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潮(半月谈丨人与鸟,成为最好的邻居

世界之最 2023-08-19 22:05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人与鸟,成为最好的邻居

半月谈记者 罗奇 魏梦佳 程云杰

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进行洲际迁飞。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中国。在关乎全球候鸟种群生存与繁衍的重要迁飞通道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命运与共之心、生态创新之智爱鸟护鸟,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建设“候鸟友好城市”

1870年,一名英国科学家在北京发现雨燕标本,并将这种翅膀狭长酷似镰刀的鸟命名为“北京雨燕”,使它成为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北京雨燕是北京的“形象大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雨燕。清晨或傍晚,雨燕成群结队,或在北海湖面低飞,或在红墙碧瓦穿行,成为夏季古都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北京雨燕

除了北京雨燕,每年春季,还有灰鹤黑鹳银鸥等大量候鸟从南途经北京向北迁徙。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采访时发现,有不少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将鸟类保护融入其中。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鸟类友好型建筑。与普通建筑不同,这座建筑有多处间隙可供鸟类筑巢,玻璃幕墙还特意采用了鸟类视觉更为敏感的网格状设计,能有效防止鸟撞。

在北京的公园,人工鸟窝或人工饲养台随处可见。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特地建立了“雨燕塔”,为往来的雨燕提供人造的筑巢孵化空间。

北海志愿者做雨燕调查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供图

北京开展的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有效提升了山区森林质量,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中的小型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环境。截至2022年底,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8%,过去5年间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02万公顷。

2017年以来,北京在多个城市中心区建设“近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56处,营建人造灌木丛和生态岛等,为鸟类提供必要的栖息地、食物和水源。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的志愿者们发现,在立交桥缝隙和摩天大楼中建立“新家”的雨燕越来越多。“雨燕正在逐渐适应北京的都市生活。”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北海公园观察点组长张丽婷说。

今年4月,中国各地陆续开展“爱鸟周”活动。一些民间组织和团体积极为民众科普鸟类知识,提高人们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意识。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贾亦飞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趣怪网希望在未来的城市里,人与鸟类能够成为最好的邻居,能够更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让候鸟家园重焕生机

鸟类迁徙是一个漫长而危险的过程,迁飞距离往往长达数千公里。对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来说,中国东部广袤的滨海滩涂与湿地是重要的越冬地和能量补给站。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黑脸琵鹭会与数以万计的候鸟一道,云集在福建福宁湾、罗源湾等滩涂湿地。

“以前几乎很难见到黑脸琵鹭,但现在每年都会出现,而且数量基本都稳定在上百只。”福建资深观鸟人郑智武说,湿地环境逐年好转,珍稀鸟类也成了常客。

半月谈记者在罗源湾看到,万亩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在海风的吹拂下形成阵阵绿浪,将鸟类栖息的滩涂与当地居民的活动区域间隔开,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候鸟的影响。

罗源湾附近居民于孙李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村民祖祖辈辈靠海吃海,水产养殖是主要产业。但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放、人类活动都曾对水鸟栖息产生影响,生态平衡一度遭到破坏。

建设“候鸟友好城市”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供图

为了重焕湿地生机,当地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将大量养殖塘改造成高潮位水鸟栖息地。附近的渔村还修建了不少观鸟栈道,为游客创办农家乐,兴建客栈,生态观鸟旅游成了当地发展的新名片。

2020年,于孙李在罗源湾红树林湿地公园附近开起了饭店,还成为一名观鸟爱好者。他说“这几年罗源湾的生态变好,不仅让这里成为候鸟和鸟友们的天堂,也给我们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多个地方湿地保护条例。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面积居世界第四位;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建立了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占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郑智武以数万张观鸟照片记录下中国近十年间的生态嬗变一度被认定灭绝的中华凤头燕鸥出现在闽江口湿地,拳头大小的珍稀濒危鸟类勺嘴鹬安逸地栖息繁衍,湿地从互花米草肆意疯长到绿意盎然……

他说“年复一年,候鸟归去来。鸟类生境好起来,护鸟爱鸟的人多起来,这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和力量。”

超越国境的命运与共

在全球最繁忙的候鸟生命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勺嘴鹬是最为稀有的水鸟之一。

每年,它在俄罗斯远东的北极地区繁殖,在东南亚沿海及中国东南沿海等地越冬。其间,勺嘴鹬会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广东湛江北家土角等地区停歇,觅食补给、换羽。

“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通道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旦候鸟迁飞通道上某一个地区的栖息地出现保护缺失,就可能让迁飞通道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努力付诸东流,加强国际合作一定是必选项。”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任鸟飞项目经理关磊说。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前,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仍面临栖息地碎片化、资金投入不足、地区间不平衡等挑战,需要借助全球力量保护候鸟栖息地。

中国目前已分别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签署候鸟保护双边协定,正在围绕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伙伴关系协定等相关内容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候鸟保护工作。

贾亦飞认为,这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益行动。

他介绍,在拯救勺嘴鹬的项目中,中国科研团队积极参与俄罗斯、缅甸等迁徙沿线国家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调查及保护工作,组织同步调查与监测、开展繁殖地管理教育培训和专家技术服务等,取得良好成效。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遗产申报(第一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地的空白,也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块潮间带湿地遗产之一。目前,第二期的申报也在积极推进中。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成功申遗是一个充满趣怪网希望的征兆。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7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