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无水印(盘点流落到英国的32件中国国宝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41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如果加上私人所藏的数据会更加惊人(1000万件以上)。英国是掠夺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文物流落到英国大多是1860—1949年这期间,尤以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庚子国变两次浩劫最甚,英籍匈牙利人奥里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针对敦煌莫高窟的几次掠夺,也使得大量敦煌文书、绢画、壁画等艺术珍品流失海外。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大多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为使国人铭记这段历史,本人对流落到英国的32件中国国宝(下)进行盘点。


16. 辽三彩罗汉像(大英博物馆)

辽三彩罗汉像(宗教美术的巅峰作品)

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高103厘米,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现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双手结禅定印,静坐在岩石形态的底座上。底座与罗汉像是可以分离的。至今为止,同类型的罗汉像,可查存世的共有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县的山洞里发现的,后流失海外,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尊罗汉像表情平静祥和,巍巍然深具禅意,其手部以及皮肤的处理中所反映出的极为罕见的写实主义,足以代表唐代以来雕塑写实最高成就,是一件堪称典范的宗教美术巅峰作品。


17. 北宋钧窑蓝釉紫斑胆瓶(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北宋钧窑蓝釉紫斑胆瓶(存世钧瓷之极品)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分辨。钧窑也属于青瓷,它不是以青色为主,常见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宋代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是在烧制中自然形成的,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美玉、或如蓝天、或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此瓶高29厘米,制作工艺复杂,先通过分段拉坯,然后接坯而成。瓶子的腹部呈圆润的梨形,颈部纤细修长,口略侈。釉料中含有金属铜,从而取得了自然晕散的紫斑效果。北宋的墓葬壁画中显示此类瓶在当时有的被用作花器,也有的用作酒器。此瓶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2007年由于运营成本压力转移至大英博物馆,从2009年大英博物馆95号“中国陶瓷”展厅开放,开启了大维德基金会藏中国艺术品在大英博物馆的“长期借展”之旅。此瓶造型端庄秀丽,紫红斑色彩斑斓,有巧夺天工之美,其造型技术难度之高充分体现了北宋窑工的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堪称存世钧瓷中之极品。


18.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存世仅两件的汝瓷稀世珍品)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瓷,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根据统计,现汝窑器传世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仅有半件。这件汝窑天青釉碗就是其中翘楚。此碗高7.1厘米,碗口直径16.9厘米,圈足直径7.5厘米,重350克,撇口,外镶铜边。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有细小开片这个碗特别之处就是内底刻有楷书乾隆御题诗钧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后署”乾隆丙午御题“,“比德”“朗润”印章。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瓶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温润古朴,素净典雅,有似玉非玉之美,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存世仅两件。


19.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存世仅两件的汝瓷名品)

大英博物馆2009年开辟95号馆,轮流展出裴西瓦乐•大维德先生收藏的1700多件高品质中国陶瓷。这些藏品个个精美绝伦,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发展史,被公认为除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之外的季军收藏。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外,只有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这一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器釉色温润如玉,品相上乘,仿古逼真,珍稀古朴,为汝窑中难得的较大器型,堪称汝窑瓷器中的名品,极具艺术价值。


20. 北宋汝窑青釉盏托(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北宋汝窑青釉盏托(极为珍罕的汝瓷珍品)

此器高7.3厘米,托盘径16.2厘米,盏托直口微敛,深弧腹,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开片。北宋宫廷将此类盏托用作茶具,承托不同材质的茶碗。此盏托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圈足留有五个椭圆形芝麻挣钉痕迹。汝窑胎体细腻,多呈香灰色,釉质莹厚,呈色不一,有天青,天蓝,青灰诸色。据南宋周煇《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内有玛瑙末为釉。现代科学家已经证明,这种细腻的蓝色事实上是由溶解了的氧化铁和少量的二氧化钛造成的。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器造型雅致,含玛瑙天青釉,釉面晶莹,做工精美,传世极少,乃极为珍罕之北宋汝窑上等珍品,弥足珍贵。


21. 南宋官窑琮式瓶(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南宋官窑琮式瓶(海外流失中国古瓷珍品)

此瓶高22.6厘米,仿自新石器时代礼器五节王琮形制,方体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器身四面五层装饰,口足大小相若,圈足。口壁宽如玉壁状,胎骨厚重,底足涂褐色护胎釉,局部可见灰黑色胎体。全器粉青釉色,釉质厚润,薄处映现褐紫胎骨,遍布不规则开片。琮式瓶以宋代制作最为有名,宋代制品中又以官窑为首。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瓶造型端庄大气,质感温润如玉,宋官窑中的琮式瓶造型极为罕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存世仅有三件,是中国海外流失瓷器当中非常珍贵的古代瓷器珍品。


22. 元谢楚芳《乾坤生意图》(大英博物馆)

元谢楚芳《乾坤生意图》(最早流传到英国的中国绘画)

此图卷纵27.8厘米,横352.9厘米,绢本设色,此卷可分6个部分,每一组皆以数丛花草相互交错为中心、多种小动物穿梭其中,看似生机勃勃、田园逸趣,实则描绘的是动物为生存而绞杀捕猎的场景,并借此比拟世事。后有多人题跋,以元人居多,由此可观元代文人心境。此图流传有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到了英国,都有迹可寻。元代画家谢楚芳1321年创作的《乾坤生意图卷》在1797年就漂洋过海到了英国,这是最早远赴英国的中国传统绘画,1998年入藏英国大英博物馆。此图绘制精良,是一幅有明确纪年且流传有序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工笔花鸟写实画风的较高水平,亦是元代花鸟画承宋代工笔重彩遗风的典型代表,因其有画家题款及明确纪年,是画史上一件重要的元代写实工笔作品,也是大英博物馆馆藏最珍贵的中国文物之一。


23. 元青花云龙象耳瓶(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又叫大维德瓶、青花象耳瓶或叫至正青花瓶,这两只大维德瓶均有伤残且器形歪斜,一只高63.3厘米,直径21厘米;另一只高63.6厘米,宽22厘米,形体硕大,有八层纹饰,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杂宝。杂宝有银锭、法螺、笏板、双角等吉祥物。器上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些铭文成为鉴证大瓶年代最有力的证据。此瓶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2007年由于运营成本压力转移至大英博物馆,从2009年大英博物馆95号“中国陶瓷”展厅开放,开启了大维德基金会藏中国艺术品在大英博物馆的“长期借展”之旅。这对大瓶器型复杂,造型挺拔俊秀,画工精湛流畅,有确切纪年,为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中国瓷器,也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24. 元青花釉里红贴塑花卉纹罐(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元青花釉里红贴塑花卉纹罐(集各项技法之大成)

此器高33厘米,腹径29.5厘米,制作于14世纪前半叶,展现了当时最新的烧造技术,即将釉下高温铜红、钴蓝、镂空贴花工艺共冶一炉,使用在同一件罐子上。罐身呈椭圆形,直短颈。窑工在肩部的四个如意云肩纹内分别画四季花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足部上绘制了一圈仰莲瓣纹。罐腹上为四个四瓣式开光,每个开光里用贴塑手法装饰洞石花草纹,花朵是高温铜红彩,花叶和岩石则是钴蓝彩,再以篦划纹强调叶脉等细节。开光的双边框先以沥粉法用细泥浆描出轮廓线,再切划泥线细部形成连珠纹样,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在珍贵的元代青花瓷中也极为罕见,弥足珍贵。


25. 元蓝釉白龙戏珠纹盘(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元蓝釉白龙戏珠纹盘(元蓝釉金彩瓷器代表作)

此盘高1.5厘米,口径15.7厘米,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此盘使用极其罕见的蓝底白花工艺工匠在除底部外的整个盘子通体施钴蓝釉,然后用薄泥片切出健龙戏珠纹并粘贴到盘心,再用白浆描画龙的细节,如三趾龙爪等,仔细刻画出龙鳞,再用蓝彩点出龙睛,以增强生动感。,工匠将盘子通体再罩上一层透明釉,放入1280–1320度的高温窑炉中烧造而成。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盘釉质腴润,呈色鲜艳,犹如蓝宝石,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感,以钴蓝釉做底并点缀青白釉的图腾纹饰是元代工匠们的独创,蓝与白的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堪称景德镇窑蓝釉金彩瓷器之代表,已知存世的仅四件,弥足珍贵。


26. 明永乐宝剑(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

明永乐宝剑(15世纪初中国剑最高工艺水平)

此剑长90.3厘米(剑刃长76厘米),重1.3公斤(含剑鞘则为2公斤),其中剑柄为铁铸,手握之处设计了无数点状突起,以起到增加摩擦力的作用,在剑柄两面的中间,还有一道突起,并被工匠打造出不规则的火焰边缘,外圈是卷曲海波形浮雕。剑格处打造有佛教瑞兽“琼”(即狮子),相传琼是一头长着绿松石色鬃毛,其余部分则为白色的雪狮,它常常在满是积雪的山巅之间来回穿梭跳跃,代表绝对自由的境界,而它那仰望天空的明亮双眸,则寓意断绝尘缘。永乐宝剑上的琼形象,十分生动,并采用无比珍贵的红宝石作为它的双眸,为宝剑平添了一分贵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掠走流出海外,1991年英国皇家军械局博物馆以10万英镑的价格从民间购入这柄宝剑,如今已成为他们的镇馆之宝,并被誉为“英国皇家军械局博物馆古兵收藏品之首”。此剑打造于1420年,用料精良,装饰华丽,精致非凡,是永乐皇帝朱棣送给西藏一位活佛的礼物,被外国专家评价为“15世纪初中国剑最高工艺水平”,实乃国之瑰宝。


27. 明《永乐大典》(大英图书馆)

明《永乐大典》(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缩影)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传世至今的嘉靖副本残卷约近八百二十卷,散藏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公私收藏机构。目前欧洲共收藏五十九册《永乐大典》,其中英国五十一册,德国五册,爱尔兰三册。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英图书馆二十四册,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十九册,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五册,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四册,爱尔兰切斯特·比蒂图书馆三册,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两册,英国阿伯丁大学一册,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一册。大英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共计二十四册四十九卷,即卷913—914、3002、6850—6851、6933—6934、7389—7390等,内容涉及汉书古今人表、丧礼、国恤、城名、兵制、相龙法等。这批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也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缩影。


28. 明景泰蓝瓷罐(大英博物馆)

明景泰蓝瓷罐(宣德皇帝的心爱之物)

此罐器盖完整,鼓腹,运用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制作,器身绘制五爪龙纹,红彩色重,较一般红色深沉,配上大面积黄彩,让景泰蓝的蓝色基调反而不甚显现。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一副大明宣德之气势。尤为重要的是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内外重复款识,罐内又重复镌刻一遍,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可见当年皇帝也是酷爱此物,应为北京紫禁城内的一对宫廷装饰品。如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像这样有盖的景泰蓝瓷罐,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中,另一个则是私人收藏。景泰蓝瓷器的制作耗时且费用高昂,工匠用金属丝在青铜器皿上勾勒出矫健的龙和云纹后,再用玻璃浆填充。用景泰蓝工艺标记的六字标识是宣德瓷器的特征。这件由已故瓷器收藏家里斯科收藏的珍品1964年依遗嘱捐,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罐用彩强烈,尤其使用了景泰蓝罕用的黑彩,观之有厚重之感,为宣德皇帝的心爱之物,充分体现出15世纪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存世仅两件,堪称稀世瑰宝。


29. 明清凉寺三菩萨壁画(大英博物馆)

明清凉寺三菩萨壁画(明代壁画珍品)

这幅壁画高4米、宽3.9米,接近于正方形,为三尊菩萨像,中为观世音,左为普贤,右为文殊,面庞丰腴,体态雍容,衣饰造型皆为盛唐风格,以致不少游客都以为是“敦煌壁画”。但下边的说明文字明确显示壁画原在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内,由五台山僧人创作,始绘于1424年,最终完工于1468年。据清代行唐县志记载,清凉寺建于金大定(1161—1190年)年间,是佛教信众往返五台山朝圣源途中的重要一站。各大殿皆有壁画,其中后殿北墙的“三菩萨”壁画久负盛名。壁画高约四米,接近正方形,由12块拼接而成(割痕清晰可见),虽因年久褪色,面容残破,仍不掩其富丽堂皇的风采。上世纪20年代流失到英国,现藏大英博物馆。此壁画色调金红,富丽堂皇,人物姿态优雅,体态雍容,形象生动,衣饰造型皆有盛唐气象,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单幅壁画中面积最大、画幅最高的壁画作品之一。


30.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伦敦大维德基金会)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斗彩瓷器珍品)

成化瓷器中斗彩价值最高,而所有杯形器中,鸡缸杯最为珍贵。“鸡”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达着吉祥的寓意,但如此大量画在瓷器上的仅成化一朝。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全世界有案可查鸡缸杯加起来一共17只,比大名鼎鼎的汝窑还少。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十只,七只中馆藏占三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只、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只、瑞士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一只。2014年4月,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5亿港元的价格竞得,加上佣金为2.81亿港元。此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杯内壁饰有两条活灵活现的隐龙,杯内底心饰有群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因其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堪称瓷中珍品。


31. 明《十竹斋书画谱》(剑桥大学)

明《十竹斋书画谱》(现存最早最完整版本)

十竹斋画谱》属于画册性质,兼有收录名画讲授画法供人们鉴赏和临摹的功能,明末书画篆刻家胡正言所作,分为《书画谱》、《墨华谱》、《果谱》、《翎毛谱》、《兰谱》、《竹谱》、《梅谱》、《石谱》等八大类,收入他本人的绘画作品和复制古人及明代的名作三十家。每谱中大约有40幅左右的画,每幅都配有书法极佳的题词和诗,总共180幅画和140件书法作品,历时15年完成,是版画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十竹斋书画谱》初印不多,传世更是稀少,现行世的版本多为清代人翻刻。“十竹斋”木版水印是世界出版史上的瑰宝,对日本浮世绘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收藏的这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因为太过脆弱,之前从未允许任何人打开过。这套《十竹斋书画谱》原版初印本,用彩色木板技术印刷,为明末书画家、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刻印,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好最完整的版本,在版本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极具学术价值。


32.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伦敦华莱士博物馆)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清历代皇帝祖传之宝)

金瓯永固杯整体呈“鼎”型,象征社稷江山,寓意基业稳固;正放为国宝金樽,倒放如皇冠,象征皇家尊贵;左右两耳是奔腾的夔龙,寓意乾坤在握,基业蒸蒸日上;刻回形纹,象征基业永续、好运连连、富贵永恒“金瓯永固”杯造型别致,通体珠宝,光灿晶莹,所以取名“金瓯永固”。乾隆年间制作了四件“金瓯永固”杯,分别是乾隆四年的一件、乾隆五年的两件、乾隆六十二年(即嘉庆二年)的一件。目前所知存世的四件“金瓯永固”杯为两岸故宫金杯各一件,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金杯、鎏金铜杯各一件。这件鎏金铜杯高12.8厘米,口径7.44厘米、最宽8.06厘米,杯沿两侧的夔龙顶部没有孔洞或金托以固定珍珠。金杯高12.6厘米、口径7.71厘米、最宽8.18厘米,杯沿两侧的夔龙顶部有小花托,镶嵌物(应是珍珠)遗失。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英国人理查德·华莱士勋爵于1972年购得,现藏于伦敦华莱士博物馆。金瓯永固杯是清官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其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耗费了乾隆的诸多心血,被后来的清朝皇帝一直沿用,可谓是之后历代皇帝祖传之宝,这两件的完好程度远胜于两岸故宫的藏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