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工业世界之最有多少(俄国沙皇专制,欧洲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rrrrr
第六章 俄国
rr我们现在来考察一个,也是欧洲持续时间最长的绝对主义。俄国沙皇专制(Tsari)比所有早于它和与它产生的绝对主义体制都更长寿,成为大陆上唯一直至进入20世纪仍完好无缺的绝对主义国家。这个国家产生过程的阶段和间断很早就使它与众不同。因为正如我们所知,在鞑靼人宗主权的阴影下,发生了经济衰落,标志着封建晚期危机的开始。14世纪和15世纪前半期,战乱频仍,瘟疫横行,荒冢遍野,万户萧疏。自1450年起,开始了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新时代。在以后的100年间,人口倍增,农业繁荣,国内贸易和货币使用迅速扩大,与此莫斯科国家的面积增加了5倍以上。原来俄国基本上不曾实行的三圃制开始取代传统的浪费的砍树烧荒,木犁的使用也开始占了优势。稍后,乡村开始普遍使用水磨[1]。当时还没有农产品出口,庄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一些受大公国控制的城市已有较大规模,它们的存在为庄园产品提供了某种出路,修道院地产走在这种潮流的前面。城市制造业和商品交换因莫斯科公国的领土统一和货币统一而得到促进。城乡的雇佣劳动明显增多,穿越俄国的国际贸易也蓬勃展开[2]。正是在这个上升阶段,伊凡三世开创了“领地制”(pomest' e),从而奠定了俄国绝对主义的最初基础。
rr
在此之前,俄国地主阶级实际上是由自治和分立的王公和波雅尔贵族组成的,其中许多是鞑靼人或东方人,他们拥有庞大的自主领地,而且往往还有众多的奴隶。这些显贵逐渐倾向于经过重组的莫斯科公国的宫廷。在那里他们组成君主的随从,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队和扈从。伊凡三世于1478年征服诺夫哥罗德,从而使得这个新兴的公国夺取大片土地,把一批新贵族安置在那里。后者从此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事服役阶级。授予领地是有条件的,其根据是在君主的队里所参与的季节性战斗;领地持有者成为君主的法定服役者,有严格界定的等级地位。领地地主(pomeshchiki)是备有弓箭刀枪的骑兵,在战斗中毫无组织,混战厮杀。他们类似于其主要对手鞑靼骑兵,同样没有使用火器。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大多在国家的中部和南部,接近于通常同鞑靼人作战的前线。典型的波雅尔世袭领地(votchina)是大庄园,有充足的依附农民和奴隶劳动力(17世纪初在莫斯科地区平均每个大庄园大约有520户),而乡绅领地通常是小庄园,平均有五六户农民[3]。领地地主地产有限,而且最初政府对其剥削程度加以严格控制,这些可能意味着它们的生产力普遍低于波雅尔和修道院自主土地。由于他们的土地是大公国赐予的,他们在经济上的依附性是很明确的,最初这使得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或政治主动权。早在1497年,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他们的压力,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农民只能在每年11月尤里节(St George's Day)前后两个星期内在莫斯科公国流动。这是在法律上对俄国农民实行农奴制的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尽管走完全部历程还有很长的距离。瓦西里三世(Vassily III)于1505年继位,沿着同一道路继续前进吞并了普斯科夫,扩大了领地制,因为后者对王朝有政治和事好处。有些臣属王公和波雅尔的自主土地受到控制,原主人因给国家提供事服役而被重新安置到别的有条件的地产上。自封沙皇的伊凡四世急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对敌对地主实行剥夺,建立了恐怖的禁卫(oprichniki),并论功行赏,将没收的土地赐予他们。
rr
伊凡四世的事业既是继续向建立沙皇专制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又往往带有与过去过多的联系。事实上,他的统治有三个影响俄国绝对主义前景的关键成就。1556年解放喀山以及吞并阿斯特拉罕,破除了鞑靼人在东欧的统治——结束了阻碍莫斯科公国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一种世俗压迫。这一转折性胜利是以俄国事体制的两个重大革新为前提的——大规模使用重炮和地道炸来攻占要塞(在攻陷喀山时起了决定性作用),组建第一支由毛瑟枪射击手组成的常备陆。这是对以后的对外扩张具...
,这些内外成就随后就遭到破坏,一方面是因为无休止的利沃尼亚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国家和经济被消耗殆尽,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禁卫的恐怖主义掠夺。禁卫这个“国上之国”[6]由大约6 000名警组成,受权管理俄罗斯中部地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他们完全为伊凡四世泄私愤、报私仇的半疯癫情绪服务。这种做法不是威胁整个波雅尔阶级,而是威胁其中特定的个人。他们在城市里的横行霸道,对土地制度的破坏,对农民的超强度压榨,直接导致了伊凡四世末年莫斯科公国社会的彻底瓦解[7]。因为伊凡四世在取得对东方胜利后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即奉行面向波罗的海的西进政策,而不是转向南方对付克里木鞑靼人的威胁,而后者是危及俄国安全与稳定的一个持久负担。尽管新兴的俄国事力量能够击败凶残却相对原始的东方游牧民族,但不能同用西方武器和战术武装起来的更先进的波兰或瑞典队相抗衡。长达25年之久的利沃尼亚战争使莫斯科公国付出巨大代价,农村经济完全脱轨,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战争最终导致毁灭性倒退。利沃尼亚前线的失败,再加上禁卫在国内的蹂躏,促成俄国中部和西北部农民向新近开发的边疆的大逃亡,身后留下大片人烟断绝的地区。与通常一样,天灾人祸纷至沓来苛捐杂税,粮食歉收,瘟疫横行,盗匪丛生,外敌入侵。鞑靼人于1571年劫掠了莫斯科,而禁卫扫荡了诺夫哥罗德。为了制止这种社会混乱,伊凡四世1581年在一项紧急措施里禁止农民流动,第一次取缔了尤里节权利。这个法令名义上是一个例外,只适用于当年,但在以后10年间又多次重申。这些禁令不能控制农民大规模逃亡这一紧迫问题,莫斯科公国传统腹地的大片地区变得荒无人烟。在天灾人祸最严重的地区,平均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造成农业大萧条,乃至大片土地荒芜。在莫斯科省,据统计,76%乃至96%的居民点被人遗弃了[8]。当过去一个世纪辛辛苦苦建立的农业秩序整个塌陷之时,奴隶制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许多农民卖身为奴,免至饿馁。伊凡四世统治带来的大灾难阻碍了以后几十年俄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进步,甚至销蚀了其最初的成就[9]。伊凡四世的暴虐统治,是在系统的专制制度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他试图建立绝对主义的努力中的歇斯底里性和主观性的表现。
rr
在下一个10年里,俄国深深陷入的经济萧条有些缓解,领地地主依然十分缺乏足够的农民劳动力来耕种他们的土地,而且还饱受物价飞涨之苦。大显贵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在伊凡四世后攫取了政权,改变了俄国对外政策的方向。在西方谋求同波兰和解,在南方进攻克里木鞑靼人,更重要的是,在东方吞并西伯利亚。为此,他需要事服役阶级的忠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赢得乡绅的支持,戈都诺夫于1592年或1593年颁布一项法令,禁止一切农民流动,直至得到进一步的通知为止。这就取消了把农民束缚于土地的任何临时性限制。“这一法令是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推行农奴制政策的顶点。”[10]接踵而来的是普遍的加重劳役负担,实施法律措施堵塞较低社会集团进入领地地主阶级的管道。戈都诺夫铲除了留里克王朝一个继承人,但也导致自己的迅速垮台。此时俄罗斯国家四分五裂,一片混乱,史称“混乱时期”(1605—1613年)。这是16世纪80年代经济崩溃的迟至政治后果。在国家内部为争夺王位而阴谋四起,波雅尔阶级内部大显贵兵戎相见,波兰和瑞典趁机大举入侵,这一切使国家到了生存亡的紧急关头。统治上层的四分五裂使由哥萨克领导的农民起义得以爆发,即1606—1607年波洛特尼柯夫起义(在以后的两个世纪里,这种起义不时发生)。波洛特尼柯夫是一个逃亡奴隶,后成为强盗。在他的领导下,来自西南部城乡各阶层的人民起义向莫斯科进。他们试图号召首都城市贫民起义,反对篡权的波雅尔政权。面对这种威胁,纷争不已的乡绅和显贵的队迅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起义,最终在图拉(Tula)起义被击败[11]。,社会下层的第一次反对领主压迫和农奴制的起义给整个地主阶级敲响了警钟还可能有暴风骤雨袭来。
rr
到1613年,贵族基本上聚拢起来,选举年轻的波雅尔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chael Romanov)为皇帝。罗曼诺夫王朝诞生后缓慢地将绝对主义移植到俄国,使之延续300年之久。推举米哈伊尔上台的、由波雅尔和员(d'iak)组成的中央小集团暂时保留了正式选举沙皇的缙绅会议。随着经济恢复,新政府应乡绅要求坚决追索逃亡农民,包括混乱时期保家卫国、参加民兵的农民。米哈伊尔的父亲、大教长费拉烈(Filaret)在1619年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他给领地地主阶级更多的好处,即把北方黑土地带的农民土地分给领地地主。,罗曼诺夫新政权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是为大显贵服务的,是由首都的城市波雅尔和捐纳员的利益决定的,而不是由外省的乡绅利益决定的[12]。,在17世纪,领地地主服役阶级——从人数上是俄国地主阶级中最大的集团,约在2.5万人以上——同绝对主义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愈演愈烈。俄国绝对主义国家在类型上与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相同,但带有东欧比较落后的环境的特点。俄国贵族中的一小撮精英——大约有40—60个家族——比普通乡绅富有得多。但他们也是极其复杂的。他们起源于鞑靼人的混种,在17世纪又混合了波兰人、立陶宛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的缘。他们同中央僚机构的高层有密切联系。在莫斯科公国服役体制的复杂等级中,两者的法律地位很相似,都凌驾于乡绅之上。在罗曼诺夫王朝早期,这个显贵—僚结合体因私人恩怨或宗派矛盾而经常内讧,在莫斯科摇摆不定地操纵着政府政策。
rr
他们同服役乡绅有两个重大矛盾。,瑞典和波兰的事优势——在利沃尼亚战争期间已显示出来,在混乱时期得到证实——迫使俄国队必须革新与现代化。杂乱无章的领地地主骑兵既不懂协调一致的纪律,也不懂使用常规火器,同纪败坏的城市射击一样,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已落后于时代。未来属于训练有素、组成线形队列、使用轻便毛瑟枪的步兵兵团,再加上长枪龙骑兵的配合。,费拉烈政权开始建立这种常备,雇用外国和士兵。,服役乡绅拒绝适应现代战争方式,拒绝加入西方式兵团——在同波兰进行的不成功的斯摩棱斯克战争(1632—1634年)中第一次使用这种兵团[13]。以后,领地地主阶级名不副实的服役角色同俄国武装力量实际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队逐渐由新型步兵和骑兵的职业兵团取代季节性应征的乡绅骑士。自17世纪30年代以后,后者的整个事合理性越来越成问题,其传统的职能逐渐变得过时和多余。,与此,在整个地主阶级内部,波雅尔同乡绅围绕着农村劳动力的支配问题经常发生摩擦。尽管在法律上俄国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俄国地域辽阔空旷,北方、东方和南方都没有明确的边界,农民逃亡现象十分普遍。实际上,大显贵能够把小地主庄园的农奴吸引到自己的大庄园来,因为那里的农业环境通常更可靠、更繁荣,封建赋税也相应地轻一些。,乡绅强烈要求废除所有对追索逃亡农民的限制,而显贵则设法成功地维持法定时间限制,超过法定时间就不得强行索取——1615年以后规定10年为期,1642年以后(在领地地主越来越大的压力下)规定5年为期。波雅尔同小地主在禁止逃亡法上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问题之一。乡绅在首都闹事,多次迫使沙皇和高级贵族让步[14]。,无论是事利益冲突还是经济利益冲突,尽管有时很尖锐,但都不会破坏整个地主阶级在反对被剥削的城乡大众时保持基本的一致。17和18世纪的下层民众大起义必然反而加强上层的封建贵族的团结。[15]
rr
正是这种局势导致俄国农奴制最终法典化。1648年,赋税和物价上涨引起莫斯科手工业者暴动,伴随着昙花一现的外省农民暴动和射击哗变。这些重新出现的威胁引起当时波雅尔政府的恐慌,因而同意立即召开有重大意义的缙绅会议。这次会议彻底废除了对强制索回逃亡农民的所有限制——从而向外省乡绅的基本要求作出让步,并使他们团结在中央政府周围。缙绅会议起草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法典,该法典成为俄国绝对主义的社会宪章。1649年法典(Sobornoe Ulozhenie)明确地规定和宣布对农民实行农奴制,农民从此不可更改地被束缚于土地上。世袭领地和分封领地都被承认为世袭的,但后者不得出售和买卖。所有的地产从此都负有事服役义务[16]。城市受到沙皇更严格的控制,并且被小心地同国家其他部分隔离开。城市贫民被视为国家农奴;只有纳税人可以定居在城市里;未经允许,任何居民不得离开。“客商”(gosti)这一最高商人阶层获得贸易和制造业的垄断特权,但实际上由于人身束缚的普遍化,农村人口停止向城市流动,必然造成经济中本来弱小的城市部门劳动力匮乏,城市的未来发展受到阻碍。毋庸讳言,俄国的这个法典同4年后普鲁士的“协定”颇为相似。两者都是通过君主国同贵族的一项契约而奠定了绝对主义的基础。一方所需要的政治效忠是用满足另一方所要求的世袭农奴制换取的。
rr
在这个世纪后半期,一系列紧张的政治考验显示了这种联合的坚固性。缙绅会议很快就变得多余了,在1653年以后逐渐消亡。第二年,乌某克某兰国哥萨克通过佩列雅斯拉夫尔条约转而效忠俄国,结果是同波兰进行的十三年战争。最初沙皇队胜利挺进,夺取斯摩棱斯克,深入立陶宛,攻占维尔诺。,1655年瑞典攻进波兰,立即使得战局形势复杂化了。波兰为复国经过10年的浴奋战,最终结果表明,俄国的领土果实尽管依然很大,有限。到1667年安德鲁索沃条约(Treaty of Andrussovo)签定时,沙皇国家获得第聂伯河以东的半个乌某克某兰国,包括基辅,收复了北部的斯摩棱斯克地区。接下来的10年里,经过苦战,制止了土耳其人从黑海向南部地区的大规模入侵,代价是许多乌某克某兰国繁荣地区变成废墟。与这些战绩平平的外部成功相伴随的是,俄国新兴绝对主义的事机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正是在这个时期,当等级会议衰退之时,队逐渐膨胀,从1630年到1681年,队规模翻了一番,最终达到20万人——上升到当时西方事机器的水平[17]。未改造的领地地主队则相应地衰落了。不仅新加强的别尔格罗德防线(Belgorod)越来越使得南方前线能够挡住克里木鞑靼人的袭击,而且更重要的是,半永久性的“新编”兵团在同波兰进行的十三年战争期间变成俄国队的主要成分。到1674年,乡绅仅仅提供了骑兵的五分之二,而骑兵在战略上已被持火枪的步兵所取代。与此,领地地主也逐渐被排挤出文职行政机构。16世纪,他们在中央衙门占绝对优势,而到了17世纪,他们逐渐被排挤出僚机构。僚机构的下层成了近似世袭的书吏阶层的禁脔,上层则被同大显贵勾结的腐败员所把持[18]。,1679年,罗曼诺夫王朝废除了由外省小地主把持的地方行政自治机构,把这些机构纳入中央集权的总督(voevoda)制机器,总督由莫斯科任命。
rr
领地地主庄园的劳动力状况令人很不满意。1658年进一步颁布法律,规定农民逃亡为犯罪。南部边境地带和西伯利亚荒原给实施加强农奴制的法律造成很大的领土漏洞。在中部地区,农民地位的下降变得越来越明显17世纪,赋税增加了两倍;从1550年到1660年,平均每个农民的份地减少了一半,仅有四五英亩[19]。这种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导致了东南地区1670年拉辛(Razin)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哥萨克、农奴、郊区贫民和奴隶,还吸引了被剥夺的楚瓦什(Chuvash)、马里(Mari)和莫尔多瓦(Mordva)部落居民,并且引发了伏尔加河流域城镇的民众暴动。这次迅速蔓延的农民起义给整个统治阶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威胁,使得波雅尔和乡绅立即团结起来。在残酷镇压穷人的共同事业中,过去几十年地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被抛入忘川。新的常备兵团在镇压拉辛起义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沙皇国家的事胜利使得君主国和贵族再一次结合起来。在这个世纪20年间,波雅尔显贵——原来一直是历届无所事事的沙皇背后的操纵力量——被上升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紧急事态所遏制和改造。从混乱时期脱颖而出的权贵们往往是新近发迹的,来源混杂。他们无缘附着于波雅尔家族内部实行的过时的和制造分裂的复杂门第等级体制(mestnichestvo)。这种体制起源于14世纪,是有害于国家的新事机器的指挥系统。1682年,沙皇费多尔(Theodore,按俄文拼音翻译——译者注)隆重地焚毁了那些记载着祖先门第的古书,从而一举废除了这种等级体制,为团结更广泛的贵族创造了一个前提[20]。这就开辟了从根本上重建俄国绝对主义的整个政治秩序的阶段。
rr
,在这些新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国家机器主要是彼得一世的丰功伟绩。他上台后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解散莫斯科旧有的不可靠的射击——射击闹事是他的先辈经常遇到的一个麻烦,建立精干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Preobrazhensky)和谢苗诺夫斯基(Semenovsky)近卫兵团。这两个兵团后来成为沙皇镇压机器的精锐部队[21]。地主阶级内部波雅尔和乡绅之间传统的区分被打破了,建立了新的统一的级体制,推广了服役原则,从而把贵族和小地主都束缚在统一的政治架构中。从丹麦和普鲁士引进了新的贵族头衔(伯爵、男爵),在贵族中实行更复杂也更现代的等级,使贵族头衔的社会来源和名称来源都出自于宫廷(dvoriantsvo,俄文中的“贵族”,由“宫廷”一词派生——译者注)。独立的显贵权力受到粗暴的压制,波雅尔杜马被取缔了,代之以钦定的元老院。乡绅被重新纳入现代化的队和行政机构,他们又成为其中的主要成员[22]。世袭领地和分封领地都统一成世袭地主所有制。贵族自14岁起承担普遍服役义务,在队和行政机构服役,从而同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供养这些机构,展开了一次新的人口普查。原来的奴隶都并入农奴阶级。从此农奴依附于他们的主人,而不是依附于他们所耕种的土地,,同普鲁士的Leibeigene(农奴)一样,他们可以被主人买卖。原来北方黑土地带的自由村社和西伯利亚的垦荒者也变成“国家农奴”。他们的状况比私人农奴好一些,但也每况愈下。大教长制被废除了,教会牢固地隶属于国家新设置的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Holy Synod,直译为“最高宗教会议”——译者注),其最高主持人是一个世俗员。在圣彼得堡建造了一个西方化的新首都。行政体制经过改造,划分为省、州。僚机构的规模翻了一番[23]。政府部门精简成九个中央“院”,由集体会议管理。乌拉儿地区建立了现代冶铁业,使得俄国成为当时最大的金属生产国之一。财政预算增加了3倍,主要靠征收新的农奴“魂灵”税。从1700年到1707—1708年农民的平均赋税负担增加了4倍。
rr
急剧膨胀的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三分之二乃至五分之四——都用于建设一支职业陆和现代海[24]。这是彼得一世改革计划的两个压倒一切的目标。在1700—1721年的北方大战期间,瑞典对俄国的进攻最初取得胜利查理十二在那尔瓦击退沙皇队,横扫波兰,鼓动乌某克某兰国的哥萨克首领马泽帕(Mazeppa)反抗彼得一世。1709年俄国在波尔塔瓦战役中获胜,接着在芬兰湾海战中获胜,并攻入瑞典本土,使得整个东欧的均势发生逆转。瑞典队最终被驱逐并战败。随着瑞典强权的衰落,沙皇帝国获得两个关键性地缘政治成果。根据1721年尼施塔德条约(Treaty of Nystadt),俄国边界终于推进到波罗的海吞并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英格利亚和卡累利亚,同西方有了直接的海上通道。在南方的另一场冲突中,土耳其队几乎消灭了战线拉得太长的俄国队,沙皇侥幸逃逸,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在黑海沿岸没有取得重大成果,但由于镇压了马泽帕起义,而消除了扎波罗什哥萨克无法无天的要塞(Sech)的威胁——那里的哥萨克一直妨碍那个乌某克某兰国地区移民的安定。经过20年的北方大战,俄国绝对主义崭露头角,成为一个雄视东欧的强权。在国内,顿河下游地区发生了布拉文领导的反对政府追索农奴和强制劳役的起义。起义遭到镇压。在乌拉尔—伏尔加地区,巴什基尔人(Bashkir)反对俄罗斯人向该地区移民的起义,坚持的时间较长,但孤立无援,最终失败。,彼得国家的形象,包括其无休止的强制措施和领土扩张,必须置于其压抑落后的环境背景中来考察。这种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其实际性质。因为尽管彼得一世千方百计地实施改革和严厉镇压,腐败和贪污仍无孔不入,十分猖獗有人猜测,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税收交到国家手里[25]。强迫所有的贵族终身为沙皇专制服役,在彼得一世去世后立即显得多余了。因为一旦适应绝对主义的贵族阶层得以形成,并稳定下来,彼得的后继者们就可以放宽乃至取消这种强制性的义务。1762年彼得一世的孙子彼得三世将其废除。但此时乡绅已牢固地和自动地融入国家机器。
rr
后继的一系列君主都很软弱,他们是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二世、安娜(Anna)和叶丽萨维塔(Elizabeth,按俄文拼音翻译——译者注)。彼得一世创建的近卫兵团在他后变成显贵在圣彼得堡争权夺利的舞台。近卫兵团暴动本身有助于沙皇专制复杂机制的巩固贵族从此只能在专制制度内部勾心斗角,而不能反对专制制度本身[26]。1762年,又一位绝对主义君主登基。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不仅体现了君主国同贵族之间矛盾的爆发,而且也使他们达到了最融洽的和解。叶卡捷琳娜二世证明是俄国最有意识形态观念的君主,也是对自己的阶级最慷慨大方的君主。为了在欧洲赢得政治开明的声誉,她规定新的教育体制,让教会土地还俗,推动俄国经济的重商主义趋势。在她的统治下通货得到稳定,冶铁业得到发展,对外贸易额扩大了。不过,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两个重大标志,一是把有组织的农奴农业扩大到整个乌某克某兰国,二是颁布了贵族宪章。实现第一点的条件是,摧毁克里木鞑靼人汗国,粉碎奥斯曼帝国在黑海北岸的势力。克里木汗国是土耳其人的一个属国,不仅阻碍俄国接近黑海(Euxine),而且不断地袭扰和劫掠黑海内陆平原,使乌某克某兰国在正式并入罗曼诺夫王国以后大片地区变成没有安全保障、人口日减的荒野。新女皇命令俄国队竭尽全力打破穆斯林对黑海的控制。到1774年,克里木汗国脱离土耳其宫廷,奥斯曼帝国边界后退到布格河(Bug)。1783年,克里木被俄国完全吞并。10年后,俄国边界伸展到德聂斯特河(Dniester)。在沙皇统治的新海岸,建设起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和奥德萨(Odessa)要塞。海经由黑海海峡进入地中海已指日可待了。
rr
,从近期看,更重要的是这种向南推进对俄国农业的影响。由于最终消灭了鞑靼汗国,就可以有组织地拓殖广袤的乌某克某兰国草原。这里的大片土地第一次变成由大庄园里的定居农民耕作的农地。由波将金主持的拓殖乌某克某兰国可能是欧洲封建农业历史上最大的垦荒行动。,这种领土大推进并没有带来农村经济的任何技术进步。它纯粹是一种扩张果实。从社会角度看,它迫使边境地区原来自由或半自由的居民沦入如同中部农民的状况,急剧增加了俄国农奴的总数。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交纳的货币地租数量在某些地方甚至增加了4倍以上;凡是对劳役提出最高限制的意见都遭到政府否决;数量庞大的国家农民被转交给大贵族,受到更重的私人剥削。农民大众被迅速而彻底地农奴化了。这一过程引发了一次最大的由哥萨克鼓动的起义。这次起义是由普加乔夫领导的。起义如大地震一样,震撼了整个伏尔加和乌拉尔地区,农民、冶铁厂工人、牧民、山民、异教徒和垦荒移民等等都被动员起来,声势浩大,对统治秩序发动了的殊进攻[27]。,沙皇专制控制的城市和卫戍部队岿然不动,帝国调集了队,镇压了起义。从此俄国农村变成水一潭。1785年女皇颁布的贵族宪章完成了使农民陷入奴隶状态的历程。根据宪章,叶卡捷琳娜二世保障贵族的所有特权,免除了他们的强制义务,赋予他们控制农村劳动力的全部司法权省级行政机构的权力慢慢下放,平稳地将地方职能转交给乡绅[28]。绝对主义的上升曲线到此大功告成。16世纪新兴的君主国与乡绅和衷共济(伊凡四世时期);17世纪他们有时发生激烈的冲突,当时显贵占优势,国家机器内部发生复杂的变迁和错位,国家机器之外社会动荡不安(米哈伊尔一世时期);18世纪初君主国实现不可逆转的专制统治(彼得一世时期);以后,贵族和君主国重归于好,和衷共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
rr
俄国绝对主义的实力很快就在其国际成就中显示出来。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个瓜分波兰的主谋,也是到1795年完成瓜分后的主要受益者。沙皇帝国增添了近2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疆域几乎伸展到维斯杜拉河。接下来的10年里,吞并了高加索的格鲁吉亚(Georgia)。而拿破仑战争构成的最大考验,显示了沙皇国家异突起、雄视欧洲的优势。尽管在社会经济方面俄国是欧洲最落后的绝对主义,但在政治和事方面俄国证明自己是整个大陆的旧制度中唯一有能力抵御法国进攻的。早在18世纪10年,俄国队有史以来第一次深入西方——进入意大利、瑞士与荷兰——去扑灭(法国)执政府还在煽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烈火。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参加了以失败告终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拿破仑联盟。当奥地利和普鲁士绝对主义在乌尔姆(Ulm)和瓦格拉姆(Wagram)、耶拿和奥尔施塔德(Auerstadt)遭到毁灭性打击时,俄国绝对主义却在梯尔西特赢得喘息。1807年两个皇帝划分的势力范围使得俄国能够去打击瑞典和土耳其,征服芬兰(1809年)和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1812年)。当拿破仑大举入侵俄国时,“伟大队”表明无力摧毁沙皇专制国家的结构。法国的进攻开始取得的胜利,表面上是被恶劣的气候和后勤条件毁掉的,但实际上是被一种不可打破的封建环境的抵抗毁掉的。这种环境太原始了,使得已经被波拿巴主义(Bonaparti)磨钝的西方资产阶级扩张和解放的铁铲无从下手[29]。从莫斯科撤退标志着法国在整个大陆霸权的结束。两年后,俄国队开进巴黎。沙皇专制跨入19世纪后成为不可一世的欧洲反革命宪兵。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它的胜利波兰的另一大块被它吞并,华沙变成俄国的一个城市。3个月后,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坚持下,神圣同盟隆重建立,旨在确保从瓜达拉马(Guadarrama)到乌拉尔君主和教会全面复辟。
rr
在维也纳体制中的沙皇专制国家的结构,没有经历类似于奥地利或普鲁士改革那样的改造,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国家正式宣布实行专制统治沙皇的统治是为全体贵族服务的,但完全以他个人名义进行统治[30]。在他之下,封建等级制凝固成国家制度本身的等级。根据1831年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的一项法令,对应于国家僚机构的级别,在贵族阶级内部实行一种现代化的等级。反之,凡在国家机构中占据确定位置的人也被授予相应的贵族等级,在一定级别以上的等级为世袭等级。这样,一直到1917年,贵族头衔和特权就通过政治体制而同各种级别的行政职能联系在一起。这些同国家绑在一起的地主阶级拥有2 100万农奴。其中阶层分化也很悬殊五分之四的农奴束缚于五分之一有产者的土地上,而最大的贵族——仅占全部贵族的1%——几乎拥有全部私人农奴的三分之一。自1831—1832年以后,庄园里的农奴不到21个的小地主被排斥在乡绅会议之外。进入19世纪,俄国贵族继续保持着服役取向,不喜欢从事农业管理。只有很少的乡绅家庭在当地有两三代以上的根基;不在地主非常普遍。在省城或京都定居是一般中上层贵族的理想[31]。而在国家机构供职则历来是实现这种理想的手段。
rr
国家本身占有的土地上有2 000万农奴——占俄国农民总数的五分之二。它本身就是这个国度里最大的封建产业主。队是建立在随意征用农奴的征兵制基础上的,世袭贵族按照等级把持着队指挥系统。大公爵占据了队监查部和战争委员会。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司令一直由皇亲国戚担任。教会是国家的一个分支,隶属于一个僚部门(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其主持人——教督(Senior Procurator)——是由沙皇任命的民政员。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相当于一个部,主要由世俗员组成,还附设一个经济署处理教会财产。神甫被当作这个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对政府负有义务(他们必须向国家报告那些暴露出“邪恶意图”的忏悔内容)。教育体系受到国家控制。到这个世纪中期,大学校长和教授都是由沙皇及其大臣直接任命的。这个庞大的,而且继续扩大的僚机构到了最高层完全集中于专制君主一人,即他的私人枢密院[32]——这里只有大臣,而没有内阁。有三种庞大的警察系统相互竞争。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僧侣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反动意识形态支配着这一体制。其方口号是专制制度、东正教和民族性三位一体。19世纪前半期,沙皇专制国家的政治和事威力继续在对外扩张和干涉中体现出来。阿塞拜疆(Azerbaijan)和亚美尼亚(Armenia)被俄国占领,切尔克斯(Circassia)和达吉斯坦(Daghestan)山民的反抗逐渐被平息下去;无论是波斯还是土耳其都不能阻挡俄国在高加索的蚕食。在欧洲本身,俄国队镇压了1830年波兰民族起义,扫荡了1849年匈牙利革命。尼古拉一世对外是君主主义反动势力的大刽子手,对内统治着大陆唯一没有受到1848年人民起义影响的大国。沙皇专制的国际威力看上去是前所未有的强大。
rr
,西欧的工业化正在把它的这种信念变成一种时代错误。在1854—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使它遭受屈辱的挫折,给俄国绝对主义带来第一次严重冲击。塞瓦斯托波尔陷落造成的国内影响类似于耶拿战役失败对普鲁士的影响。事上被西方打败,导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从而使旧制度的基础实现最基本的社会现代化。这种相似性不能夸大。因为沙皇专制遭受的打击要轻得多,是很有限的巴黎和约绝不同于梯尔西特条约。,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改革时代”仅仅是其普鲁士先驱的微弱回声。司法程序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自由主义改造;农村贵族获得“自治局”(zemstvo)机构;城市建立了市政会议;普遍兵役制开始实行。1861年亚历山大实行的农民解放,在方式上对于俄国贵族来说不如哈登堡的改革对容克那么有利可图。农奴分得原来在贵族庄园耕种的土地,但要向自己的主人交纳赎金。国家预先把赎金付给贵族,然后再用几十年的时间从农民那里索回这笔赎金。在俄国北部,土地价值较低,实行实物代役租,地主索取了几乎两倍于市场价格的土地赎金。在俄国南部,主要实行劳役租,而且富饶的黑土地适宜生产利润很高的出口商品粮,乡绅想方设法夺取了高达25%的农民最好土地(所谓的“割地”)[33]。农民背上沉重的赎金债务,又要忍受对他们原来耕种的土地的剥夺。,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丝毫不比以前西欧废除农奴制更有进步。实际上,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剥削方式——主要体现在习惯权利和捐税里——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
rr
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开创性著作里,列宁(Lenin)写道,在废除农奴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一下子产生,徭役(corvée)经济不能一下子消灭。,唯一可能的经济制度只能是一种既包括徭役制度特点又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特点的过渡的制度。改革后的地主经济结构也确实正好具备了这些特点。过渡时期所固有的形式虽然多不胜数,现代地主经济的经济组织却可以归结为以各种方式结合起来的两种基本制度——工役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上述两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在许多地主田庄上相互结合,并被应用到各种经济工作中去。”[34]在统计了这两种制度的相对影响范围后,列宁指出,到1899年“在纯粹俄罗斯人省份中占优势的是工役制,那么在整个欧俄,应该承认,现在占优势的是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35],不到10年,在1905年革命期间,俄国农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农民造反,从而使列宁对上述判断作了重大修正。在1907年的《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他强调指出“在清一色的俄罗斯人居住的省份中,资本主义大农业无疑居于次要地位。这里占主要地位的是大地产中的小农业这里有形形色色农奴制盘剥性的租佃制……等等。”[36]列宁对斯托雷平(Stolypin)反动时期第一年的整个农村形势作了仔细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土地的分配情况。他得出如下结论“欧俄1 050万农户共拥有7 500万俄亩土地。3万个主要出身贵族的大地主和一部分暴发户大地主每户有500俄亩以上,总共有7 000万俄亩土地。这就是整个情况的基本背景。这就是农奴主—地主在俄国农业制度中,自然也就是在整个俄国国家中和在俄国全部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条件。大地产占有者从经济上说是农奴主他们的土地占有制的基础是农奴制历史造成的,是世家贵族数百年来掠夺土地的历史造成的。他们目前的经营方式的基础是工役制——劳役制的直接残余,是一种利用农民的农具,利用无数种奴役小农的形式,如冬季雇工制、年租制、对分制、工役租佃制以及利用债务、割地、森林、草地、池塘等等进行盘剥的经济。”[37]5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列宁更明确地重申了这一判断“‘欧洲’和俄国之间的不同是由于俄国极端落后产生的。在西欧,资产阶级土地制度已经完全建立,农奴制早已消灭,农奴制残余微不足道,起不了什么重大作用。西欧农业的主要社会关系是雇佣工人对农场主或土地占有者的关系。……毫无疑问,在俄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农业制度也已经确立,并且在不断发展。地主经济和农民经济正向这方面演进。,在我国,纯资本主义关系还在广大范围内受到农奴制关系的压制。”[38]
rr
列宁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者预言,在1907年镇压革命之后,如果沙皇专制能够成功地重建并维持其政权,那么俄国农业就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即建立使用雇佣劳动并进入世界市场的容克式庄园,在农村产生相应的富农阶层。在1906—1914年这一阶段,列宁一再警告,这种演变很可能在沙皇俄国发生,对革命运动将形成严重威胁。具体地说,当时的斯托雷平改革就旨在加速这种演变,把他们的“赌注压在(农村)强人阶层(的出现)”上——把村社农民的定期重新分配的土地变成世袭土地,从而促成富农阶级的兴起。实际上,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目标没有落实到农民身上。到1915年有一半农户拥有了合法的世袭土地,但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把自己的零散土地合并到一起。条地和敞地制的残余使得村社(mir)仍保持着公共压力和限制[39]。与此,欠交的赎金和赋税的负担逐年加重。俄国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团结本能并没有因改革而受到严重损坏。正如托洛茨基(Trotsky)后来所证实的,1917年农村民众反封建热情的高度一致使布尔什维克感到吃惊[40]。在沙皇俄国晚期,农村的人口过剩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1917年以前的40年间,农民地产在全部地产中的比例增加了一半——主要是富农购买土地,但实际上农民占有土地的平均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41]。广大农民依然陷于长期的落后与贫困中。
rr
另一方面,在沙皇专制的几十年,也没有发生地主贵族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化的运动。实际上,对“普鲁士道路”的担心变得多余了。俄国贵族表明,在机制上没有能力走容克的道路。最初,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分化似乎会导致普鲁士经验的重演,地主阶级可能会经历再筛选和合理化。因为在1905年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乡绅地产日益破败,而且与普鲁士的情况相似,主要的土地购买者最初是富有的商人和资产阶级。,19世纪80年代以后,富裕农民的收购数量超过城市投资者。到1905年,一般商人地产比一般贵族地产大,但富农地产在总面积中的份额比城里人多一半[42]。,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俄国已经明显地开始出现一个富农阶层。,俄国的生产力完全没有出现普鲁士那样的资本主义跳跃。,无论在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在这一个世纪里,对欧洲的粮食出口一直在发展。俄国在19世纪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波兰在16世纪或东德意志在18世纪那样的地位,尽管1870年以后国际粮食价格呈下跌之势。,整个俄国农业的技术水平极端落后,总产和单产都非常低。广大地区依然盛行三圃制,基本上没有饲料作物,一半农民还在使用木犁。,正如我们所知,改革后的最初年代,各种复杂的封建经济关系依然残存,阻碍着俄国中部地区大地产的经济进步。贵族并没有向现代的或合理的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很能说明问题的是,普鲁士特别设立的土地银行在改革后的时代证明是对容克极其有利的工具,使他们能够获得资本来进行抵押和投资,而俄国1885年创办的土地银行则导致悲惨的混乱贷款被胡乱挥霍,借债人负债累累[43]。,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疑在农村各地逐渐扩大,绝没有获得有利于积累经济成就的动力,而且始终被普遍的前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状况所困扰。1917年,俄国农业的主要部分还是被封建生产关系笼罩着。
rr
,在城市里,工业化正在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俄国已具备了大型的煤炭、钢铁、石油和纺织工业,还拥有相当发达的铁路网。许多冶金业大企业在技术上处于世界最先进的行列。毋庸赘言,沙皇专制下的工业化有着明显的内在矛盾投资基本上是由国家扶持的,而国家资金又依赖于外国贷款;为了募集这些贷款,财政上必须有偿还能力,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44]。从我们这里的分析角度看,重要的是,尽管障碍重重,俄国的工业部门——完全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914年以前的20年间在规模上扩大了两倍,是当时欧洲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4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是世界第四大钢铁生产国(超过法国),工业部门的绝对规模为世界第五。此时农业大约占国民总收入的50%,而工业大约占20%,包括大规模的铁路系统[46]。,把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合在一起看,毫无疑问,到1914年,俄国社会结构是一种混合结构,尽管主要是封建农业部门,但工—农业资本主义部门加在一起,此时已占有优势。列宁在离开瑞士前夕对此作了简明的阐述。他指出,到1917年,资产阶级已经在经济上统治这个国家几年了。[47]
rr
,尽管俄国社会结构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俄国国家依然是封建绝对主义。因为在尼古拉二世时代,其阶级性质和政治结构并没有随之而发生根本改变。封建贵族依然是俄罗斯帝国的统治阶级沙皇专制是实现其统治的政治机器,他们绝没有被取代。资产阶级过于软弱,不能独立地提出任何严重的挑战,从来没能占据国家行政机构的最高指挥岗位。专制制度是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封建绝对主义。1905年,对日战争失败,接踵而来的是大规模反对现行政权的民众造反。这些迫使沙皇专制实施一系列似乎迎合俄国自由派的变革,向资产阶级君主国演变。理论上存在着这种渐进变革的可能性,一如我们在普鲁士看到的情况。,从历史的实际发展看,沙皇专制左右摇摆的步伐表明,绝不会真正抵达这种目标。1905年后的形势,迫使现政权设立了一个毫无权力的杜马,颁布了一个停留在纸上的宪法。一年后,解散了杜马,撕毁了宪法,修改了选民资格,每个地主的选举权相当于500个工人的选举权。沙皇可以否决这个懦弱的议会的任何立法,大臣——此时组成一个常规的内阁——不对议会负责。专制君主完全可以让这个代议制屏风休会而任意地颁布法令。,俄国的情况完全不能同德意志帝国相提并论。后者有普遍男子选举权,定期选举,议会对预算的控制,还有无限制的政治活动。封建的普鲁士国家在产生出资本主义的德意志国家时发生了政治性质转变,而这种情况在俄国没有发生。沙皇专制的组织原则和人事构成始终没有变化。
rr
列宁在1911年同孟什维克辩论时反复而明确地强调这种差异。他指出“一方面说俄国政权已经变成了资产阶级政权(像拉林说的那样),目前我国政权已经没有丝毫农奴性质(也是拉林说的),,又拿普鲁士和奥地利来做例子,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你们不能把德国业已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德国彻底实现了的民主主义的历史、德国60年代的‘来自上面的革命’、德国实际上的合法地位搬到俄国来”。[48],列宁并没有忽略沙皇专制国家机器必然相对于封建地主阶级有一种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绝对主义的结构本身固有的。“沙皇君主制的阶级性质丝毫也不排斥从尼古拉二世到每个巡的沙皇政权和‘僚制度’的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9]他很谨慎地强调工业和农业资本主义对沙皇专制政策的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对其运作的客观影响。,他一直坚持他对当时俄国绝对主义基本社会性质的评价。1917年4月,他明确指出“在1917年二三月革命以前,俄国的政权是在一个旧阶级即以尼古拉·罗曼诺夫为首的农奴主、贵族、地主的阶级手里。”[50]他在到达彼得格勒(Petrograd)后立即撰写的第一篇论纲《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旧沙皇政权)仅仅代表一小撮操纵全部国家机器(队、警察、吏)的农奴主—地主。”[51]这个朴实无华的概括表达了一个简单的真理。,由此产生的后果还有待阐发。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在沙皇专制的末期,社会结构同国家之间有一种错位。俄国的社会结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复杂组合,而俄国国家依然是封建绝对主义。二者之间的断裂结合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和探究。
rr
在此,我们需要考虑这种断裂对于俄国国家结构的实际影响。沙皇专制直至一刻究其实质仍然是封建绝对主义。即便在阶段,它仍在向外扩张领土。1861年,西伯利亚的领域扩展到阿穆尔河(Amur,即黑龙江——译者注)以远,建立了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即海参崴——译者注)。经过20年的战争,到1884年吞并了中亚。在波兰和芬兰加紧实行政府和文化方面的俄罗斯化。,在制度上,国家在某些关键领域拥有的权力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西欧绝对主义更强大。这是因为它延续到欧洲工业化的时代,因而能够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其所用。国家出售了国有土地而放弃了对农业的控制,但目的是使自己牢固地立足于工业。它原来就拥有乌拉尔地区的矿业和冶炼工场。现在,它投资建设了大部分的铁路系统,这项开支是财政预算上的第二大项,仅次于费开支。国家合同主宰着整个工业——有三分之二的工程量是由国家承担的。关税定得非常高(比德国和法国高3倍,比美国高1倍),本国资本极端依赖于国家监督和保护。财政部操纵着国家银行对私人企业主的贷款政策,凭借着大量的黄金储备而确立了对私人企业主的总体优势。,俄国绝对主义国家就成为自上而下的迅速工业化的主要发动机。在19世纪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时代,俄国国家在迅速膨胀的经济中所起的那种作用在西欧发达国家是看不到的。混合的和不平衡的发展因而在俄国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笼罩和压制了统治阶级以下的整个社会。这个国家把封建等级体系完全融入僚机构,包揽了教会和教育,监督着工业,滋生出一个巨大的队和警察体系。
rr
,正如当年西欧绝对君主国也受到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的制约一样,这个晚期封建机器必然也要受19世纪晚期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制约。,奇怪的是,尽管俄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远比西欧转变时代的前辈强大得多,但在政治上远比其西欧前辈软弱得多。这种软弱性的历史原因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托洛茨基和列宁都曾反复地予以阐述缺乏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阶层,大企业数量少,恐惧工人阶级的乱,过分依赖于国家关税、贷款与合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RSDLP)的第一个宣言就指出“越往东,资产阶级就越懦弱。”,俄国绝对主义国家却不放过机会来揭示已经成为其沉闷而胆小的助手(而不是对手)的这个阶级的特征。正如早期西欧出售职这种活动鲜明地显示了商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从属地位,俄国国家的两个主要支柱——内务部和财政部——之间尽人皆知的场矛盾则是工业资本在俄国的“效应”的标志。到19世纪90年代,这两个中央机构经常发生冲突[52]。财政部奉行适应正统的资产阶级目标的政策。其工厂巡视员支持雇主不向工人作出工资方面的让步。它还敌视村社,认为后者是土地自由交易的障碍。内务部同它纠缠不休,因为内务部考虑的完全是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安全。它关注的是防止任何政治动乱和社会冲突。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它建立了无所不在的警探和细网络。,它也对工业资本的法人利益几乎毫无好感。它对雇主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向工人作出经济让步,以避免工人提出政治要求。它镇压一切罢工。凡是罢工都是非法的。它想让警进驻工厂,考察那里的状况,避免突发事件。雇主和财政部对此加以抵制。由此导致了争夺对工厂巡视员的控制权的斗争。只是在达成同警方合作的协定后,财政部才保住这种控制权。在农村,内务部以一种僚家长制的作风监视着村社,由它而不是财政部向村社征收赋税,因为它把村社当作维护服从传统的堡垒和防止革命鼓动的屏障。这种反动闹剧最终导致内务部发明了警察控制的工会,刽子手普列维(Plehve)颁布了劳工法。尽人皆知,这种“警察社会主义组织”(Zubatovshchina)的试验——最终产生出加邦(Gapon,在工人中进行活动的警方细,在1905年初曾领着工人向沙皇请愿,遭到沙皇队腥镇压,触发1905年革命——译者注)——导致了自食恶果的结局。在此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绝对主义国家在先后把贵族、资产阶级、农民、教育、队和工业都吸收进来以后,竟然又异想天开地想建立置于专制政府卵翼之下的自己的工会。,葛兰西(Gramsci)的断言“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而市民社会则是一片原始混沌状态”[53]包含着实际历史的真理。
rr
,葛兰西没有认识到为什么会是这样。他没有对俄国绝对主义国家的历史性质作出一个科学的定义。我们现在有可能来弥补他的论述中的这一空缺。只要把俄国绝对主义放进欧洲的时代背景里,各方面的情况就都能够定位。其轮廓特征也就呼之欲出,昭然若揭了。这个专制政体是一个封建国家,尽管到20世纪俄国已是一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的混合社会这种支配的间接效果在沙皇专制制度中明晰可辨。它的时代不是其对手或伙伴德国威廉帝国或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时代,真正和它处于同样时代的,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时的绝对主义君主国。西欧封建主义危机产生了取代农奴制的绝对主义;而东欧封建主义危机则产生了使农奴制制度化的绝对主义。俄国旧制度同其西欧的类似制度相比,尽管阶级性质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但它存在的时间更长,其原因在于它诞生在不同的环境里。,它那头重脚轻的实力也要依赖于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这种工业资本主义是由其僚机构自上而下地扶植起来的,正如它的西欧前辈曾扶植商业资本主义一样。维特(Witte)的前辈是科尔伯或奥利瓦雷斯。资本帝国主义的国际发展,即从西方扩散到俄罗斯帝国,使得工业世界的最先进技术能够同欧洲最古老的君主政体结合起来。,尽管帝国主义最初是把俄国绝对主义装备起来,但最终淹没和毁灭了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对于它是过于严厉了[54]。可以说,在工业帝国主义国家的直接冲撞中,它是名副其实的“力不从心”。1917年2月,在一个星期之内,它就被群众颠覆了。
rr
如果上述说法正确的话,那就可以作出如下推论。俄国革命归根结底不是反对一个资本主义国家。1917年垮台的沙皇专制制度是一个封建机器,而临时政府根本没来得及用一个新的或稳定的资产阶级国家取而代之。布尔什维克进行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但他们自始至终没有遇到西方工人运动的主要敌人。葛兰西的深刻直觉在这种意义上是正确的西欧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后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的一个新政治课题。1917—1920年震撼了整个遭受战火蹂躏的大陆的深刻危机,留下了其独特的意蕴和有选择性的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绝对主义的漫长历史。俄国帝国主义国家被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奥地利帝国主义国家被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从地图上抹掉。两者的毁灭和消失是永久性的。社会主义事业于1917年在俄国取得胜利;1919年在匈牙利昙花一现。,在德国这个欧洲的战略枢纽,普鲁士君主国的资本主义转型使得旧的国家机器完整地保存下来,进入凡尔赛(Versailles)时代。东欧两大封建国家被性质不同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所摧毁。而那个曾参与它们的正统主义合唱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被协约国击败而一片废墟、民心涣散,但挡住了所有的革命冲击。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失败如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样对于欧洲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其根源也在于革命所对抗的国家机器性质的差异。当时造成社会主义胜利和失败的机制涉及到有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深刻问题的底蕴;在20世纪后半期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对于代社会结构比较研究来说,沙皇专制制度崩溃的政治教训和含义至今基本上还没有加以阐发。从这种意义上说,1917年咽气的绝对主义的历史讣告尚未写完。
rr
注释
rr
[1]A.N.Sakharov,“O Dialektike Istoricheskovo Razvitiya Russkovo Krest'yanstva”(论俄国农民历史发展的辩证法),Voprosy Istorii(历史问题),1970,No.1,pp.21—22。
rr
[2]长期以来,人们认为,16世纪60年代国内市场的规模比17世纪中期大,16世纪自由雇佣劳动的比例比18世纪大。见D.I.Makovsky,Razvitie Tovarno-Denezhnykh Otnoshenii v Sel'skom Khozyaistve Russkovo Gosudarstva v XVI Veke(16世纪俄罗斯国家农村经济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Smolensk 1960,pp.203,206。
rr
[3]R.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 in Muscovy,Chicago 1971,p.24.这部重要著作是有关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服役贵族在早期沙皇专制国家中的角色的最新和最主要的全面论述。
rr
[4]缙绅会议的召开或许受到波兰议会的榜样的启示,而伊凡四世的目的可能是想吸引俄国西部贵族,使他们的目光从立陶宛转向莫斯科公国Billinton,The Icon and the Axe,pp.99—100。
rr
[5]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 in Muscovy,pp.37,45,115.
rr
[6]这种说法是R.G.Skrynnikov提出来的。转引自A.L.Shapiro,“Ob Absoliutizme v Rossii”(论俄国绝对主义),Istoriya SSSR(苏联历史),May 1968,p.73。Shapiro的文章主要依据前面提到的Avrekh的论文(见本书第一部分第1章注释⑨)。那篇论文引起苏联历史学家对俄国绝对主义的性质和发展道路的大辩论,当时Istoriya SSSR和Voprosy Istorii发表的十几篇文章显示了极其纷纭复杂的立场。这场讨论很有意思,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rr
[7]参见下述二者所作的一致评价Vernadsky,The Tsardom of Mosco,Vol.I,pp.137— 139;Shapiro,“Ob Absoliutizme v Rossii”,pp.73—74。
rr
[8]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p.95—97.
rr
[9]不应过分夸大这些年俄国经济衰退的长期影响。Makovsky认为它摧残了正要开花结果的俄国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两个世纪多长期衰退,巩固了领地地主阶级和农奴制。“,16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俄国实现大生产的必要经济条件已经成熟,上层建筑(包括强大的封建国家的强大工具)为了乡绅的利益对经济关系的积极干预,不仅阻碍了新关系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全国的经济条件。”见Razvitie Tovarno-Denezhnykh Otnoshenii,pp.200— 201。“禁卫”原先曾被视为有益的反封建的插曲,但在这种说法中变成封建反动的邪恶工具,使俄国历史偏离了原先的进步路线。这种判断显然是非历史主义的。
rr
[10]V.I.Koretsky,Zakreposhchenie Krest'yan i Klassovaya Bora v Rossii vo Vtoroi Polovine XVI v(16世纪后半期俄国的农奴制和阶级斗争),Mosco 1970,p.302. Koretsky的研究比以往的所有论著都更精确地划分了16世纪后半期法定人身依附关系的阶段和环境。关于他对传说的戈都诺夫的法令——原文至今没有发现——的论述,见pp.123—125,127—134。
rr
[11]关于波洛特尼柯夫起义的情况,见Paul Avrich,Russian Rebels,London 1973,pp.20— 32。
rr
[12]J.L.H.Keep,“The Decline of the Zemsky Sobor”,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36,1957—1958,pp.105—107;“The Regime of Filaret 1619—1633”,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38,1960,pp.334—360,该文对大教长的一般政策作了精彩的描述。
rr
[13]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p.164—174.
rr
[14]N.I.Pavlenko,“K Voprosu o Genezisa Absoliutizma v Rossii”(关于俄国绝对主义的起源问题),Istoriya SSSR,April 1970,pp.78—79. Pavlenko有力地批驳了当时苏联历史界的其他参与者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城市资产阶级在俄国绝对主义的兴起过程中起了某种关键的或独立的作用。相反,他强调大地主和小地主的封建内部纠纷的重要性。他的这一观点被Hellie充分地加以阐释。见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p.102— 106,114,128—138。
rr
[15]Hellie承认这一点,但没有充分地将其放进总体分析中。他的著作的主要缺点是他的国家概念过于狭窄。俄国政府被简化为莫斯科最高层的一小撮显贵及其谋士,它的“目标”被简化为他们喜怒无常的个人欲望,而毫不关注束缚农民的问题(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146)。结果,根本忽略了决定着地主阶级之联系的基本一致性,从而把农奴化的社会过程同国家政治结构割裂开来。这样,农奴制就成了1648年危机的偶非内在逻辑的产物,是在乡绅对国家失去了事用途时对他们的意外让步,否则就不会出现(p.134)。实际上,很显然,存在两个世纪之久的农奴制不可能取决于某一年的“偶然”事件。,Hellie的描述本身就表明,决定着地主阶级内部波雅尔和乡绅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并不是他们各自扮演的行政角色或拥有的生产便利条件,而是他们在控制主要生产工具方面的共同性,他们在剥削和压迫农民方面的共同利益。他们之间反复出现的重大争执一直局限于这种结构框架内。每当发生社会危机,即国家政权和地主财产受到农民造反的威胁时,他们就会本能地团结一致。
rr
[16]这个法典的主要条款可见之于Vernadsky,The Tsardom of Mosco,I,pp.399—411。仅有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市政自治也被这个新法典取缔了,见L.A.Fedosov,“Sotsialnaya Sushchnost'i Evoliutsiya Rossiiskovo Absoliutizma”(俄国绝对主义演变的社会实质),Voprosy Istorii,July 1971,pp.52—53。
rr
[17]有关17世纪武装力量规模的估计,见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p.267—269。他错误地认为,17世纪70年代后期俄国队是“欧洲最大的”(p.226)。事实上,法国队至少是同样庞大,甚至更大些。,莫斯科公国武装力量的相对规模毕竟是令人生畏的,即便在技术上还不行。
rr
[18]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p.70—72.
rr
[19]同上,pp.372,229。
rr
[20]J.L.H.Keep,“The Muscovite Elite and the Approach to Plurali”,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XLVIII,1970,pp.217—218.
rr
[21]M.Ya.Volkov,“O Stanovlenii Absoliutizma v Rossii”(俄国绝对主义的形成),Istoriya SSSR,January 1970,p.104.第三支近卫兵团或近卫骑兵团也建立起来。
rr
[22]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260.
rr
[23]I.A.Fedosov,“Sotsialnaya Sushchnost'i Evoliutsiya Rossiiskovo Absoliutizma”,pp.57— 60.
rr
[24]Hellie,Enserfment and Military Change,p.256.关于赋税的增长情况,见Avrich,Russian Rebels,p.139。
rr
[25]Dorn,Competition for Empire,p.70. 18世纪60年代,普鲁士的国家税收比俄国多,而人口只有俄国的三分之一。
rr
[26]1730年格利钦(Golitsyn)实行枢密院的寡头统治的计划,是唯一的一次对君主政体施加宪法限制的尝试。这次尝试可能是受到瑞典先例的启示。但它很快就被近卫起义粉碎了。
rr
[27]Avrich认为,起义是在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之间欧洲最大的一次人民造反。关于他对这次起义的复杂社会成分的分析,见Russian Rebels,pp.196—255。从波洛特尼柯夫到普加乔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在地理上的逐渐转移是很明显的它们是沿着政府控制最薄弱的一个宽阔的边界地带,从南向东转移。在传统的莫斯科公国的中央省份从未发生重大的起义——在这些省份,定居时间较久,种族相同,而且接近首都。
rr
[28]Dukes在其基于详细考证的论著中得出结论,俄国贵族对沙皇专制国家的“屈从”一直是被夸大的,其实两者之间还有一种融洽的社会联系。见Paul Dukes,Catherine the Great and the Russian Nobility,Cambridge 1967,pp.248—250。
rr
[29]由于俄国没有激进的中产阶级,因而法国队的入侵在当地得不到任何政治呼应。拿破仑在进入俄国后拒绝解放农奴,尽管农民代表团最初对他表示欢迎,而且莫斯科总督也担心城乡发生反对沙皇政府的起义。,拿破仑在打败亚历山大一世后,只想着像以前同(奥地利)法兰西斯二世(Francis II)那样,同亚历山大一世做交易,而不愿在俄国实行激烈的社会措施而损害这种前景。参见Seton-Watson的敏锐评述,The Russian Empire,pp.129— 130,133。
rr
[30]H.Seton-Watson,The Decline of Imperial Russia,London 1964,pp.5—27. Seton-Watson对尼古拉一世时期的俄国社会作了明晰的概述。
rr
[31]T.Emmons,The Russian Landed Gentry and the Peasant Emancipation of 1861,Cambridge 1968,pp.3—11.
rr
[32]苏联历史学家往往把自彼得一世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敕令”产生的私人枢密院解释为绝对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二元”分权,认为这是到19世纪为止沙皇专制制度行政权力衰微的一个象征。例如,A.Avrekh,“Russkii Absoliutizm i Evo Rol'v Utverzhdenii Kapitalizma v Rossii”(俄国绝对主义及其在俄国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中的作用),Istoriya SSSR,February 1968,p.100;I.A.Fedosov,“Sotsialnaya Sushchnost'Evoliutsiya Rossiskovo Absoliutizma”(俄国绝对主义演变的社会实质),Voprosy Istorii,July 1971,pp.63。
rr
[33]Geroid T.Robinson,Rural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Ne York 1932,pp.87— 88.
rr
[34]V.I.Lenin,Collected Works,Vol.3,Mosco 1964,pp.194—195.
rr
[35]同上,p.197。
rr
[36]同上,Vol.13,p.225。
rr
[37]同上,p.421。
rr
[38]同上,Vol.18,p.74。这篇写于1912年5月的重要文章《“俄国土地问题”的实质》,往往被有关研究者所忽略。
rr
[39]Robinson,Rural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pp.213—218.
rr
[40]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London 1965,Vol.I,pp.377—379.需要补充的是,1917年普遍发生村民打击“赞成脱离”的农民(后者利用斯托雷平改革脱离村社),土地重新被村民集体收回,这种情况显示了农民群众中的集体情感的威力。参见Launcelot Oen,The Russian Peasant Movement 1906—1917,Ne York 1963,pp.153—154,165—172,182—183,200—202,209—211,234—235。
rr
[41]Oen,The Russian Peasant Movement,p.6.俄国人口从1860年的大约7 400万增加到1916年的1.7亿。
rr
[42]Robinson,Rural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pp.131—135.
rr
[43]M.P.Pavlova-Sil'vanskaya,“K Voprosu Osobennostyakh Absoliutizma v Rossii”(关于俄国绝对主义的特点问题),Istoriya SSSR,April 1968,p.85.列宁十分清楚德国容克和俄国贵族之间的差异,他把他们分别说成是资本主义地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见Collected Works,Vol.17,p.390。
rr
[44]对于这种恶性循环,T.Kemp作了出色的分析Industrial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London 1969,p.152。
rr
[45]T.H.Von Laue,Sergei Witte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ussia,Ne York 1963,p.269.
rr
[46]Raymond Goldith,“The Economic Groth of Tsarist Russia 1860—1913”,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IX,No.3,April 1961,pp.442. 444,470—471.这部著作是对这一时期经济所作的最精细的分析之一。1913年,农业在国民收入中占的份额在欧俄大约为44%,在整个沙皇帝国大约在52%。由于缺乏统计数字,很难作出精确的计算。
rr
[47]Collected Works,Vol.23,p.303.
rr
[48]同上,Vol.17,pp.235,187。列宁在那个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地论证这个观点,见Vol.17,pp.114—115,146,153,223—241;Vol.18,pp.70—77。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还会从另一个角度来回溯这一时期的这些重要文章。
rr
[49]同上,Vol.17,p.363。列宁强调指出,沙皇僚机构的自主性绝不是由于资产阶级吏涌入其中;其最高阶层主要是由土地贵族充实的。事实上,似乎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在解放农奴后,贵族比以前更依赖于在国家机器里任职。见Seton-Watson,The Russian Empire,p.405。
rr
[50]Collected Works,Vol.24,p.44.
rr
[51]同上,p.57。
rr
[52]关于他们之间的矛盾,Seton-Watson作了深入的讨论,见The Decline of Imperial Russia,pp.114,126—129,137—138,143。
rr
[53]葛兰西的目的是将俄国同西欧作一比较对照“在西方,国家同市民社会之间有一种恰当的关系。如果国家发生动摇,那么结构坚固的市民社会就会立即突现出来。”见Note sul Machiavelli(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札记),p.68。葛兰西在这里试图分析20世纪东欧和西欧工人阶级运动所面临的不同的战略问题。我们在的地方将详细讨论这段重要论述的含义。
rr
[54],沙皇帝国主义是封建扩张和资本主义扩张的混合物,其中封建因素必然会占据关键性的优势。列宁在1915年曾小心地作出这种必要的区分“在俄国,最新型的资本帝国主义在沙皇政府对波斯、满洲和蒙古的政策中充分显露了身手,一般说来,在俄国占优势的是事封建帝国主义。”见Collected Works,Vol.21,p.306。
rrr
吉尼斯世界纪录
- S.H.E.遭疯狂男人现场拆台吓呆了 Selina保护林宥嘉
- 林熙蕾老公送爱玛仕林熙蕾的个人资料 林熙蕾
- 连姆·尼森冷血追击9月上映_父爱深沉热血复仇故
- 单眼皮眼线液的画法
- 千古之谜:埃及艳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 呼和浩特陈兴国:他的故事与影响力如何
- 李斯羽现在男友?2025-06-12这一天的快乐大本营
- 荒艺术表现方式解读:内涵外延概览与理解角度
- 京东员工纷纷离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 琼瑶电影燃烧吧火鸟
- 艾尔之光私服,如何安全进入并体验游戏
- 北京电子产品采购批发指南
- 世界上最大的猴科动物-山魈(外形奇特的它们身长
-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瞬间你错过了吗
- 马勒戈壁第一季:如何未知世界的神秘魅力
- 中山市镇:生活指南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