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九个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通车,莫言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12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现代世界第七大奇迹,竟是一座大桥?“基建狂魔”得意之作却获白话题词,究竟是抄袭还是借鉴?是江郎才尽还是雅俗共赏?

莫言的文字功底到底如何?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01 港珠澳大桥终建成,莫言题词惹争议

随着中国的基建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我国被广大网友赋予“基建狂魔”的称号。

基建范围不仅包括最常见的修路、架桥还包括各种建筑工程的新建、扩建、恢复等。

从2015年实现的14亿人口通电,神州大地再无黑暗,到8个半小时改造火车站,5个半小时给铁路搬家,10天10夜建起雷神山火神山医院。

中国的建设工程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桥梁工作当属港珠澳大桥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伶仃洋阻隔了港珠澳三地的经济沟通。在当时,海上架桥谈何容易。

1983年商人协会自愿出资建设跨越伶仃洋的大桥,珠海市人民政府随后响应,1989年伶仃洋大桥计划面世,伶仃洋大桥也成了港珠澳大桥的前身。

随着规划制定,人们发现,这座大桥需要的不仅是跨海,还需要与海岛相连,除了高速公路,还需要海底隧道。

因为设想的改变,1999年到2002年期间,伶仃洋计划也被暂时搁置。

直到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正式被港珠澳大桥项目取代,通过项目评审,位置确定,以及专家评审,可行性报告的通过。

2009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过程中困难重重,概不赘述。

从1983年提出设想,到2018年全线亮灯,在经历了35年的探奥索隐与艰苦建设后,中国建设者终于在茫茫大海上,建起了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通道。

这一史无前例的世纪工程,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道于一体,涉及近1000项专利,几乎囊括了交通工程的所有领域。

也,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盛赞为现代世界的第七大奇迹

于国,港珠澳大桥彰显了中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于民,港珠澳大桥便利了两岸三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充分解决了港澳务工人民的住房困扰。

这样宏伟的工程,不由令人心生感叹,网友们纷纷在网络上为大桥留下题词。

可最具影响力的却是这样一句一桥飞架东西,三地连成一体

如果单单只看这句话,您也许会觉得稍显简约白话,似乎与港珠澳大桥所代表的情、意以及工程不够匹配,但这句话出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如果您读过毛主席1956年的《水调歌头·游泳》,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莫言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者是为港珠澳大桥题词,后者则是形容武汉长江大桥的。两句诗的时间不同,却读起来极其相似。

于是,质疑与批判如同狂风般铺天盖地像莫言席卷而来。

有人说莫言不够资格为港珠澳大桥题词,有人认为莫言的题词纯属抄袭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更有甚者开始质疑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真实性。


02 诺贝尔奖遭质疑,笔耕不辍显真章

2012年12月11日莫言来到瑞典,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这是令国人骄傲的事,却也伴随着不少争议。

莫言是谁?

是写《活着》的人吗?不,那是余华

是写《黄金时代》的人吗?不,那是王小波

是写《红高粱》的人吗?是这位了,就是写《红高粱》的人。

在获奖前,许多人也许并不能区分莫言与他代的作家,毕竟那是一个以乡土生活为创作土壤的特殊年代。

作家们都在新时代的巨变中被裹挟着向前走,却也忘不了那原始的土地带给人的包容与野性的生命力。

莫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硬汉多为草莽英雄,军人多为欲望所苦,恶人欺压良善,母亲伟大无私。

莫言的文字充满幻想却又植根现实,批判欲望也赞赏熊熊旺盛的生命力,在莫言的作品里,鬼怪故事、奇人异事层出不穷。

这与莫言小时候听到村里老人讲《聊斋志异》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这些奇奇怪怪又解构正史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复杂的人性与苦难时代下的趣怪网希望。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称莫言的文字为史诗般的春潮。

他的语言辛辣犀利,笔下没有一刻枯燥乏味,用荒诞和讥讽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及政治的虚伪

而这样的评价正被有心人利用,他们称莫言是“出卖祖国的人”。

我们至今仍然无法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条件是什么,但莫言却并不是第一次面对奖项的质疑。

早在2004年,莫言获得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时,就曾说过“伴随荣誉而来的,更多的会是冷嘲热讽。”

毕竟这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在作家行业中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意味。

而莫言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置若罔闻,他只是沉下心继续创作。

人们质疑莫言再也写不出任何作品。莫言却在2006年用43天写出了43万字,最终完成了55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在《生死疲劳》的发布会上,因为被质疑43天写43万字太过草率,莫言解释自己构思了40年,旁边的余华表示自己还听过莫言构思20年的版本。

余华说“莫言进入写作的状态特别快,这是我们小说家非常羡慕的,因为他一旦投入写作,就会迅速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

两位顶级文坛作者在小说写作与构思上的极度拉扯,像极了一个社恐和他的社牛朋友,也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可爱。

其实莫言的写作就是这样,他本身的经历与大量的阅读,已经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加上他极具个人特色的幻觉现实主义,既有儿童式的跳跃与猎奇又有对现实的批判与思考,使莫言写文章时能达到一泻千里,心随意动,一气呵成。

后期的作品《蛙》《晚熟的人》以及最新的《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都充分证明了莫言的文学创作没有停滞。

他在用笔与时代契合,并迸发出新的活力继续以作家的身份往下走。

如果说莫言一开始写作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趣怪网希望发出不雷同的声音。那么走到今天,莫言凭借的就是耕耘多年的毅力


03 受邀题词德配位,大风狂作不后退

我们将视线拉回2018年的港珠澳大桥题词事件。

当时的莫言不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而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2016年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

所以作为第一位为港珠澳大桥题词的人,他是完全有资格的。

大家对莫言题词的争议主要在两点


莫言的诗词过于白话。莫言的字不算书法。

其实莫言本人就曾经公开回应过“我写现代诗是为了学习现代诗,我的书法创作也并不算真正的书法家。”

莫言的诗就像他本人的作品那样直白,多为打油诗,比如这首只因高密少名人,故将莫言捧上天。但愿今后三十年,故乡能出真圣贤。

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打油诗正符合莫言的特质

就像2013年,莫言与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杨振宁参加北大座谈会,他为杨振宁题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这既是对杨振宁科学生涯的,也是对杨振宁人生境界的描述。

其实,题词就是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写的一段话。

也许正是因为莫言身上的头衔太多,但网友却没有真正看过莫言的作品,对其文风并不了解,莫言才遭受了一场舆论的伤害。

毕竟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厌恶,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作家的作品也做不到人人满意。

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流言蜚语中坚守本心。

2022年5月3日,莫言写了一封致青年朋友的信——《不被大风吹倒》,我想,这正是他面对舆论时的心情,也正是许许多多的人遇到艰难时刻的心情。

莫言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新华字典》与爷爷成了给予他知识和力量的源泉。

一本《新华字典》让莫言认识了大多数的字,他甚至戏谑地说道“很多人认为我的文章语言简练,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体就不多。”

这本工具书却成了莫言童年时期的珍宝,轻易绝不外借。

一个与狂风对峙的背影让莫言明白了什么是力量。小时候的莫言与爷爷共同去荒草甸割草,风伴随着呼啸如雷鸣的声音,向这对爷孙刮来。

爷爷的双手死死攥住车把,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当风过去后,爷爷依然保持这个姿势,这是与狂风对峙后的胜利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我们身处艰难时刻,不妨继续努力,趣怪网希望往往是在失望甚至绝望中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同样的,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生活打倒。


04 无用之用生文学,对话青年心年轻

这一场题词风波,其实暴露在我们面前的并非只是莫言个人的才华之争,还是一种对文学之作用的探究。

比起可证明对错的物理,文学的力量更多是无形的。

就像我们从小学习的诗句,阅读的名篇,他们看似只是肌肉记忆,但其实已经深深刻在了你的脑海里。

当你看到大漠燃起的狼烟与太阳连成一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你的第一印象,也是精准绝美的画面。

当白雪皑皑,空无一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你对孤独,寒冷的诠释。

当你外出踏青,沿着小溪看到一个洞穴,你是否会想起武陵的捕鱼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否会向往“老少垂髫,怡然自得”的桃花源呢?

文字是一个梦,作家是一个造梦者,更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要想成为讲故事的人,就要先成为读故事的人,莫言亦如是。

小时候为了读上一本书,莫言想尽了办法。

为了看同学家的《封神演义》,他甘心做“驴”推磨,推五圈磨,看一页书,莫言甘之如饮。

大哥、二哥的书,无论是课本还是经典名著,他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入伍之后更是图书馆的常客。

这些都为他后来提笔写作,成为讲故事的人,提供了基础。

一直到现在,莫言也没放弃读书的习惯,而且他还在不断地旅游增长见闻。

他会跟沙漠中的一株小草对话,为这沙漠中赏心悦目的一点绿记录这一刻的情感。

他会充满童真的对小马说“你好,小马,你是英国马,听得懂中国话吗?”

他会对狂吠的家犬说“你好,小狗,别叫了,我和你家主人是朋友。”

他看着跟随母鸡的小鸡,叮嘱道“你好,小鸡,好好跟着妈妈,小心黄鼠狼。”

他会抬头看着天空的小星星对他们吟诵自己改编的李白的诗“沙梁高百尺,手可扪星辰,打开手电筒,寻找天上人。”

就是这样单纯,温柔,又可爱的作家莫言,平时是怎样去创作的呢?

,他并没有每天写作的习惯,但会随手做一些简单的笔记,可能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单词,用来代表当时的一个灵感源头。

,莫言不写日记,但偶尔会半夜三更爬起来,把梦中所想的一些东西记录下来。

,把所有东西集中起来躲到一个地方去一鼓作气地写出来。虽然笔记顺序乱七八糟,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但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之一。

比如早期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一个月写完了20万字,《丰乳肥臀》83天写完了50万字,一般长篇都不会超过三个月。

就像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一样,莫言其实从不愿意写长篇小说,但一旦开始写,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人物、事件、排山倒海而来,文章也水到渠成。

2021年9月2日,莫言带着他手写的一句话——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开通了公众号。

在100天内,有75万的网友关注了莫言的公众号。

这庞大的数字背后一个个鲜活蓬勃的生命,推心置腹地沟通,让莫言的心里充盈着更多不同的角度与看法。

他学习着最新的网络用语,用着自己的表情包,在精神年龄越来越年轻的,读者也为莫言幽默的长相,有趣的灵魂,烟火气的文字所折服。

莫言说“我趣怪网希望自己的作品像一个人间市井,就像一个饭馆,就像一条街道,就像一座城市,充满了各种声音颜色气味,形形色色可以用感官感受到的东西。”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他想把很多很多的好话都给读者朋友们,但最想把文字留给读者。

因为口之言易随风而散,而笔之言难以磨灭。

今后的岁月里,继续期待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


参考文献

改革进行时·此时此刻港珠澳大桥 一桥飞架东西 三地连成一体 央视网2018-12-17莫言导师谈魔幻现实主义应更多着重于现实 新京报2012-10-17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杰出成就奖获得者——莫言 中国新闻网2004-04-23莫言诺贝尔发奖感言文学本是无用之用 心理学简报2021-02-05在限制的刀锋上舞蹈 小说评论2018年第二期莫言我为什么偏爱长篇小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