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碑材世界之最(阳山碑材:烂尾的古今中外第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40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古都南京,拥有许多瞩目的文化和自然瑰宝,诸如中山陵、夫子庙、玄武湖等等,都引得中外宾客流连驻足。于郊外的深山之中,还有一处景观,其貌不扬,名气也不大,明明工程量已经过半却又戛止,于正史之中也难寻只言片语。那是一块有故事的石头,它就是——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


石头里的“巨无霸”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

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

直斩奇峰为一座,欲负不负身尚卧。

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

大书功德告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

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洪武大石碑歌》


这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对阳山碑材的生动描写,这个“十万骆驼拉不起”的大家伙,已经安安静静地独自待在深山之中有600多年了。

那它到底有多大?这块就地取材,雕凿而成的石碑,分为碑座、碑额、碑身三个部分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经过现代仪器的测量估算,碑座的重量为16250吨,碑额的重量为6118吨,碑身的重量为8799吨。如果将这三部分按碑形垒叠起来,总高度有78米,总重量有31000多吨。

难寻敌手的巨石碑

也就是说,这个石碑如果真的建造完成,就有约26层楼那么高,重量类似于一艘小型的航空母舰,堪称古今中外第一石碑。那又是谁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这么一块石碑,却又为什么半途而废,让它从“奇迹”变成了烂尾的“奇葩”呢?


篡逆者的镇魂石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夏,一生劳心劳力的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躺在宫中自己的龙榻之上,等待着生命对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无论他是皇帝还是乞丐。往昔的场景一幕幕从脑海中划过,好似昨日。驱逐鞑虏,安定天下,与民休养,老朱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值了,但唯有一件事老朱还是放心不下,就是自己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后来的建文帝

这个年轻人即将接过自己肩上的重担,成为这个大明帝国的主人,他的皇位能坐的安稳吗,这个国家他能治理得好吗?“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就随他去吧。”朱元璋就这样想着,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的担心不无道理,摆在新任皇帝朱允炆面前最大的难题,便是他几位拥兵自重的藩王叔叔。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削藩势在必行。柿子要先挑软的捏,朱允炆登基后一年内,就先后废除了势力由弱到强的五个藩王。削藩计划到此为止都很顺利,直到开始碰到燕王朱棣这块又硬又滑不溜手的石头。

其实朱棣很早就有跟朝廷对抗的心,他自视很高,文韬武略也自信不输任何人,唯一令他愤懑不平的,就是父亲没有让他成为帝国的接班人,而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小侄子。论资历,论威望,论军功,哪一项自己不如小侄子,新皇的削藩计划,只是让朱棣的反叛行动提早浮出了水面。

不过小皇帝也是提前留了后手,他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扣押在了南京都城作为人质,朱棣投鼠忌器,也不敢轻易有所异动。不过姜还是老的辣,老叔叔朱棣一出奥斯卡影帝级又病又疯的表演,引得忠厚仁德的皇帝侄子心软了,以为老叔叔已经疯傻不能成事,放回了他的三个儿子,陪他颐享天年。

朱棣

没有后顾之忧的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正式起兵对抗朝廷,经过三年的军事对战,最终攻破南京宫城,取得了帝位。,侄儿朱允炆生死未卜,下落不明,这也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久久难以释怀。

皇位是有了,但要坐稳皇位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当皇位还是自己抢来的时候。朝廷内建文帝的旧党人士还是颇有根基,其中不乏如齐泰、方孝孺等德高望重、一呼百应之人。心谤腹非,日久也恐生变数,为了稳定朝局和民心,朱棣于朝堂发表了一番“情真意切”的演说。

他表示,自父皇太祖皇帝朱元璋和母后归天后,自己寝食难安,日夜思念他们。父皇在世之时一直推崇以孝治天下,为了向父皇和母后尽孝,弘扬孝德,决定修凿一块冠绝古今的巨型石碑,凿成后以立于孝陵之中,供后人万世敬仰。

于是,浩浩荡荡的万人工匠大军开往南京都城东北方的阳山,准备开采碑材。因为任务重,工期赶,又是皇家工程,所以工人们劳役繁苛。每人每天需要上交石屑三斗三升,也就是五六十斤重凿出来的石屑。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轻则被监工责罚,重则直接被处死,还有许多工人因为经受不住这繁重的工作量,自我了结了生命。万人工匠,十之有三,陪着这块大石头,永远留在了这山脚下。

劳役之苦


大石头的大秘密

既然是皇家工程,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为什么就这样半途而废,让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朱棣是不是

一种说法是,朱棣只不过沽名钓誉,为了博取朝臣和民众的支持,而故意做的一个“秀”而已。让大家知道了朝廷有干大工程的实力,还有自己的一片孝心。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石碑要不要完成,完成得怎么样了便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再干下去耗费太多精力财力,于是便中止了凿碑的工程,留下一个石碑半成品。

另一种说法是,不是不想继续凿碑,而是现实原因导致工程不得不停止——凿好了也运不出来。古代要运送山内巨大的石材,通常都是在严冬时节,将水泼到路面上结冰后就形成了冰道,这样下坡的时候可以直接将石头滑下来。遇到上坡或者平地,就在巨石下面垫上几根滚木,用人力推或者马拉的方式带着巨石在冰道上前进。

地面结冰后滚木运输重物

南京的气候环境过于温和,就算在严冬,不断地往地上泼水也没办法形成厚冰,无法运送重物,何况是如此巨大的碑石。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哪年特别寒冷,能泼水成冰了,阳山地处丘陵,方圆内都是大大小小的山岗,这么大的石头,以当时的运输能力,是没办法完成不断地上坡、下坡运输任务的。

所以,认为朱棣这种凿巨型石碑的想法,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没有经过周密的讨论研究,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好大喜功,导致工程半途搁浅。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朱棣登基之初政局不稳,朝内还有很多建文帝的旧时党羽互相勾结,企图推翻朱棣的统治。朱棣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一共逮捕了约8000名顽固党羽,彻底将这股力量扑灭了,但这,也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朱棣坐在自己的书房之中,手中的折扇开了又合,合了又开。桌上虽然摊着很多奏折,但朱棣一直痴痴地看着窗外。南京夏天的知了“吱呀吱呀”的,感觉比北平的吵闹许多,连天气也闷热一些,朱棣总觉得哪哪都不大舒服。烦闷之际,太子少师姚广孝轻步走了进来,对皇帝说道“圣上是否正为这八千聒噪的知了而烦心?”

“正是正是,已经将这些知了都捉了过来,可又唐突杀不得,世人要怪我暴戾无情。留又留不得,苦恼得紧。”朱棣应道。

“圣上莫忧,东北的那座阳山可以助吾皇一臂之力。知了归山,以孝立碑,如此这般.....”姚广孝轻声附耳对朱棣说。

听闻姚广孝计策的朱棣连连称赞,明朝本来就有犯人充作劳役的传统,将这八千建文旧党人士派去阳山修凿碑材,一方面保全了皇帝自己的名声,又树立了自己仁孝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过程中慢慢将这一批人处理掉,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在凿碑的过程中,监工不时地催促拷打,又克扣工人们的口粮,加之不断配送给工人们浓茶,充作工人的旧党人士们在饥肠辘辘、身心疲惫中纷纷倒下,慢慢都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外。而当这些人都离世之后,这半成的碑材也没有什么作用了,毕竟朱棣根本就没打算要完成这块巨碑。最终树立在四方城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采自长江边的龙潭,高度只有约9米。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自古以来,皇帝说的话做的事,往往不止于简单的言语或者事务的表像,尤其是有城府有韬略的皇帝。就如同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外交通使以外,更深层次的目的,也是为了探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日不能知道他生死的确切信息,朱棣一日便不能心安。

而至于这阳山碑材,笔者认为,朱棣是何等君王,永乐盛世的文治武功已经说明了一切。又是作为自己父皇的陵寝石碑,他会不预先同专司礼制和工程的臣子们商量碑材的形制和取材地点吗?如果过程中发现了巨石太大的问题,他不会要求缩小到合适的大小吗,正史史料中为什么对此工程都没有过任何记载?

只能说明,朱棣原本就不打算要完成这个石碑,赢得朝内朝外的好名声,安定民心,顺带处理了一批建文党羽,这才是他想要的,所以更无需让史官记录。而且,就如同开启对外战争可以转移民众对国内激化的政治经济问题的关注一样,通过修凿石碑,也转移了人们对朱棣血腥夺权实质的关注。

而且笔者认为,这也是朱棣一次巧妙的“投石问路”,通过这大张旗鼓的工程,能快速搜集到朱棣登基之初朝堂内外各类人不同的声音,进而了解到哪些人是可以为新王所用,哪些人冥顽不灵,只不过这次的石头,确实有点大罢了。

盛世的开拓者

不管当时朱棣修凿石碑究竟意欲何为,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朝代的更迭,君王的任何一项决定,对民众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无法被忽视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