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畅谈(2004年,李政道评价邓小平:他是中
李政道与邓小平的第一次见面,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5月24日。当时,邓小平陪着周总理亲自接见了李政道及他的家人。
那次接见,李政道以著名华裔科学家的身份,与中央的几位领导人,就科学与教育问题进行了著名的辩论。
这场辩论,让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李政道的爱国热忱,也为他在后来的科教问题上支持李政道打下了基础。
图|李政道
而邓小平与李政道的单独会面,开始于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
于是,从1979年第一次正式见面,到1989年一次见面,两人一共进行了13次交往。
每一次交往李政道都会向邓小平对中国科教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邓小平也是鼎力支持。
2004年8月,中国科技部请李政道,撰写《春天长在丰碑永存——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的部分内容。
李政道收到邀请后,立刻开始回忆与邓小平的几次交往。他在文章中这样评价邓小平“小平先生对中国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排在最前面的几位领袖之一。”
李政道为何对邓小平的评价如此高?
让笔者一一说来。
图|李政道陪同邓小平视察对撞机
支持建造电子对撞机
1979年至1989年这十年里,李政道每年都会回中国与邓小平讨论科技建设。
十年里,他们谈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关于电子对撞机的建设问题。由此可见,邓小平对这一项目的高度重视。
除了当面会谈,李政道还多次写信,向邓小平提出过关于此事的建议,邓小平都认真做出了回复。
那么,邓小平为什么会支持建设这一耗资巨大的科学项目呢?
他在两个重要的场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释。
图|邓小平
第一次是,1986年10月18日,邓小平会与李光耀夫妇和意大利物理学家齐吉基会谈时,齐吉基问邓小平“中国为什么要在温饱还没解决的情况下,花巨资建设加速器?”
邓小平回答“中国看事情向来很长远,对于这件事也是如此。高科技是一项投资高,收益也高的事业。,需要长期的投入,如果开始晚了,就永远要被别国卡脖子,到时候花的钱更多。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就开始搞。”
第二次是,1988年10月24日,北京电子对撞机建造完成不久,邓小平在中美高能物理会议上,向李政道等科学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的。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时代,中国必须要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不仅关乎到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更关乎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除了现在完成的这个项目,在其他高科技领域,我们也不能掉队。因为一旦掉队,就很难再赶上来。”
因为邓小平对这一项目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一项目又叫“邓小平工程”。
李政道在回忆录写道“一句话说来,邓小平是中国高能物理的奠基人。在对撞机建设的关键时刻,他站出来说‘要么不敢,要么就坚决干到底。’……也是在他的支持下,北京的电子对撞机才能以高标准建成……没有他,就没有北京电子对撞机的诞生。”
图|邓小平为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培上第一锹土
支持李政道提出CUSPEA项目
CUSPEA项目是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的简称。1979年,李政道回中国讲学时,发现不少中国大学生在物理学方面很有潜力。于是,他向中国政府提出,选拔优秀学生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的想法。
这一项目刚刚启动时,除部分科学家支持外,大部分海内外华人都强烈反对。
这些反对者向中国领导人递交了一封联名信,信中将CUSPEA项目说成新世纪的“丧权辱国”行为。
中国国内的反对意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担心这些学生出国后,不再回来,造成国内人才的流失;二是,担心太多的物理学人才回国后会造成国内科学发展不平衡。
图|李政道
面对国内外的反对声,李政道只好回国向邓小平作出解释,以求获得他的支持。
1981年12月25日,李政道见到了邓小平。两人谈到CUSPEA项目时,邓小平肯定道“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你和科教部的负责人谈好了就行,一切按你的想法办。”
后来,有人与邓小平会谈时,询问邓小平如何看待CUSPEA项目会导致中国优秀人才流失。
邓小平的回答很大度“国内的条件本来就不适合培养物理学人才,他们学成后,就算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回来,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在邓小平的鼎力支持下,国内对CUSPEA项目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也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该项目实施后的十年里,上千名中国学生前往美国深造,他们回国后,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支持创建博士后制度
博士后制度创建的首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安排CUSPEA项目学成归国的优秀留学生。
1983年3月,李政道给邓小平写信“……这些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需要让他们了解一下国内的现状,也要让国内的研究所了解他们。那么,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创建‘科研流动站’,才能解决这部分问题。”
图|李政道
从信件中可以看出,李政道已经开始建议邓小平创建‘博士流动站’的雏形了。
3月9日,邓小平接见了李政道,两人聊到科教问题时,邓小平对他说“你信中提到的‘科研流动站’,我们考虑过了,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这句话说明,邓小平对李政道的建议是认可的,中央高层也在考虑朝着这方面改革高等教育制度。由于诸多原因,创建‘科研流动站’的决定始终没有定下来。
为此,1984年5月21日,李政道与邓小平见面时,他对邓小平说“流动站的具体方案,我提交给方毅委员了,但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实施呢?”
5月16日,李政道又一次给邓小平写信“要通过‘博士流动站’才能促进人才流动,这是人才结构中必须的一个部分……建议在科教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尽快促成此事。”
5月21日,李政道见到了邓小平,他当面说出了创建‘博士流动站’的想法。
邓小平回答“……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博士后’,不过新东西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几年后成千上万的留学生回来,工作安排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让人才‘流动’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会面结束后,邓小平立刻责成相关负责人,尽快落实这一制度。于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博士后制度于1985年在中国实施。
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创建
在1986年以前,中国没有国家级别科学基金,只有一个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设置的,面向中科院内部的科学基金,这对促进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不利的。
图|李政道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成立大会上
所以,在1985年7月3日和7月12日,李政道两次给邓小平写信,向他提出了创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议。
7月16日,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李政道诚恳地向邓小平重申了创建科学基金的重要性。
李政道说“科学基金可以为科学家提供经费保障,这对于科学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邓小平十分轻松地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虽然,我们之前没有尝试过,但我愿意尝试一下,成功了是更好,不成功也是经验。”
邓小平当场叫来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让他们负责落实下去。就这样,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于1986年开始运行。
邓小平能够在十年内如此高频次地接见李政道,说明他对中国科学的重视。,他对李政道的信任,也表明他伟人的胆识和眼界。
李政道评价邓小平“小平先生是对中国的贡献巨大,他是排在中国历史最前面的几位领袖。”
这句话一点也没有说错,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支持,中国的科学是不会在21世纪超英赶美,进入世界前列的。
让我们感谢伟大的邓小平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