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资之最(*电影1——没落之路)

热点事件 2023-08-24 08:35www.nygn.cn今日热点事件

辉煌

1982年,香港电影业出现了有趣一幕争斗十几年的邵氏嘉禾突然联手合作,两大公司轮流供片,在旗下电影院相继双线联映嘉禾的《奇门遁甲》、《八彩林亚珍》及邵氏的《如来神掌》,后来甚至联合摄制电影《七小福》。

究竟什么原因促使“敌人”暂时变为“朋友”?毫无疑问,只有利益!之前的香港电影市场主要是邵氏与嘉禾双雄争霸,进入20世纪80年代却冒出一个新艺城,1982年春节以一部《最佳拍档》狂卖2600万港币,突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打垮嘉禾的《龙少爷》及邵氏的《十八般武艺》。

随后,新艺城推出的《难兄难弟》、《夜惊魂》、《小生怕怕》亦荣登同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论其票房声势,俨然已与邵氏、嘉禾三足鼎立!

不过,在邵逸夫邹文怀眼中,他们真正的商业对手并非新艺城,而是为新艺城投资的幕后金主——“金公主”(除新艺城外,金公主当时还投资陈勋奇的永佳公司,“永佳”创业作《提防小手》亦以1100万票房名列1982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

所谓邵氏、嘉禾、新艺城三足鼎立只是表面,实际则是金公主、嘉禾、邵氏三大华语片电影院线逐鹿香江。要知道,如果没有院线支持,排定最佳上映档期,再好的影片也难卖座。

上世纪80年代,院线制度成为香港电影业的经济支柱。除了邵氏、嘉禾可以自产自销,其他独立制片公司只能被院线“招安”,依靠他们提供资金拍摄电影。

反过来讲,金公主院线想获得稳定的片源,也只有资助新艺城、永佳,甚至后来的徐克电影工作室和李修贤的万能影业,这样才有资格挑战邵氏、嘉禾两大院线。

与此,嘉禾联合邵氏打击金公主的“双线联映”战略亦危机重重,原来邵氏作品几十年来都是片场流水线制作,水准参差不齐,所以双线联映的结果往往是制作精良的嘉禾电影大收旺场。

邵氏获利既少,脸上又无光,绝非长久之策。于是,邵逸夫审时度势,毅然停止制作电影,将旗下院线转租给德宝公司,成功避开十年之后爆发的港片低潮。此前,德宝制作的电影一直排在嘉禾院线上映,但经历多次黄金档期和场次被“正宗嘉禾出品”挤掉之后,终于促使老板潘迪生决定建立自己的院线业务。

不久,邵氏院线改为德宝院线,香港华语片影市仍由这三大院线主宰——直到1988年又出现一条新宝院线,不仅打乱了香港电影的整体格局,更成为港片“由盛而衰”的重要伏笔。

新宝院线的创办人陈荣美、冯秉仲原是雷觉坤金公主院线的合伙人,他们眼见港片市道正旺(外埠票房远远超过香港本土收益),东南亚、韩国等地都愿意投资港片赚取更大利润,但因当时三大院线主宰香港电影业,外资虽然偶尔也能投拍港片,却无法获得院线黄金档期及当红影星主演。

有鉴于此,陈、冯二位“太子爷”决定另组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的新宝,专门充当外资和本港独立制片公司的“中介人”,大家合伙开戏,拍出来的电影不仅可以在新宝院线上映,外方投资还可以带回本土市场继续盈利。

如此说来,新宝院线的成立应该是好事一桩。仅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就激增到110多部,比1987年多出30部。自此,香港影人赚钱的“黄金时代”开始了,“刘十三”、“郑九组”等戏称亦相继传出。事实上,莫说刘德华郑裕玲钟楚红张曼玉这些影星,当年连幕后摄影、武指、灯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组戏,大家赚钱赚到疯

客观而言,多了一条新院线,对片源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票房总额也会大幅增长,如此种种尽管看似皆大欢喜,实际却是隐患严重。,随着低成本小制作(包括之前排不上期的劣片)有机会在影院公映,导致滥拍现象愈发严重。

,本土观众的消费力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至1992年,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但观众进影院人次却比1988年减少1900万人次。,由于院线增多、外资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宣布“独立”,不必再做依附于三大院线的“卫星公司”。

长此以往,三大院线逐渐“人心涣散”,譬如嘉禾旗下的洪金宝许冠文公司先后转投“新宝”;金公主支持的新艺城老板黄百鸣麦嘉相继跑出来与新宝院线合作《合家欢》及《瘦虎肥龙》;“德宝”重臣谷薇丽(谷德昭姐姐)、高志森则分别离职自组公司。

至于徐克麦当雄制片公司更是如鱼得水,独立于三大院线之外,从容借助不同投资方摄制电影。这样一来,三大院线逐渐丧失在香港影市“呼风唤雨”的地位。

结果,德宝于1991年放弃经营院线(由永高接手),两年后停止制作电影;1989年底,新艺城公司解体,金公主院线亦于1993年停止经营院线发行和制片业务,旗下电影院则被陈荣美接手,改组为金声,与新宝结为姊妹院线。

至1993年,香港影市出现嘉乐(嘉禾旗下院线)、金声、新宝、永高、东方(黄百鸣成立)五大华语院线混战局面,看似热闹,实则积弱,早已不复香港影业经济支柱的龙头地位。反观取代香港院线成为当时港片主要投资者的,居然是来自的八大片商!

客观而言,之所以出现片商在香港反客为主的形势,除了新宝冲破三大院线封锁,充当“引狼入室”的中介者之外,还因为当年内地、港、台三地影业正值整合打通的“大时代”--当局允许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投资商则更愿意支持香港制片商北上,为他们做“开荒牛”。

于是,自1990年起,华语电影业涌现了大量台资港片及合拍片……


没落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王家卫的泽东相继创立,这些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的幕后金主便是片商。对于投资港片,片商十分慷慨,只要香港制片人提出个故事题材和列出明星阵容,他们就可能先拿出上百万,甚至更多现金来买这个计划(俗称“买片花”)。

如此做法,对于香港影人自然好处多多,比如王家卫就倚靠张国荣林青霞的全明星阵容和改编金庸武侠的“计划”,骗来台商的上千万投资,开拍《东邪西》。

正因为赚钱实在容易,令香港多数电影人不仅自信心空前膨胀,更打定主意在九七前狂捞一笔。怎料还未到回归之年,香港电影已经自食恶果。

1993年前后,跟风滥作横行,题材类型单一,票房一路狂跌,但拍摄成本却因明星片酬暴涨而不断增加--这一番恶性循环下来,饶是台商资金再充裕,也架不住收入与投资长期不成正比。

1993年5月,八大片商与香港电影从业员协会就如何抑制港片制作成本、压低演员片酬进行协商,其中特别提及“目前共有250多部台资港片未如期交货”。

事实上,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烂尾”投资根本难以计数,即便能够完工上映,港片亦无厚利可图;自1993年开始,市道大变!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是市场不保。台商因港片利薄逐渐减少投资;政府亦于1993年开始放宽对西片及日本电影的拷贝数量限制,以减低本土市场对港片的依赖程度。九七之后,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更以强势产品和行销手段将电影市场几近垄断,港片已很难再分得一杯羹。

是内地市场难进。由于90年代初台资港制内地供景的合拍片风潮太旺,合拍片及协拍片数量远远超过电影局规定,还有《蓝风筝》、《诱僧》等合拍片违规操作,导致内地于1994年发布加强管制合拍片的规定。而这一举措对于正值困境的香港电影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第三,东南亚市场失守。90年代中后期,马来西亚泰国经历货币风潮,更有亚洲金融危机作乱,经济不景气,加之港片中仍有卖埠保证的名导明星亦日见稀少。终于令曾经是港片最重要市场的东南亚不但不再购买“片花”,甚至对已经制作好的港片成品也渐失兴趣。

第四,遭遇影碟及盗版冲击。从录像带到LD,从VCD到DVD,影片放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院线虽然愈发萧条,所幸影人还可转而借助影碟市场盈利。但随着盗版日益猖獗,香港与世界各地电影业一样,都遭受重大打击。

第五,本土市场遇险。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港片继丧失大半外埠市场之后,本地市场亦遭遇好莱坞入侵。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6000万票房,打破之前港片连庄本土几十年票房冠的神话。随后西片年年压境,港片节节败退。

既然香港观众爱看西片胜过港片,院线商也只好见风转舵,不但缩减投资港片的资金,还将原本放映港片的部分影院改放西片!

更有甚者,90年代后期,随着黄百鸣的东方院线停办,陈荣美“双线联映”(新宝、金声)旗下不少影院停业改建成商场,邹文怀的嘉禾亦放弃香港影院的经营业务,则标志着曾经主宰香港电影业的院线制宣告瓦解。

少了本地院线商和台商(包括东南亚)的资金支持,香港电影的处境愈发艰难。寻找新的金主继续投资港片,转战新的市场行销港片,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期间(1993-1999),尽管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黄志强、于仁泰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港片栋梁相继远赴好莱坞发展,香港电影从业人员又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之忧,但港片创作却并未陷入困境--曾志伟陈可辛的“UFO”,王家卫、刘镇伟的“泽东”,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映像”,甚至陈嘉上、陈庆嘉的“仝人”,文隽刘伟强的“最佳拍档”,查传谊钟继昌的“得意制作”……都曾致力于维持港片水准,并有所突破。由于港片正值低谷,他们固然追求个人风格和艺术品味,却也必定进行精密的商业计算,否则又怎对得起来之不易的投资?

随着九七回归的大势所趋,尤其是“西征梦”收效甚微之后,香港电影人亦开始重视越来越开放的广阔内地市场,于是纷纷“北上”,趣怪网希望能为日益低迷的港片寻一条生路。吴宇森、徐克、陈可辛甚至借助内地投资之路,打造国际大制作《赤壁》、《七剑》、《投名状》,形势似乎大好。

而为了迁就内地电影审批制度和内地观众的口味,香港电影人收敛起了以前嬉笑怒骂的姿态,甚至停止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探索。一些电影甚至采用双版本做法,《无间道》、《豪情》(内地改名为《天罗地网》)、《黑社会》(内地更名为《龙城岁月》)的内地版结局和部分内容居然和港版完全相反!

对于这种委曲求全的做法,很多影迷都表示不满,但对香港电影人来讲,虽然无可奈何,却也是多年来顺应市场的自然反应(近30年来,香港电影公司为应付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电检,一直遵命修改和搞双版本)。

只是,香港影人尽管早已“北望神州”,但显然仍未摸透内地状况,在创作、合作方面仍有诸多问题。,除了北上内地,守住本港(代表人物杜琪峰)、瞄准泛亚洲(代表人物陈可辛),亦是港片谋求光复的重要阵地。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