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围棋世界之最(这样的好事,哪几位高手能做

世界之最 2023-08-19 22:05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在中国围棋界有这样的风气,那就是很多高手在棋艺的巅峰时期入读大学。不知道这是一股清风,还是歪风?

迄今为止,中国围棋一共有22位世界冠军(不包括中国台湾的周俊勋),这其中入读大学的还真不少,竟然多达16位。

问题来了,这16位顶尖高手,究竟有几位能够做到这样的好事在上大学期间,照样把世冠金杯拿回家?

柯洁九段

世界棋坛昔日霸主柯洁九段,于2019年9月踏进清华大学的校门,彼时他还只是世界大赛七冠王。他于入读大学的第二年,赢得第八座世冠金杯,那就是2020年11月的第25届三星杯。

不过那次捧杯,对柯洁来说极其幸运,因为疫情的因素,那次三番棋决赛在网上对弈,而不是面对面进行,结果申真谞九段在第一局中意外出现滑标,早早地把棋下在一路上,这近乎自停一招的下法,导致局势一溃千里,此后没有坚持多久,申真谞就中盘认输。第二局到官子阶段,形势大优、胜利在望的申真谞弈出败着,最终痛失好局。

不得不说,柯洁的运气好到极点。不过古话云,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我们的柯洁同学自那以后就走进下坡路,彼时他才23岁多一点,正是风华正茂的当打之年。跨进校园之前,柯洁拿到七座世冠奖杯,而之后仅仅一次登顶。看起来,大学里的深造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荣耀。

在笔者看来,棋手完全可以上大学,但应该认认真真地去求学,而不是凭借冠军的身份特招进去镀镀金,去混一张文凭,而实际念不了多少书。应该在巅峰期过后再考虑求学的事情,而不是一心两用。以下是16位入读大学的世界冠军及相关资料的表格


序号

姓名

出生年份

大学名称

入学年份

入学年龄

备注

1

常昊

1976

中国石油大学

2012

36岁

巅峰期已过

2

孔杰

1982

中国石油大学

2013

31岁

巅峰期已过

3

古力

1983

清华大学

2015

32岁

巅峰期已过

4

朴文垚

1988

中国石油大学

2015

27岁

巅峰期已过

5

陈耀烨

1989

中国石油大学

2016

27岁

大学期间2个

6

柁嘉熹

1991

中国石油大学

2015

24岁

7

时越

1991

上海财经大学

2021

30岁

巅峰期已过

8

周睿羊

1991

深圳大学

2016

25岁

9

江维杰

1991

清华大学

2017

26岁

10

檀啸

1993

上海财经大学

2018

25岁

11

唐韦星

1993

深圳大学

2016

23岁

大学期间2个

12

党毅飞

1994

清华大学

2021

27岁

13

芈昱廷

1996

上海财经大学

2015

19岁

14

柯洁

1997

清华大学

2019

22岁

大学期间1个

15

辜梓豪

1998

南昌大学

2019

21岁

16

丁浩

2000

上海财经大学

2021

21岁

大学期间1个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柯洁之外,16位世界冠军中还有陈耀烨九段、唐韦星九段和丁浩九段三人在大学期间夺得过世冠头衔。最牛掰的是陈耀烨和唐韦星,他俩都是世界大赛三冠王,但后两次捧杯的时候都是大学生的身份。

陈耀烨九段

最新的一位就是丁浩,他2021年入学,2023年2月登上第27届LG杯棋王宝座,成为中国围棋第一位零零后世界冠军。趣怪网希望他能够突破陈耀烨和唐韦星的纪录,而不是和柯洁一样,在大学时期仅收获一座金杯。

16位上大学的围棋世界冠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其一、棋艺明显衰退之际进大学学习,他们是常昊九段、古力九段、孔杰九段、朴文垚九段和时越九段等五位。他们对时机的选择,笔者深感赞同。

其二、巅峰时期义无反顾地踏进象牙塔,他们是柁嘉熹九段、芈昱廷九段、陈耀烨九段、唐韦星九段、辜梓豪九段、柯洁九段和丁浩九段等七位。其中四位在大学期间获得世冠头衔,芈昱廷是在大学毕业之后跻身双冠王的,柁嘉熹和辜梓豪两人则没能更上层楼。

唐韦星九段

其三、棋艺有下滑迹象的时候进入大学,他们是檀啸九段、周睿羊九段、江维杰九段、党毅飞九段等四位。自此以后,他们未能在世界大赛上有耀眼的表现。

可以说,在国内围棋世界冠军入大学已经蔚然成风,目前只有马晓春九段、俞斌九段、罗洗河九段、范廷钰九段、杨鼎新九段和谢尔豪九段等六位没有随大流。这与日韩两国很不相同,他们很少有世界冠军特招进大学混日子。

围棋高手上不上大学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不必过于指手画脚,但从职业和人生规划的角度来看,棋手们还是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去大学深造为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