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rr r r 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 r r r rr r 第二十四章 重大的理念 rr 《死与生》的评价变迁 rr 简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领取杰斐逊奖章的" />

世界之最英文书名叫什么(杰斐逊奖章的颁奖典礼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12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rrrrr 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r r rrrr

第二十四章 重大的理念

rr

《死与生》的评价变迁

rr

简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领取杰斐逊奖章的那一天,鲍勃仍在她身边。颁奖典礼的赞词中如此褒扬《死与生》


rr

它无疑是本世纪里最具有影响力的书之一。在美国城市规划及设计的领域中,很难找出另一本比它具有更大影响力的作品,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策略。


rr

可以说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天标志了许多变革的开始,包括重新思考美国城市更新政策、现代建筑的式微、历史建物保护的崛起、社区参与风气的活络,甚至带起普罗大众对大型公共建设更积极且更有组织的反对,认为其威胁到城市场所的肌理与活力。


rr

简创造出一股长达四十多年、改变城市规划和建筑概念的风潮。1


rr

虽然简在这四十年当中陆续出版新书并探讨了许多新的主题,但《死与生》这本书已经深深扎根在智识与文化的土壤中,持续吸引新的读者,启发学者、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师的思维,改变了现实世界的城市形貌。简本身和众人一样无法跳脱这本书的光环,必然因它而受赞扬,使她不由自主地回想撰书的源起,并回应人们的评论——而且肯定会在停歇的片刻中,深深陶醉于她为自己缔造的荣耀。


rr

喧嚣和惊奇、丰富的多样性、人群的活力以及能量饱满的混乱,城市凭借着这些特色,是否足以胜过郊区的三大特质——阳光明亮、空气清新、绿地广阔?已经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读者阅读了整本书或是部分章节,并从中领会到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对于那些深受现代主义浸染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而言,《死与生》叩问着他们你确定吗?“每当我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不可能不想象简·雅各布斯冲上前对我喊着‘你看那边……’,”英籍记者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写道,“她从街头上能看到各种曲折的人性特质,一齐活跃缤纷地展现在眼前。”2成长于伦敦的城市顾问理查德·吉尔伯特(Richard Gilbert)写信给简,表示《死与生》“让我的生命有了意义”。一位从纽约来到斯坦福大学念书的学生尼克·格罗斯曼(Nick Grossman)觉得他感受不到纽约市的那种能量,在大二那一年读了这本书后突然开窍,清楚地认知到自己对以前和现在所居住地方的不同感受。《纽约时报》的艺术评论家迈克尔·基默尔曼(Michael Kimmelman)写道,阅读这本书让他“猛然发觉……书中写的是我直觉上认为真确的事物,但却从来都无法加以阐释清楚;这体现了伟大文学的层次”。


rr

我想或许读者和我一样,都读过或听过几十次这样的由衷赞赏,所以无须在此继续列举。这本书刚出版时有人嘲讽、有人赞扬,而今它已经被奉为经典,大多数的早期批评声浪已经淹没在人们对这本书及书中所捍卫之城市理想的长期拥戴、忠诚以及喜爱的和声当中。当这本书发行届满三十年、四十年,以及简去世之后,该书在2011年发行满五十年之际,各个领域的评论家和学者仍持续探讨此书起源,对美国、加拿大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其文学和智识方面的成就,以及关于简的洞见是否仍然适用于今日。


rr

“《死与生》至今是否仍有它的‘价值’?”一位加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教授罗杰·蒙哥马利(Roger Montgomery)如此诘问。他继续评论道,简·雅各布斯笔下的城市像是某种“庶民的乌托邦……而这就是该书的真义教导我们如何喜爱大城市……雅各布斯教导她的读者们关于城市之爱”。3它让读者们坦承,在那长达几十年的郊区黑暗期里,住在巴尔的摩弗农山广场(Mt.Vernon Place)富丽的连栋住宅里,可能比住在像是科基斯维尔(Cockeysville)、陶森(Toson)或是任何其他在城市近郊蔓延的区域里更自在;或是相较于旧金山北方马林县(Marin)的某些完美小镇,在旧金山今日仍显破败的卡斯特罗区(Castro)毋宁更轻松。


rr

这本书在1961年出版时,战后兴起的郊区、其现代主义风格和所标榜的美好生活愿景,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深植人心,以至于令人难以肯定其他的生活形态。简的书有助于为这些深深扎根于城市居民的非主流见解建立正当性,这类似于大...


rr

简辞世时,加拿大作家桑德拉·马丁(Sandra Martin)将《死与生》评为“联结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试着找寻战后世界的意义”。4,简明白这些人并不代表整个新世代,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她在1992年写道,她区分“开车的人”和“走路的人”,5后者在城市街道上追求“同伴情谊、喧嚣以及潜藏的惊喜和刺激”。他们读了这本书,它将“他们早已自知的事物正当化”。


rr

《死与生》中特别强调,城市把你抛入陌生的人群,郊区则反而隔绝你,让你无法跟陌生人接触,依偎在熟悉与同质感的舒适蚕茧中。雅明·克里德·罗温(Jamin Creed Roan)这名学者把简归类为传统文学的一环,它以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纽约客》里的某些人物形象为代表,公开扬弃亲密的和睦表象(简称之为“旧理想世界的恶心说法”6);城市居民彼此之间是互相关联(interconnected),而不是紧密牵连(interrelated)。7也就是说,在城市里,人们不尽然知道彼此的姓名,但另一方面,它以无形的细微线索将你和其他居民,以及像是芝加哥或是洛杉矶这样的大型有机体牵系在一起。罗温写道,都市人透过“累积不经意的公众接触”“并非刻意地培养私人情谊”成为一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可以就此夜以继日地辩论不休。暂且不论好坏,这是相异的方式,而在《死与生》书中的每一页都明白宣告着,差异是被允许的。


rr

,在这本书被奉为“回归城市”之“圣经”的这漫长数十年间,也足以酝酿与之相对的观点,新一批的评价与修正言论于焉成形。早期评论将简描述为反对任何与她相异的城市观点,她无感于和硬件形式无关的城市生活面向,包括人们的社交以及尤其是种族的面向。8现今,城市里许多社区经过显著改善,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将今日的士绅化归咎于简。士绅化是简当年疾呼的通往城市健康之道;它亦是“去除贫民窟状态”所导致的令人不乐见之下场或过度发展新中产阶级借机取得次级的地产、改善翻新,吸引了光鲜的精品店、新的高档健身房和高楼层产权公寓进驻,地产的价位水涨船高,税金也随之攀升,导致平民百姓无法负荷此地的物价水平而立刻搬离。只消在布鲁克林、波士顿或旧金山市区宽达数英里的街区走一遭,就可得知这样的社会损害。,这种损害是看不出来的,一开始甚至还深具吸引力,显得一片光明而颇受欢迎。这一切迫使人们付出代价。一位署名“乔伊斯”(Joyce)的读者投书响应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ell)以“一位城市理论家对圣简(St. Jane)之真理的质疑”为标题的网络文章“我从1964年起就住在纽约西村,我可以为士绅化对这块区域造成损害的事实作证”。


rr

这里已经失去一个活跃、创造性与多元经济混合的街区应有的样貌和精髓。我厌恶那多到令人无法置信的财富的大量涌入……我几乎再也负担不起在我住所附近买一个汉堡的价格。我为这曾经充满活力的社区之死亡而哀悼。


rr

另一个很可能是拜简的书所赐、原本寓意良好却误入歧途的例子,就是城市规划整个行业。或者说,这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教授坎帕内拉(Thomas J.Campanella)的说法,他把简比喻为“现代的马丁·路德”,而《死与生》就好比是马丁·路德钉在维滕堡教堂门上,引发了清教徒宗教改革的宣言。


rr

雅各布斯的这番批评是如此彻底地深植人心她认为城市规划师们只知道从前辈作品中看到愚蠢和失败的部分。伯纳姆豪壮的名言——“别做小型计划”(Make no little plans),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从一句战斗口号沦落成难堪窘状。9


rr

事情发展得太极端了——坎帕内拉断言。他认为城市设计专业遭到了阉割,而《死与生》就是元凶。


rr

谈到城市规划师,为什么简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当成箭靶呢?“因为他们是最容易下手的对象。”莎伦·佐金(Sharon Zukin)(1)在2011年的《建筑评论》中回顾《死与生》时写道。“反之,对于建造房屋的开发商、提供资金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摧毁城市之心的建筑”,简则在书中对其大多保持缄默。她在西村的抗争中,未能攻击罗伯特·摩西背后所倚恃的“经济效益与公权力的挂钩”,反而挑上相对来说较为弱势的城市规划师。


rr

针对《死与生》一书的指控,简曾不遗余力地回应。士绅化?它证实了人们是多么真心渴求多样化和朝气蓬勃的社区。10简在2005年指出,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长,很不幸地“我们已经停止建造值得士绅化的地方”,“需求增加,供不应求”,为数不多的值得士绅化的社区价位也就无可避免地上涨。所以,建造更多像这样的地方吧!11


rr

有些评论家说,美好的生活不“可能存在于我所推荐的(高密度)情况里。可是,我并没有说‘我推荐’,而是‘有这样的情况’”。这是简于1963年说的话,也成为她最常见的辩护法则她并不提供解方,仅仅只是描述而已。简提出,只需要探查她的想法在真实的城市中是否奏效,就可加以验证。简在《死与生》中写着“我趣怪网希望这本书的任何读者,能够持续且存疑地验证我所说的,并对照他自己对城市以及城市行为的认知。若是我的观察有不正确的地方,或是做了错误的推论和结论,我趣怪网希望这些错误能够很快地被更正。”12实际上,她书里有许多推断你可以去验证,就像是透过观察大自然的真实状况,来验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


rr

例如,老旧且较小型的建筑是否真如简所说的,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活力?国家历史保护信托(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的一份报告指出依据旧金山、华盛顿特区和西雅图的经验,证明简的理论不虚。13


rr

“街道上的守望相助”是否如同简在书中所论证的,降低了犯罪率?一份刊载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评论》(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 Revie)的研究中暗示,或许并非如此。虽然在洛杉矶行人稠密的住宅商业混合区的犯罪率确实比纯商业区更低,纯住宅区的犯罪率却比前两者都更低。14,一份援引更广的环境犯罪学科所做的“整合分析”也对此论点存疑。


rr

相较于以大量资金为后盾的一次性大型开发改建,渐进而小规模的社区开发是否如简所说,更易于提升社区意识?杜克大学社会学家凯瑟琳·金(Katherine King)研究了芝加哥的例子,发现了支持简论点的证据。15


rr

这类学术研究不尽然能得出科学铁证般的结论。而且一如在科学领域的一般情况,它们在寻求解答之际也提出了许多疑问。,在它们测试书中种种结论之际,全都间接指明了该书达到的地位《死与生》已经被当成衡量的指标。


rr

这本书不仅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当成衡量指标,甚至在全世界,包括柏林和维也纳、阿布扎比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亦然。16譬如,某两位埃及学者的报告指出,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中央商业区改建时,将简书中所列的原则纳入考虑,但新造的城市肌理至今仍旧缺乏“真正的多样化和活力”。在荷兰,格尔特—扬·霍斯珀斯(Gert-Jan Hospers)指出,简·雅各布斯的名字已成为“城市品质的保证”。《死与生》于1967年在西班牙出版,该国的建筑史学者何塞·路易斯·塞恩斯·格拉(José Luis Sáinz Guerra)写道,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本书已经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课程。简“偏爱密集又多样化的城市理念”正帮助“西班牙的多座城市中心提高活力并密集被使用,以及促进高品质的生活”。


rr

《死与生》是否够格作为衡量一切城市事物的指标?简的说理是否全都成立?17她的观点是否全都正确?显然并非如此。,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影响力并非仰赖特定单一主张的确立。它不仅是诸多洞察和推论的集成,更是一番宣言,从新颖、深入又具同理心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简把柯布西耶、埃比尼泽·霍华德和许多大师划分在同一个阵营,在她眼中,他们都是反城市的;相对地,《死与生》似乎暗示着,唯有她一个人是城市的最终和最主要的拥护者。,虽然你可以瓦解她的一些主张,但这终究已经不重要了,毕竟这本书广远而不可磨灭的本质将历久不衰,而你看待城市的方式也随之幡然改变。


rr

1962年,在《死与生》初次出版一年后,库恩(Thomas S.Kuhn)提出了“典范转移”一词。库恩是一位科学史学家,专门研究科学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譬如哥白尼革命如何重塑古代托勒密学派的天体认知。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和城市或社会科学可说是毫无关联,但其中的理念是如此地吸引人,于是许多其他学科如经济、政治科学和社会学,以至于硬科学的学者,都开始将库恩的理论应用在自己的领域上。


rr

根据库恩,科学的发生不是借着缓慢累积客观事实,然后逐渐形成理论,而是在某种科学演化的某一刻,一项特殊的理论位居上风、形成“典范”,它导引科学家的提问,并被套用到实验结果中。随着新知识的出现,也超乎预期地出现差错、反常现象及意外的错误。起初,这些情形一贯得到解释。但随着时间推移,反常的情形丛生。原本的理想局面逐渐解体,另类理论争相出头,最终出现了一种看待自然现象的新方法,亦即一个新典范,就连旧典范的死忠拥护者都让步并接纳之——这和政治上的革命形式大同小异。库恩指出,在科学界,真正发生的状况是一些长期占优势的自然观念会经历一次往往令人不安的典范转移,世界此后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新境界。想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或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吧。


rr

也让我们想想简对城市和城市生活出类拔萃的洞察力,带着对《死与生》不充分的科学根底的一些检讨。在肯·伯恩斯(Ken Burns)为纽约市拍摄的系列影片的一集里,历史学家迈可·华莱士(Mike Wallace)指出,简的书对于“城市是什么,提出了一种对立叙述、对立论证、对立视野”,而且这种对立叙述已经生根发芽。


rr

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态度已经改变,城市本身也变了,而且变得更好。现今,密集人口与适合步行成为广受认同的优点。某一个房产或是所在社区的“步行指数”(Walkscore)也经常成为不动产一览表上的要项。“步行指数”是透过资料库所计算的从1到100的数字指标,用以估算例如走路去买一瓶牛奶,或是处理其他日常琐事的方便程度。指数90会吸引《死与生》的“信徒”,指数30或40则会让他们转身离开。2013年,在亚特兰大举办的房地产研究会议上,美国被宣布已经越过他们称之为“蔓延巅峰”(peak-spral)的门槛,18这代表多数的新建工程都位于高密度且方便步行的地区。


rr

,适合步行、街道生活、多样性、混合使用和其他跟《死与生》相关的字眼与理念,如今几乎成为口号,但有时候会被轻率地引用,变得极为空洞。“混合使用”已成为“开发商的箴言”,保罗·古德伯格在简去世后惊叹道


rr

有谁能够预见这一天的到来,当政客和建筑商对纽约市民提出要在哈德逊河旁盖一座巨型足球体育场时,还会附带在附近设立商店和咖啡馆,以便将它吹捧成丰富城市街头生活的提案?当这一切于2004年发生时……我便知道,简·雅各布斯代表的年代已经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原本激进的意见成为了主流,且可能被那些号称是“信徒”的人所讹用。在21世纪,危险并非来自那些反对简·雅各布斯的人,而是那些号称是“简·雅各布斯信徒”的人。19


rr

近年来,兴起了一波新城市主义,表面上采纳了一些雅各布斯派的主张。新城市主义社区的特色包括漂亮的门廊、19世纪的古典房屋设计格局、优良的步行环境,而且通常很缺乏社会与经济的混合。,它是一次性的建造,密度稀疏,并遵循严格的法规与分区控管,且较少纳入简视为城市活力温床的低租金老旧建筑。保罗·古德伯格后来表示“新城市主义者回归到以行人为出发点的城市哲学,看似是受到雅各布斯颇大的影响。简对新城市主义者却没有多少耐心。”“简发现他们根本是无可救药的郊区拥护者,而且有一次,她以足可媲美拳王阿里拒绝参加越战的铿锵语调对我说‘他们只是在创造出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痛恨的东西。’”稍微宽厚的说法是,新城市主义可以被视为迈出蹒跚的一小步,偏离了正统的郊区蔓延(spraling suburbs)路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杰·蒙哥马利曾指出,“简·雅各布斯的影响力的确存在于新城市主义中,只是或许遭到误用,但在现今的实务界,的确仍然发挥活跃的影响力”。20


rr

古迹保存主义者詹姆斯·马尔斯顿·费奇(James Marston Fitch)曾经指出,依照简的论述,“仿佛她为之辩护的城市组织肌理的规划,让它能自行修补或更新,就像活的有机体组织,拥有神奇的再生能力”21。这个现象也真的发生了,大规模出现在旧金山、波士顿、多伦多和纽约,以较小但持续成长的规模发生在巴尔的摩、芝加哥、辛辛那提和萨克拉门托,甚至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这些城镇内的区域反映出简的理念重新复苏,具体表现为适合步行、愉悦而且多样化的繁华城市场所。艾伦·埃伦哈尔特(Alan Ehrenhalt)在他所著的《大反转》(The Great Inversion)中,描述了他所谓的“大反转现象”,也就是从前战后的富有郊区模式与贫困的城市中心的局面,已开始相互对调,郊区出现了死寂、萧条和弃置的百货商场以及破旧的牧场宅院,相邻的城市区域则经历了再生与回春。


rr

至此我们已经超前太多,仿佛从我们今日的年代回顾《死与生》,简已经是过去之人,但实际上,上个世纪末人们一次拜访她的时候,她仍然活力充沛,持续写作不辍。2000年9月,84岁的简接受了詹姆斯·霍华德·昆斯特勒的专访,刊载于隔年春季出版的《大都会》(Metropolis)杂志。为了铺陈他的提问,昆斯特勒一开始说,“你人生最精华的年代,就是住在曼哈顿和格林尼治村……”


rr

“我不这样认为。”简打断他的话。


rr

“不是吗?”


rr

“不是,”她咯咯地笑着,“我现在还在人生的精华期。”


rr

1997年,也就是鲍勃去世的次年,简加入了“生态信托基金会”(Ecotrust)的董事会,这个环保团体在美西设有据点。那一年7月,连续五天,生态信托基金会在爱达荷州的萨蒙河(Salmon River)举办策略规划会议,并安排了激流泛舟活动。波涛汹涌的激流后衬着远处岸边的砾石,其中一艘木筏上,稳稳坐着包在救生衣里的简,开心的笑容绽放在她81岁的脸上。“我们每天把她系紧在木筏的最前端,让她一路弹跳,顺流而下。”基金会的主席回忆道。22简圆圆胖胖的,有点驼背,她担心自己会被摔出木筏,或是被石头绊倒受伤。23她办到了,在这次冒险之旅中,她唯一付出的代价仅是小腿上用创可贴包起来的小伤口。“她是不可思议的思想泉源,而且像猫头鹰的叫声般逗趣。”


rr

“辅祭者”和“叛教者”

rr

随着简步入晚年,或在她于2006年去世之后,人们赋予她的敬意有时不小心就变成了尊崇、英雄崇拜,或是更糟。她获颁荣誉学位,有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人们以她的名号作为“万灵丹”,《死与生》和她的其他著作被当成圣经般引用。


rr

她未能完全免疫于这些关注或赞美的恭维,也没有自外于荣誉名声,更没有回避接受奖项。事实上,简屡屡获奖,有时是由于特定的著作,例如《死与生》一书于1962年获颁西德尼·希尔曼奖;《城市与国家财富》于1984年获得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在1985年获得孟肯奖(Mencken Aard),奖项名称源自孟肯(H. L. Mencken)这位直言不讳、抱持自由主义精神的评论家。1998年,简得到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颁奖的流程通常包括颁奖仪式、褒扬、晚宴,也许她还必须发表演说。而在弗吉尼亚大学连续五天的活动中,则包括导览、研讨会、学生会谈,以及周五在校园的著名圆顶建筑举行的创建人纪念午餐会(烤鸡和虾配上颗粒面,甜点是法式蛋白霜脆饼搭配草莓和大黄蜜饯),并在托马斯·杰斐逊生日当天,于他的故居蒙蒂塞洛(Monticello)举办正式晚宴。


rr

对于这类荣耀,简并非不为所动,但也没有被冲昏头。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死与生》一书与西村抗争便开始将她拉到聚光灯下,公众事务更让她分心,并疏于写作。这些年之后,她鲜少再带领社区抗争,而且深切感到自己需要保留写作时间,于是往往婉拒邀约。例如在1986年,她被邀请到耶路撒冷发表一场重大的演说,酬劳高达5 000美金。她回复道,虽然是至高的荣誉,但她不能接受。


rr

虽然我的经济小康,但我真正的问题是无法用钱买到工作的时间,重点是我得保留且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我的书,并要避免因分心而严重消耗能量的事情,之后还得使劲收心,专注在困难复杂的书写工作上。24


rr

她对荣誉学位一事则彻底与之划界线。有人计算,简多年下来至少接到过30次询问。光是在千禧年前后,拟授予荣誉学位给简的就包括多伦多大学、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加州艺术学院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她一概拒绝,因为觉得名不副实。,她通常不太惯用学术研究方法,她也颇少参加距离她家才几个街区的多伦多大学的活动。简于2000年12月31日写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乔治·鲁普(George Rupp)的回信中说,“虽说我一直对哥伦比亚大学很有好感——事实也是如此”,要她对荣誉学位改变看法,“是尴尬又困难的”。25她接受了杰斐逊奖章,因为那不是荣誉学位,而是对于实际成就的赞扬,历届的受奖人包括密斯·凡德罗、刘易斯·芒福德以及弗兰克·盖里(2)。,更令她高兴的是,她的父亲和兄弟全都是弗吉尼亚大学校友。


rr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对简本人和她作品有兴趣的学者,以及可能的传记作者,开始主动向她自我介绍。“大约一年半以前,我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哈佛大学研究生彼得·劳伦斯在1999年向简提请的时候如此开场。他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雅各布斯的影响”的计划。26他概略说明了自己的构想,并询问是否可能和简见面。之后他们真的会面了,而且最终完成了多篇严肃且具原创性的文章,出版了两本书。2002年,另一位研究所学生克里斯托弗·克莱梅克写信给简,表示他有意为她写一本“全方位的智识的自传”。27他在信的结尾写道“如果你让我担任你的传记作者,我会很欢迎你想要的、任何程度的参与。”他提到,他的年纪(当时)跟20世纪40年代时的简年纪相仿,简那时主动提出要帮一位名叫塔尼亚·科斯曼(Tania Cosman)的女士写回忆录。“我真趣怪网希望这项计划能更进一步。”并没有,他未能替简作传,他们的确见了面。克莱梅克后来转而进行另一个具有企图心的研究,其中大量援引简的概念,主题是欧洲与北美的城市更新在战后的衰败。


rr

对于像克莱梅克和劳伦斯这样认真的学者,简给予尊重的回应。对于一大批请她提出这个、协助那个,或是到这个或那个场合出席的人,她就不这么有耐心了。通常,她会用委婉的方式来拒绝可能浪费时间的请求。但有时候,某个请求可能会无意中激发她内心偏执的一面。一位名叫范达·森吉米尔(Vanda Sendzimir)的女士,她写传记的资历大概仅止于为她的发明家父亲立传。范达写了三页的长信给简,大抵是在告知简关于她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任何像你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人,一定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应该好好加以塑造、凸显以及宣扬”,并说她自愿来完成这些任务,“我已经准备好随时跳上飞机,在你指定的时间前去跟你会面”。28“不必麻烦了,”简回信给她,“我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她自己的写书计划已经占去所有的时间,所以她最不可能参与的就是“其他人的书写计划,特别是那些不像我自己的计划那般,同样使我感兴趣的计划。老实告诉你,我甚至要很无礼地说,我舍不得抽空来回这些信”。


rr

几年后,2001年6月,一家位于斯克兰顿的博物馆的执行馆长迈克尔·伊鲁兹(Michael Illuzzi)写信给简,说他正在写一本书,书名是《城市景观、人行道以及斯克兰顿简·雅各布斯和新城市主义》(Cityscapes,Sidealks and ScrantonJane and the Ne Urbanism),想访问她。29不,简回信说,如果他想知道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者对她的观感,就该去问那些人,而不是她。至于斯克兰顿,他也不需要她的意见,“除了是为了增添噱头,但我不会接受”。几个星期后,伊鲁兹再度写信央求,简回信直言“我对于一本关于我作品的书不感兴趣,我没有时间也不打算去感兴趣,如果你坚持继续这个计划,我不会做出任何配合。”


rr

尽管简可能对这类请求不屑一顾,但有时候,某封思虑周到的意外来信,却可能引起她的兴趣,而且促成一段长期的通讯。2000年初,她收到一封来自博士生蒂莫西·帕蒂萨斯(Timothy Patitsas)的长信。信的开头写着,过去这半年来


rr

我一直在思考你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提出的问题,关于城市本身的问题,以及这和我在美国天主教大学神学部的博士论文之间的关联。我试着想要透过审视从近代的城市鄙弃走向城市敬拜的过程,将新城市主义置入更广泛的哲学与神学脉络中。30


rr

帕蒂萨斯从这看似毫不讨喜的开场,展开了他的论述。他写道,对于这个领域的柯布西耶和埃比尼泽·霍华德来说,“城市是死的东西,被来自单一意志力的合理计划操控,以达到统一的视野,而大自然则被当作沉默的花园来摆布,弄成讨人喜爱的模样”。另一方面,简的手法可以被视为是“敬拜性的”。从这层挑衅、不寻常的意义上,城市因其“对未知的开放性”而受到肯定,它是“围绕着死亡、重生与危机的往复循环而建造”,这是“许多参与者自由演绎,并贡献他们自己的梦想与看法”的结果。


rr

也许有点过度衍生,但眼见自己四十年前的作品竟能成为如此新颖想法的主题,简可说是乐得被讨好。一直以来,她毕生致力追求的就是思虑周全的切入。帕蒂萨斯的想法如此令人惊叹且具原创性,这就是能引起简和他在智识上联动的事物。“非常感谢你这封精彩而充满启发的来信。”她回信说。她从未特别思考敬拜仪式,并坦承自己内心几乎没有宗教的感受。在帕蒂萨斯的主要论点之中,她至少完全同意一项传统的城市规划并未特别考量时间的流逝,而新城市主义亦然。它的社区并非有机地发展,而是一次性整建、拼凑起来的规划出一座迷人的小城镇,然后付诸实现——不论计划为何,就结束了——盖好,完成。但这都漠视了时间的作用,简此时写信给帕蒂萨斯说“这表示几乎所有的重要元素都被排除了——试验与错误、风险与梦想、出生、死亡、成功、失败、庆祝、后悔、人际关系……整个生命的链条。你描述得太棒了!”毫不意外,他们之间的智识交流并未就此中止,而是在简的余生里延续了下去。


rr

这段时期,外界对简的关注主要基于她身为加拿大人的身份。虽然她最初的两本书是在美国构思和写成,但在后来驻居加拿大的漫长岁月中,她完成了更多的书。她变得很爱加拿大,似乎从未认真想过要离开。她那三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也都居住在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各地吉姆在多伦多、伯金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郊区、奈德在温哥华,全都以加拿大人的身份生活着。


rr

在阻止士巴丹拿高速公路的抗争和“圣劳伦斯”计划中,简对多伦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之后,在多伦多市区的国王街(King Street)东西两侧,统称为“国王区”(The Kings)的旧工业区之复苏一事上,她也功不可没。31经过简和当地规划者及建筑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次开会,蕴生了一项规划,让这两块由旧工业区改建的区块免受分区规定的束缚。在这400英亩的地区里,除了不能拆除状态良好的旧建筑,你几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简的朋友、也是该计划的拥护者之一肯·格林伯格表示,这将“使得此座城市能以有机体的形式自我定义”。这项实验性的计划激发了新的商业活动,促进新创产业以及新居民的进驻。在1996年,国王区几乎没有居民;今日,则有数以千计的人住在这儿。据估计,这些年间,国王区的放宽分区措施为该城市带进了70亿美金的投资额以及3.8万个工作机会。“这真的很神奇,很奇妙,”简在2001年的一次访谈中说,“看到这些区域竟然这么快地繁荣、重新活化起来。”32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巴里·威尔曼也是来自美国的移民,他说简“在曼哈顿挽救了一个社区,她还透过文字、作为以及精神鼓舞,挽救了更多位于多伦多的社区”。33


rr

在多伦多的显著地标加拿大国家电视塔搭乘电梯往上,到达观景台,从1000英尺高的上空俯瞰全市,举目所见净是几百栋柯布西耶式的高楼大厦或产权公寓、办公大楼,它们沿着央街往北,一直绵延到视线的尽头。塔台的下方,可以看见嘉甸拿高速公路(Gardiner Expressay),滑行穿越并围绕市区的湖畔,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让你联想到纽约世界博览会的“未来奇观展”之场景。简言之,简·雅各布斯并未靠着一己之力将多伦多转变为“21世纪的格林尼治村”,但充满活力的多伦多依然使美加边界另一边正在奋力挣扎的美国城市,像是水牛城和底特律相形失色。它聚集了许多新移民,街道上生气勃勃,以拥有高度的文化活力而自豪。当地的记者凯尔文·布朗(Kelvin Bron)在简逝世时写道“光是简·雅各布斯选择住在多伦多的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这个城市品牌的背书。简就是宜居城市的同义词,而她居住在多伦多,证明了我们多伦多的居民住在一个特别的地方。”


rr

简在2001年说“住在多伦多的三十三年间,许多原本设于重要位置的停车场和加油站,都被住宅、办公空间和文化机构取代,以至于在市中心区想要加油或是找个停车位都变得困难。”34但她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代表着一个更有活力、较不是由汽车主导,以及——是的——更为雅各布斯式的城市的崛起。有些多伦多人从来都不想要这些。“我们的城市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就是简·雅各布斯的到来。”35一位自我介绍为“退休机械修理工”的80岁博主如此宣告,因为多伦多每日的交通堵塞让他怒气冲冲。为此,他认为简要负责,都是因为她一到多伦多,“就开始推销她那夸大不实的处方,鼓吹她的理念,说什么城市是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车的。好一个超级愚蠢的主张,对做梦的人自有吸引力”。他指出,多伦多的高速公路总兴建计划早从1948年就在酝酿,停止兴建士巴丹拿高速公路则毁了这个计划,“二十年来的工程投入也跟着付诸东流”,而这都要怪简以及附和她的人。


rr

一位当地的资深记者约翰·唐宁(John Doning)也归咎简,将她贴上典型的“搬弄是非者”的标签。36多年前,唐宁在多伦多大学修了一门城市地理学的课,“他们应该直接在教室前面立一座简的雕像”,该课程几乎完全遵循简的主张。他说,简的那些理念让城市遭受叫人难受的伤害。若是盖起士巴丹拿高速公路,它嘉惠的人应该会多过它加害的人。多伦多岛上的小型机场扩建计划的情形亦然,偏偏当初简却以空气品质和噪音污染的理由,成功制止了该计划。约翰·唐宁对简·雅各布斯自有一套看法“我不相信‘街道之眼’,我永远不会忘记她书中传达的那个意象。”他其实很高兴看到有像简这样的人“发表刺耳的观点”。即使如此,他还是认为多伦多因为受到简的影响而变糟了交通发展被抑制了。在简那些反汽车拥护者的号令下,马路上设置了减速路丘,使得卡车悬吊系统受到冲击且过于耗油。简是位宗师吗?不,他于2006年在专栏中写道,简不过“是个在城市营区外的哨兵,挑战每一个人,从高阶将军到低阶士兵,坚称只有她才知道通关密语。她新进驻的城市背后的悲哀是,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喜欢的是这座城市在她到来以前的模样”。


rr

没错,简的朋友马克斯·艾伦说,有一些多伦多人的确视简为“一个老顽固,是通往进步之路的阻碍,他们还说很难和简理论”。(他补充解释,因为“她是对的”。)他承认,在简周围已然形成一种狂热崇拜,批评她将使你自动被归类为“叛教之徒”。,不论责怪或称赞,对简来说都“不重要,她对自己非常有自信,而且绝对不自大”。


rr

很多时候,简对加拿大的情感让她得到充分的回馈。她的朋友利子说,简在一次日本之旅前夕,在一刻才想到她没有旅游签证。那个时刻,似乎整个加拿大政府都动员起来帮她拿签证。“为什么会这样呢?”利子如此形容人们的反应,“我们可以对‘国宝’说不吗?”1991年,多伦多举办了一个“公开感谢简·雅各布斯”日,当天下午举办了研讨会,晚上还有一场正式的晚宴。“整个活动过程中,”多伦多作家罗伯特·弗尔福德回想着,“简亲切地微笑,这位身材高大、驼背的女士看起来像只年迈的老鹰。”371996年,简被授予加拿大国家勋章(Order of Canada)。38负责委员会的一名官员在那年7月告知简,“你现在有资格在你的名字后面加上‘O.C.’的缩写,而且可以别上领针”,递给她两枚别针,以及“佩戴勋章、饰品及奖章顺序”的指南。


rr

以上这一切都只是暖场,真正的重头戏是在1997年10月,为了尊荣简而连续五天举办的研讨会、庆祝会、友好聚餐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包括以简喜爱的主题为核心的演讲、对谈和导览,从白天持续到夜晚。这是由艾伦·布罗德本特、约翰·瑟威尔和简的其他朋友共同筹划的,从最初的讨论到成立顾问委员会、聘任干事,以及选择讲者,都一手包办。他们将活动定名为“重大的理念”(Ideas That Matter),39这可能也是他们唯一能取的名称。对简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理念,而她之于加拿大以及全世界来说,最重要的部分也正是她的理念。


rr

一开始,简怀着矛盾的心情。当她看到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清单后,便将活动表寄给弟弟约翰,并特别留意语气,不让弟弟夫妇觉得有义务参加。“我同意他们这么做,要约法三章,”她有点为自己辩护似地解释,“我不需要参与规划、不必发表演说,以及他们不会邀请任何满嘴空话的人。”40


rr

整个活动规划耗费了18个月以及50万美金的经费,“重大的理念”完全像是一场智识的发酵,不断衍生主题适宜居住的城市、人类生态学和自发性组织系统;多伦多央街的未来、神奇的地方货币、仿生学。“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想法,”一位来自《环球邮报》的与会者唐·卡约(Don Cayo)写道,“漫天飞舞,到现在我还头昏眼花。”41,《死与生》是整场活动的焦点,就如其中一场叫“为什么我们喜爱稠密、拥塞和汇集”的活动的完善阐述。每天下午5点,简会接受一位知名访问者的访问,进行一个小时的公开对谈。简向其中一位对谈者彼得·格佐斯基(Peter Gzoski)提及她的香港之旅。当地居民结合公寓住宅来开设小型旅店,以及仅用一两台洗衣机就开一家洗衣店等现象,都令她称奇。“他们有着各式各样即兴的营生方式——各种小型的生产活动,寄生在貌似纯住宅的市区里。”讲台上,坐在扶手椅上的她显得相当享受,有时一个大笑令她全身颤动,欢乐的眼睛眯成了两条缝,脸颊红润,容光焕发。


rr

在“重大的理念”活动后不久,简被招待搭乘热气球。“你搭过热气球吗?”她后来写信给艾伦·佩里,“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试试。你能听到从地表传来的声音,铁定只有狗吠声,而且非常清楚。”42这是简和佩里分享的当时近况,信中还提到她的最新著作《经济的本质》即将出版。


rr

遵循大自然

rr

《死与生》的一章“城市的问题所在”用了一种近似看待生物的方式来看待城市。简在1992年的新版序言中提到“在某个时间点,我了解到,自己正在钻研城市生态学。乍听起来,好像我是在写关于浣熊在城市里靠后院蔬果和垃圾维生的事。”43虽然它们在多伦多市区里,的确是这样生存的,,这并不是简着墨之处。自然生态和城市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无数种联结,各有其错综复杂的网络,两边都是以有机的方式多样性地演化,而且同样“容易受到破坏和毁灭”。简言之,这是简在大约1992年时,对城市生态学的看法。如今,在《经济的本质》中,她针对健全的经济将这些看法发扬光大。简说,经济成长与否,很大程度上是遵循同样也掌管着生物系统的大自然定律。


rr

1999年初,杰森·爱泼斯坦已经年逾七旬。他邀请年轻的同事大卫·埃贝尔舍夫(David Ebershoff)参与简的新书专案。杰森说大卫当时只有29岁,还是个“菜鸟”,而且当时甚至还没读过简的《生存系统》,也没怎么读过柏拉图。他坦承的这两件事其实等于一件事,因为简的新书重新采用了在《生存系统》中使用过的柏拉图式对话体安姆布拉斯特和其他伙伴登场,展开数回智力激荡的对话。


rr

埃贝尔舍夫当时还不是简的编辑,但最终他会成为。有一天,爱泼斯坦对他说“读一下这个”,指的是简的新书草稿,“然后,告诉我你的想法”。当时他是这么想的“我算是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对我来说颇具原创性”,要把理念阐释清楚并非易事,而简做得很好。那五个套用上一本书的角色,并没能说服他。“他们不像是你会在同一本小说中看到的五个角色。”不过另一方面,这本书的理念在角色之间来回反击、修正、改变及润饰,使这本书“名副其实地展现了写作的过程”。这等策略本身就是一招妙计,“我知道不可能再有机会在我的办公桌上看到任何这样的作品了”。


rr

爱泼斯坦于是对他说“走吧!我们去多伦多找简见个面。”


r
rr

(1)莎伦·佐金(Sharon Zukin,1946— )美国社会学教授,现执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与研究生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城市生活,代表著作有《裸城》(Naked City)《权力景观》(Landscapes of Poer)等。


rr

(2)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1929— )美国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建筑师,主要建筑作品有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1989年获普利兹克奖,2000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rrr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