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之最中英文对照(趣游澳门|这些“澳门

世界之最 2023-08-19 22:05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澳门之最

寻访

今天趣怪网小编会以游踪方式,透过介绍“澳门之最”知识,带各位认识更多小城历史和文化。

现在我们从澳门半岛南湾的嘉思栏花园出发⋯⋯

第一批踏上中国领土的修女

1633年(明崇祯六年)11月5日,方济各会圣家辣女修道院6位修女,从马尼拉抵达澳门⋯⋯这是第一批踏上中国领土的修女。他们在澳门生活的地方,就是目前嘉思栏花园所在的家辣堂街。从古地图上可见,当时被华人称之为“尼姑寺”。

原建筑早已失火焚毁,后经重建曾作兵营,直至1919年,由圣罗撒女修士接收,开办圣罗撒女学堂,即今日圣罗撒学校校址。

一直保留着的石梯

除此之外,嘉思栏还有一最⋯⋯

八角亭始建于1926年,是家辣堂街开街前之物,其设计者是澳门首位华人建筑师陈焜培。当年的八角亭,原为花园附设酒水部,后来,何贤出资购入修缮,加建二楼的上盖及围墙,在1948年11月1日启用,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阅书报室为名,成为澳门第一间中文公共图书馆。

翻阅宗教及文化交流史,像中国第一任华人主教罗文藻神父、中国第一所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学校、中国第一次石印、多种宗教典籍的书写和翻译等,这些和文化传有关的历史,澳门在当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移玉步到新马路,在市政署大楼内的议事亭藏书楼可找到不少线索⋯⋯

《华英字典》与《蜜蜂华报》

世界第一部英汉-汉英的对照字典和中国境内最早使用西方活字印刷术排印的第一部中文书籍《华英字典》,由传教士马礼逊编著,于1815年至1823年在澳门陆续出版。

《华英字典》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文字和文化进一步被欧洲人所认识,是现今文化研究的宝贵史料。

而1822年的《蜜蜂华报》(Abelha da China),则被学者一致认定为澳门历史上第一份报纸,也是中国土地上印刷的第一份近代报纸、第一份外文报纸。

走进市政署大楼,可以找到更多澳门历史留下的重要遗产。过马路,到对面邮电局大楼,则有另一澳门之最在等待大家⋯⋯

大中华地区第一个提供近代邮政服务的城市

1884年,澳门正式成立邮政局,至今136年,比清政府1896年开办“大清邮政”还要早,是大中华地区最早提供近代邮政服务的城市。澳门的邮品亦由于独具特色及艺术性,至今每年推出,依然大受欢迎。对集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邮电局内的展柜看看。

而我们现时看到的邮电局大楼,落成于1929年落,属于典型的西欧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也是上面提到的陈焜培先生设计。

陈焜培于澳门土生土长,圣约瑟书院毕业后从师澳门著名葡萄牙设计师施利华,1919年考入澳门工务厅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画则师;1934年考选为澳门海陆工务厅总画则师,成为澳门历史上第一位考取此要职之华人。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他主持或参与设计多项澳门政府的重要建筑,包括连胜马路消防局、上面提到的南湾花园及八角亭(1926年建成)、旧下环街市、提督马路的二区警署等。

据资料介绍,邮电局大楼顶部钟楼,如今内设一组共17个铜钟,每天早上9时、正午12时、下午3时和6时都会放音乐钟声报时。乐声在特殊日子会有不同,如邮政日会响起生日歌,中国国庆日则响起国歌⋯⋯

从南湾过海,经过的西湾大桥,原来也有一最⋯⋯

全球首座预应力混凝土双层主梁斜拉桥

西湾大桥于2005年1月9日正式启用通车,全长2200米,是澳门第三条连接澳门半岛和氹仔之间的跨海斜拉桥,全球首座预应力混凝土双层主梁斜拉桥、全球最大跨度的双层混凝土桥梁,其设计曾获多个奖项。

大桥设有上、下两层行车道,正常情况只使用上层桥面行车;下层道路通常在澳门悬挂八号风球、上层桥面关闭时开放。

从省港澳之间通航,到港珠澳大桥

说到桥,顺带一提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标志港珠澳三地更紧密相连的港珠澳大桥⋯⋯

从1854年12月9日第8号《澳门政府宪报》刊载“每周六的广州汽船和周二的香港汽船中途停靠澳门”的公报,标志“省港澳之间的通航”⋯⋯原来湾区城市之间有今天如此畅通的海陆空交通系统,已经过了166年(至2020年)。

一站过海到路环,是想带大家到路环山顶公园看看⋯⋯

叠石塘妈祖 - 全球最高汉白玉妈祖像

路环山顶公园位于叠石塘山山顶,从石排湾郊野公园南边的路环高顶马路可以到达,旁边是妈祖文化村。山顶上,矗立着一尊妈祖像,这是迄今全球最高的汉白玉妈祖像。

塑像由120块汉白玉石雕刻而成,身高19.99 米,寓意澳门在一九九九年回归祖国。

各位还知道哪些“澳门之最”呢?不妨把本帖分享到朋友圈,顺便给朋友们补充补充哦?有兴趣这样逛澳门,也欢迎约起来。

资料来源

澳门杂志、澳门记忆、澳门城市指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