观众对于唐志的女儿因精神疾亡加深记忆。
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唐志本人差一步就“疯了”的荒诞色彩。
因为“精神是人类区分少数人的标签。”
在此我也私心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书。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这场看似荒谬的旅程中,唐志究竟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探索宇宙的真相?
其实影片从第一幕开始就已经着手铺垫。
并且一直严格的遵循着“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创作真理。
和老婆离婚,女儿患有抑郁症最终自杀。
他固执地念叨着“不理解,不原谅。”
当看到了和女儿同岁的晓晓,又触景生情地感慨着“如果她和你一样对这世界有好奇心……”
直至第三幕中,他终于讲起伤心的往事。
原来女儿在自杀前曾发短信问他。
“我们人类存在在这个宇宙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那时的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而女儿的这一问,也成了他人生难以解答的执念。
他需要有人可以给他答案。
或许,是具有更高智慧的外星人。
而孙一通的反问却让他无力反驳。
“如果他们也不晓得呢?”
“如果他们从那么远过来,也是为了问我们这个问题呢?”
这一串的灵魂发问,看似单纯直白。
却句句振聋发聩。
好在影片,给了唐志一个“圆满”。
他终于找到了“宇宙的尽头”。
最终自我解答了什么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我只好转身,看到了整个宇宙的轮廓。”
“我们每个人既是谜题,又是一切的答案。”
“宇宙是一首诗。
每个人都是组成的文字。
我们彼此相爱繁衍不息。
文字变成了句子。
组成了宇宙的诗篇。
这首诗永远不会结束。
这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今年我所看过的最好看的影片。
不刻意深沉、故作高深。
不卖力搞笑、疯狂煽情。
处处透露出扎实的创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坚持初心,不刻意迎合市场。
时刻充满了趣味与好奇。
如果排片能多一点,上座率能再高一点。
该有多好。
PS温馨提示,该片手持拍摄镜头量很多,伪纪录片风格,画面晃动感较强。
如果你耐受力不强,可以选择购买尽可能靠后的座位观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