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是世界之最吗(北京深度(24):谁曾想

世界之最 2023-08-19 21:41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老北京有九坛八庙一口钟之说,这一口钟指得就是堪称国宝的永乐大钟。最初到大钟寺参访,是以寻访西方镇物的目的去的。元明清时期,北京城设置有五大“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保佑京城安宁。西方属金,这镇物就是定鼎北京的永乐大钟。

大钟寺之行,意外发现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还有一段颠沛流离的曲折身世,于是沿着这条线索,慢慢地走起。

在今旧鼓楼大街南端西侧有个铸钟胡同,元明时期的铸钟厂就在这条胡同内,永乐大钟就是在此铸成的。

疫情的后时代,犹报琵琶半遮面,胡同口保安仍旧严阵以待。狭长的胡同内青砖灰墙,统一风格的老北京格调,两侧掩映着居民宅院。

600多年前这里召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几十座熔炉开炉,炉火纯青,金花飞溅,在手工作坊里造出了工艺复杂、体积庞大、举世闻名的永乐大钟,而今这里已丝毫寻找不到半点铸钟的痕迹,只有这条胡同标识在记载着曾经的历史。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大钟与故宫、天坛,并列为营建京师的三大工程。地位如此之高,不知凝结着永乐大帝的多少情怀!

明成祖信奉佛教,大钟内外铸满经文,据说晚年他花了大量的心血,亲自抄写了40卷佛经,铸钟时把这些呕心沥血抄写的经文铸在上面,给自己也给经文找到一个永恒的载体。每敲一下,就意味着把这些经文诵念了一遍!

永乐大钟铸成后(1420年),明成祖令将大钟移挂于景山东沿的汉经厂,这里原是明代皇家印刻汉文和梵文经文典籍的御用印经厂,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从此,汉经厂的钟声延绵不断,每遇重要节日,内官都要身披袈裟,撞钟诵经做佛事。

明成祖铸造永乐大钟的初心,除弘扬佛法外,还有超度死去将士亡灵、彰耀功绩、迁都纪念、延年益寿等多重意义。不久明成祖病逝后,从此汉经厂便已风光不在。

清代时,汉经厂被选为了建造重要寺庙的地址,建有智珠寺和嵩祝寺等一组较大规模的佛教寺院群。自二世章嘉活佛开始,这里更成为历世章嘉活佛在北京的主要驻地。如今寺内空空荡荡,像是刚腾退不久,只有山门和一座沧桑的大殿,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永乐大钟在此沉寂150多年后,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主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西郊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下令,将永乐大钟迁到了万寿寺,从此北京城里响起了永乐大钟延绵不绝的钟声,闻声数十里。

“万寿寺”被誉为京西小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室烧香礼佛的专用场所,寺前“长河”是清代帝后到颐和园游览的专用水路。游船穿过西三环,中途有一座“麦钟桥”,民间又称“埋钟桥”,曾立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文。

据说明天启年间,传言城西钟声会带来灾难,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就降旨,把万寿寺的永乐大钟卸了下来。有传说埋在了麦钟桥旁,也有传说是沉入了寺前的长河河底。

后来明朝衰落,战乱频繁,王朝更替,永乐大钟这一卸又是150多年过去了,一直到清雍正年间才被人重新想起或发现。

雍正十一年(1733年),觉生寺破土动工,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群臣奏请皇帝将永乐大钟迁入觉生寺内。直至清乾隆八年(1743年)寺院竣工,才完成了大钟永久性的迁移工程。

觉生寺就是现在的大钟寺,当年为悬挂这口大钟,特地在寺后设计了一座两层大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寓意“天圆地方”,清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

现在的大钟寺,为古钟博物馆,最重要的镇馆之宝就是永乐大钟。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最厚达18.5厘米。钟体内外遍铸经文,是世界铸造史上的一大奇迹。

永乐大钟匠心独具,形体之重大,铭文之多,声音之美,悬挂之巧,铸造工艺之高超,被誉为“五绝”。根据测量,永乐大钟敲响产生的声音,最远可以传45公里,余音绕梁,能够长达两分钟以上。

永乐大钟铭文,堪称世界之最,内外铸满了佛教经咒,计有经咒17种,共22.7万字,皆汉字楷书,字迹工整古朴,成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清代大钟寺是皇家祈祷降雨的场所,永乐大钟成为了专门祈雨的法器,每当遇上久旱无雨之年,皇帝都会亲自赴庙拈香祈雨。从此,永乐大钟除逢年过节外,非祈雨不鸣。

上古时期,钟是青铜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钟鸣鼎食,暮鼓晨钟。古钟曾经作为精美乐器,登于高堂之上,被视为众乐之首,也曾经作为神圣法器,立于庙宇之中,被奉为圣物。

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据说每敲一下钟声,就能去除一个烦恼,敲108下,烦恼尽除。愿永乐大钟人间长鸣,带着人们的烦恼远去…

(注2020.9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