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之最电影文案赏析(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4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这是一个河南的县级工程,最开始对工程的艰巨性认识完全不足,认为“上7万人,每人干一米,2月动工,5月完工”。开工后一干,就是10年。

凿山引渠,这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河南林县人,用十年时间,凿1000多座山头,硬凿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今天要说的,就是河南林县——红旗渠。这个和古代长城一样的工程,聚人力而成的奇迹,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英雄主义,逆天而行,惠及子孙。

在开始阅读之前,提醒您可以点击[红色按钮关注]参与讨论,与其他读者一起参与互动。


河南·林县

红旗渠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交界。历史上就严重缺水,说十年九旱也不为过。

从有记载的明朝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00余年里,林县(今林州)共大旱100多次,绝收30多次,每隔3、4年,就有一次大旱,这样的地方,因为饥荒导致的“人相食”都有5次。

49年解放后,县政府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只是缓解了吃水问题,林县有耕地98.5万亩,水浇地只有1.24万亩,庄稼还没长成粮食就枯了,人民群众吃饭都是问题。

1959年,林县又逢大旱,县里4条河都断流,水库见底,水渠无水,生活用水都要翻山越岭去挑水,解决水利问题迫在眉睫!

县里无水可引,于是把饮水目标转移到了县外,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水源丰富,完全可以解决林县的用水问题,只不过黄土高原上的河流,想要灌溉河南平原上的耕地,需要让水翻过太行山,这能行吗?

1959年10月,林县县委研究决定,开展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号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60年,工程正式更名为“红旗渠”。1969年7月,红旗渠竣工,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出工5600余万,凿了1000多座山头,林县人把一个县级工程,生生干成了世界奇迹。


红旗渠精神

劈开太行山,漳河转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心中升起红太阳,千万马战太行∴一锤一扦干革命,愚公移山士心如钢......


自古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不缺劳动人民改变水文环境的故事,远的大禹治水且不论,都江堰用最简单却高明的方式解决了旱涝两季的水患,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县里自救的引水工程,一干就是十年,从小伙子干成中年人,这期间,克服了无数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民工自己动手,解决吃住问题,睡在山崖下,睡在石缝里,石板上铺茅草,以天为被,以山为床,十年修渠,没有一个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整整十年!每一块钱都花在修渠上。

工具从家里带,铁锨铁镐小推车,用最简单质朴的工具,开始修建这样一个浩大工程。而且红旗渠需要大量的石灰,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各公社解决了石灰问题。石灰问题解决之后,还有炸问题,于是县委又号召炸人才,办了厂,又解决了炸问题。

林县人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太行山腰上凿出1500公里的“天河”。

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纪录片《红旗渠》,红旗渠修了10年,电影也拍了10年,这10年里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和《红旗渠》的拍摄,但10年胶片留下了一万多尺。纪录片出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伟大的红旗渠工程。全国人民都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鼓舞。

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影响林县当地人,更是辐射到全国全全民,红旗渠精神应当被更多的年轻人知道。


中国的“红旗渠”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成果中,红旗渠只是其中之一,中国还有很多类似的“红旗渠”。


1950年安徽治淮,出动民工220万,9个月完成一期治淮,其中用到土方1.95亿立方米,和三峡工程相当。1951年11月,治淮二期启动,发动民工118.9万,建设苏北灌溉总渠,用时83天,完成这条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工程量相当的人工运河,苏北总渠可以灌溉苏北平原2580万亩土地,使苏北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

苏北灌溉总渠


1974年湖北丹江大坝建成后,形成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积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290.5亿立方米。1960年,新安江水电站两个机组建成发电,年发电量达到18.6亿千瓦时,1978年10月投产,大坝拦蓄水形成的水库,就是千岛湖。湖北宜都幸福渠,安阳跃进渠都是在山上凿渠,不多赘述。

翻开人类简史,人类就是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人类和水共生,人类想要守住来之不易的良田,辛勤建设的家园 ,就必须战胜水患。

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向中国人致敬。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