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电影版之最终对决(倚天剑VS屠龙刀,看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4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让人脉贲张的领袖对决

变形金刚的世界里,汽车人与霸天虎的对抗是永恒的话题,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方当家人的对决。就像阴阳相对,福祸相依,代表光明的汽车人领袖总要和代表黑暗的霸天虎头头拼个你我活。双方的比拼代代传承,除了运筹帷幄的排兵布阵,更多的时候需要双方亲自披挂上阵,用手中的武器来决定战斗的最终结果。,双方领袖的武器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就来细数历代双方领袖的看家武器。

第一代对抗激光爆能枪VS融合炮,能量斧PK流星锤

擎天柱威震天的对抗堪称变形金刚史上最巅峰的对决,双方从战术到武力,从胸怀到战略都堪称棋逢对手,他们的斗智斗勇圈了全球大批粉丝,一炮而红,从此奠定了变形金刚“出道即巅峰”的基调。两人都是冷热兵器兼修的高手。

擎天柱的激光爆能枪

擎天柱的激光爆能枪威力强劲,精度极高,配上擎天柱出众的枪法更是如虎添翼,经常上演一人一枪撂倒一队霸天虎的好戏;

威震天的融合炮威名远

威震天的融合炮则更是出名,霸气的造型,结合黑洞的反物质能量,可以使威力大增,几乎一炮可以送走一名战士。除了枪法火力上的比拼,擎天柱的能量斧对上威震天的流星锤也是变形金刚动画史上的名场面,

二人决战水库之巅

第二集中双方在雪曼水电站高台上的对决,颇有决战紫禁之巅的意味,让无数观众难忘。总而言之,很难说两位巨人孰高孰低,最终他们的决战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代对抗光子消噬者VS粒子加速炮

经历大电影中宇宙大帝的危机,补天士惊破天站到了宿命对决的位置。和之前英明神武的擎天柱相比,补天士稍输成色;与狡诈老辣的威震天相比,惊破天略逊风。二者较之前任(前身)都有所不足。补天士由于领导模块能量的加持,智谋上更胜一筹,惊破天则是获得了比前身更加恐怖的能量,但却冲动疯狂,虽然补天士可能略输火力,却总能抓住惊破天的漏洞反败为胜。

补天士和他的光子吞噬者

补天士的武器光子消噬者精度更高,类似远程狙击枪,他曾经像点名一样连续击落扫荡队;

惊破天和他的粒子加速炮

惊破天地加速炮威力更胜威震天的融合炮,可以轻易摧毁一颗小行星,也曾经一击击倒大力金刚。在武器上,惊破天无疑占据明显优势。

第三代对抗马斯塔剑VS萨克盾

头领战士时代的领袖对抗,是任何人都无法插足介入的战争。福特和萨克各自拥有巨大的身躯,他们的眼中只有彼此,其余任何人都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

马斯塔剑无人可以匹敌

掌握马斯塔星球核心技术的福特,早早就拥有了马斯塔剑,他所面对的问题只是思考动用这一超级武器的必要性和时机,此剑一旦出鞘,无坚不摧。而萨克则一直扮演复仇者和追赶者的角色,无论是巨型身体还是萨克盾,都是萨克处心积虑为了赶超福特所制造。尤其是当他以转轮为人质要挟福特交出马斯塔剑的秘密后,

精心打造的萨克盾可以压制福特

他所打造的萨克盾可以完全将福特的看家武器克制。如果不是他觉得胜券在握,放弃身体来牵制对手,恐怕福特凶多吉少。

第四代对抗铁甲飞锤VS攻击长矛

其实隐者战士系列中的首脑对抗可谓几经波折。

超神仁莱火力强劲

汽车人领袖仁莱原本连霸天虎能量大使霸王都应付不了,却在获得神弹加成之后,化身超神仁莱,变成了所向披靡的“外挂英雄”。而霸天虎的领袖暗黑萨克则是后半段剧集才姗姗来迟,本身是被魔王Z附身的傀儡。

暗黑萨克的攻击长矛

相对他的前身萨克巨人,暗黑萨克获得了攻击长矛的武器升级。

仁莱与黑萨的对决

不过这些在已经“不讲武德”的超神仁莱面前还是无法匹敌,仁莱依靠用身体进行高速冲击的打法就将暗黑萨克击败,根本不需要任何武器的加持。

第五代对抗王者之剑VS大型流星锤

作为日版动画三部曲的收之作,《胜利之斗争》造型和画风已经颇有之后勇者系列的影子。

史达的剑术宇宙第一

剧中的主角史达更是号称宇宙第一剑侠,经常是一把王者之剑扫荡群邪。

萨拉斯也是剑道高手

而他的对头大恐龙萨拉斯也不遑多让,除了常备的佩剑,还善使大型流星锤,并且还暗藏终极杀招重型光炮,

萨拉斯还拥有光炮和流星锤

其实力还在史达之上。奈何有主角光环的保护,史达在连续被煞星和萨拉斯蹂躏之后,也走上了马甲升级之路,利用仁莱的改造体狮王的加持,

狮王史达装备升级到顶端

成为终极战士狮王史达,获得了狮王V洛克火炮的支援。此时的狮王史达,已经是可以反超萨拉斯的存在。,最终的对决,萨拉斯不光输掉了要塞,更是输掉了性命。

以上我们盘点了G1动画中历代正邪领袖的主要武器,可见他们作为首脑,其火力配置是多么的不俗。他们中如福特、仁莱、萨克他们还有很多附属的武器装备,在战斗中也时常会出其不意地打击敌手,在此就不再赘述。

关于领袖们的装备,读者们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