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之最后的爱(解析:新媒体时代发展视角下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4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众文化的蓬勃生长,“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渠道兼艺术形式应运而生。近些年来,新媒体不断发展,在这个新兴行业日趋繁荣的过程中,它也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产生不同程度相互影响。其中,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不例外。新媒体的诞生,成功使得电影进一步与当下快节奏生活逐步共振,并最终衍生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微电影。

如果将电影大致分为“情节电影”和“情绪电影”两类,那么微电影或许也可以同理地被分为“情节微电影”和“情绪微电影”两类。不同于情节电影,通过夸大故事张力和加剧情感冲突等手法来吸引观众,情绪电影主要是通过独白、镜头语言、色调、配乐等渲染氛围,带动观众情感的。

虽然有时情绪电影当中也会有一些情节,但其情节的重要性和完整性有时会被制作者特意模糊掉。因为情绪电影的主旨在于其“情绪”,制作者制作它的目的也许并不重在讲故事,而是为了传达某种情绪价值。那么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情绪微电影”又是为何能生根发芽,并持续存在的呢?看来,“情绪微电影”的兴起,无论从科技的角度还是人文的角度都是一种必然。


一、情绪微电影的诞生

从某种角度来讲,“微电影”这个概念是顺应着数字新媒体广泛出现之后才开始兴起的。虽然当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微电影”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微电影”是千禧年以来,被大量网络交互平台孵化出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时代产物。它既可以有作为第七艺术——“电影”的文化承载性和商业逐利性,又可以传达出传统电影有时难以传达出的情绪价值。

其中最大的优势正是情绪微电影与生俱来的“微”属性,它的短小和简略使得它在感染观众的情绪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当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也比较碎片化,所以一般鲜有人用大把的时间坐在家中或电影院里安安静静、从头到尾地观看完一部长达两三小时的影片;相对比之下,一部短小精悍又意蕴深长的“微电影”的长处则被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出来。

在这个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快节奏的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虽越来越好,但也让人们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递日趋简易,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正发生着跌宕起伏的变化。有时只需要通过一款手机软件,人们就可以见识到外面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给予那些还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人以趣怪网希望之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梦想与实际的巨大落差。在这之中,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实际工资与房贷车贷的差异、求学或求职被拒,“996”盛行导致被压缩得越来越短的自由支配时间等,几乎都是能引发当代大多数人共鸣的问题。

于是,随着各种负面情绪的堆积,越来越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开始渐渐转而到网络上去寻求排遣和慰藉。每当有人在互联网上选择将自己的心情和经历发表出来时,可能就会吸引来千千万万深有同感的人评论和回帖,一起分享自己的辛酸事,大家也就在一阵又一阵你来我往中掀起一阵共鸣的轩然大波。

这种跨越时空和阶级的“集体共鸣”现象,虽然是科技发达、文明进步的现代社独有的,却存在着不止一种表现方式。另一种很典型的标志即是“情绪微电影”的诞生。简单来说,现代人的情绪在现实中难以寻到发泄口,很多时候只能求助于网络寻找同为天涯沦落之人。

共鸣的方式多种多样,人类作为一种有分析能力、有理性、会思考的高级动物,不仅可以被一段感情真挚的文字触动,也可以受一幅唯美的画面、一段动听的音乐、一个颇具朦胧感的滤镜等元素影响而心神荡漾。

,在新媒体背景下,拍摄一个短的成本并不高,往往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了,创作者在制作完成后也可以按心意上传到自己喜欢的平台,整个诞生过程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并不似传统电影那么严苛。

,任何一位对生活有情绪、有思考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一部情绪微电影的策划者与制作者。新媒体的诞生,使得电影不再是极少数人的工作或爱好,而是整个社会人人都可加入的一场狂欢。于是,在科技与情感需求的多方催生下,“情绪微电影”最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成功诞生,并逐渐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二、情绪微电影的发展

站在时代更迭的角度来看,“情绪微电影”的诞生或许并不是偶然。但若细究其能够在网络上渐渐生根发芽、站稳脚跟的前因后果,恐怕也离不开其本身的魅力。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一种将动和静、时间和空间、造型与节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而“情绪微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衍生艺术形式,自然也拥有这种属性。诚然,在当下环境中,情绪微电影的主题在吸引观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若没有同样优秀的视听制作手法的支撑,想要继续发展下去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情绪微电影的主题,指的是影片本身想要表达的情绪主题,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情绪的表达,既可以通过影片中被摄主体本身的表情、肢体语言、暗示动作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视听上的制作技巧达到某种效果,如烘托出某种对主体表达有利的画面氛围。

画面氛围可以帮助观者更加精准全面地感知画面的主旨所在,便于观者更精准地理解作品想传达的一切。能让微电影内容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的手法很多,本文将以一些已被上传到bilibili小红书等APP上的、不同主题的情绪微电影为例,从色调、景别、光影和音频四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色调

在影视画面范畴中,色调会依据在心理上给人的冷热感觉而被大致划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两种。暖色调通常会给人以温暖、柔和、舒适之感,通常来讲,在一部主题整体走向偏积极的情绪微电影里,其色调通常就会以暖色调为主,如橙色、黄色等。而相比之下,冷色调则常常令人感到疏离,在一部主题整体走向偏低落的情绪微电影里,其色调便通常会以冷色调为主,如蓝色、青色等。

这里以情绪微电影《破雾》为例。这部作品主要想表达的是“抑郁症患者情绪自救”的主题,前半部分重在交代女主角是一名正在忍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并展示了一些女主角平时受抑郁情绪影响的片段,所以整体基调走向呈低沉,整体色调也以蓝、白色为主;而后半部分则画风一转,展示了女主角慢慢开始重新接纳自己,对生活充满趣怪网希望,影片基调由压抑到积极,画面的色调也顿时转变成了橙黄色。

因为色调本身的不同就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上感受的差异,色调在一部情绪微电影的主题表达里,总是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使用色调,会让观众在被一些情节感染时,不致产生莫名其妙的违和感,甚至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越发被影片所吸引。

(二)景别

除了色调之外,画面的景别也是情绪微电影渲染气氛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都知道,不同的景别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例如,大全景因其宽阔的空间范围和视角,极易给人造成一种海阔天空的自由感和恣意感,而特写则会因其小范围的画框边缘让人感到收束和压迫,甚至有时会让观众精神紧张。

在以“拒绝容貌焦虑”为主题的情绪微电影《皮囊》中,影片为表现女主角对于自己容貌的自卑,就曾以各个中、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作为整个影片画面的中流砥柱,用有限的视觉空间带给观众以巨大的压抑感,充分展示了女主角在面对别人的奚落与嘲讽时,心中那种窘迫与悲哀的心情。

又如,在情绪微电影《无名的人》中,影片为了表达每个平凡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与不起眼,曾多次采用全景和远景,展示男主角一个人在偌大的城市各处形单影只地游荡,让观众不禁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

(三)光影

众所周知,影视摄影造型分为具象的造型和抽象的造型两种造型方式。具象的造型,例如,人物的发型、服装,抑或是空间设计,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东西,而抽象造型,例如,光影的运用,其效果只能作为一种感觉而存在,成为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法。

所以,光影是真真正正能够引发观众情绪变化的元素之一。例如,在情绪氛围短片《沉晚》中,一开场就是女主角独自身处黑暗的房间中,背对观众而坐,身后很明显有一束蓝色的光打来,使得其影子被映照在女主角身体斜前方,使得一种“形影相吊”的孤独感便立即在观众心中油生。

(四)音频

音频包括背景音乐、环境音和音效,三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也可以很好地起到引导观众情绪的作用。例如在,以“抑郁症”为主题的情绪微电影《它》中,编导很巧妙地利用了被碰洒在地上时散落一地的声响,向观众传达出了抑郁症患者在同生活抗争时的绝望,和求之心的爆发。

又例如,在以“静谧”“自由”为主题的情绪微电影《追随日出与日落》中,柔和优雅的钢琴伴奏配以夏日独有的声声蝉鸣,一下子让观众沉浸在放松和怀念里,仿佛一闭上眼,就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夏天;再例如,以“孤独”为主题的情绪微电影《路过人间》中,影片的创作者选择将歌曲《510a.m.》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几乎整部影片,让整个影片的情绪氛围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固定、平稳的水平。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微电影”的发展

(一)“同型论”学说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有一个“同型论”学说,大意是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而临床研究也表明,人在受到某些刺激时,身体内部神经产生的电信号确实会引起脑电活动也跟着发生波动,亦即神经生理反应与情绪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原本心情平缓的观众在看短片时会跟着短片的走向相应地哭或笑,就是因为神经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刺激,从而影响了内部的生理活动。

(二)“共情”反应

“共情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判断与理解、体验与共鸣,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根据之前的分析不难得出,处于现代生活中的人本身就有着不可磨灭的个人情绪。再加上虽然当下是新媒体时代,人们转而到网络上寻求慰藉的倾向越发明显,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还是需要通过共情来搭建桥梁和拉近距离。

所以,当观众带着个人情绪投入到一段情绪微电影当中去时,就很容易被一些镜头、台词、配乐甚至氛围所引导,开心别人的开心、悲伤别人的悲伤,即对微电影产生“共情”。正是由于情绪微电影中最常出现的雨、雪、风、云、花、海等意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有情绪的时候非常容易寄情的物质,再加上那些似独白又似倾诉的台词又总是能一语道破观众的心境,从而引发观众的感慨。

所以当观众在观看情绪微电影时,不仅不会觉得有些片段式的、模糊了叙事逻辑的镜头很杂乱无章,反而可能会觉得很契合自己在满腹心事时,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在怀着某种心情去看对应主题的情绪微电影时,总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仿佛面前坐了一个很懂自己的人,能够理解自己、安慰自己。

这种现象也呼应了之前所论述的,背负着种种来自现实的压力却无处排遣的人们,只好转而到网上去寻求共鸣和慰藉的行为。所以,无论是从主题上,还是从艺术手法和心理学原理上来看,情绪微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一直立足于互联网中而没有被埋没,似乎都是合情合理。


,情绪微电影的存在无论从科技的角度,还是人文的角度出发,都几乎是一种必然。虽然相较于“网抑云”热评、网络小说等其他形式,情绪微电影依然显得“小众”和不那么成熟,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新兴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摸索期和发展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情绪微电影的体系会逐步得到完善,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和认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