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蕲春走向世界之最(“中国艾都”“教授县”

世界之最 2023-08-20 08:04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文 / 张春江 陈青 伊育群 余立鹏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下段北岸,是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春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00.4万,辖15个乡镇办。蕲春处在神奇的北纬30°线上,境内高山、丘陵、平原、湖泊兼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横岗山、国家级湿地公园赤龙湖、天上人间云丹山、鬼斧神工三角山道教圣地仙人台、蕲河赤西湖、雨湖、仙人湖等一批颇具开发潜力的山川湖泊。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0多种,其中,石英石含硅量达99.97%,品位居全国第一。蕲春是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之乡,是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长江经济带和大别山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蕲春是“医圣故里”“王府胜地”“教授名县”“中国艾都”。

红色蕲春高山铺伏击战

1947年6月底,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从晋冀鲁豫战场渡过黄河后,于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国民党于9月上旬以23个旅的兵力跟进,企图将刘邓野战逐出大别山地区。国民党统帅部为防止刘邓野战渡江南下,急调整编第四十师及第八十二旅共5个团于10月24日经浠水向广济兼程前进。刘邓野战在分析敌情后,决定针对该部国民党孤冒进、骄纵轻敌的弱点,迅速集中17个团的兵力,在其必经的蕲春高山铺地区展开伏击战。此次战役歼灭国民党1.2万余人,其中俘敌9000余人,缴获大批用物资。这是刘邓大挺进大别山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对刘邓野战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创建根据地有着重要意义。

红色蕲春抗日名将董毓华

董毓华1907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狮子口董冲一个教师家庭。1924年8月考入黄冈启黄中学,在董必武等教育和培养下,参加并领导武汉学生反对直系阀的卖国独裁统治。1925年由董必武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秋,董毓华从武汉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成为该校党组织主要领导人。1935年11月成立北平学生联合会,董毓华被推选为主席。参加组织领导震惊国内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3月,赴上海筹组“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5月中旬“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他担任组织部长。不久,“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也在上海成立,他负责组织和联络工作。

1936年7月,调回天津做统战工作,发展救亡组织,担任“平津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席、“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部长,是天津党、政、办事处的负责人之一。“七七”事变后,联络上层人士,联系和组织天津周围农村和冀东的农民,武装抗日。创办小型油印日报;恢复在冀东沦陷后失去联系的地下关系;去大后方了解战略形势;并把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改为“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

1937年11月辗转到武汉,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初,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关于组织发动冀东抗日暴动的指示,又深入冀东,历任“冀东人民抗日联”政治部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领导“冀东人民抗日联”配合华北及全国各抗日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39年1月,任中共冀热察区委会秘书长。同年3月,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司令员,并作为冀热察区代表,赴延安出席会议。

1939年6月,因积劳成疾,身患重,不幸在涞水县蓬头村区医院逝世。解放后经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时年仅32岁。

他牺牲后,时任冀热察挺进司令员的肖克同志在挽联上写到“一见倾城,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大计;三仰止,怀德颂功,同悼民族先锋。”时任冀热察区委宣传部长的姚依林同志写到“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从同志从兄弟终生缅怀。”以此表达深切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蕲春艾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蕲春艾草,湖北省黄冈蕲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蕲春艾草,艾草的一种,为蕲春四宝(蕲蛇、蕲龟、蕲竹蕲艾)之一,蕲春艾草又名艾蒿、蕲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叶,故材名为艾叶。全草入,有温经、去湿、散寒、止、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蕲春艾草,味苦而辛,无,洗熏服用皆可。能温中、逐冷、除湿,治多种疾。《本草纲目》载蕲艾“炙百。

蕲春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境内低山丘陵交错,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中材生长,《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物中,见诸蕲春的就有700多种。

蕲春艾草一般生长在蕲春县近水向阳之田埂地边,山坡上也少量生长。蕲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艾,最早见之于《诗经》《离》。 其后《孟子》《庄子》《楚辞》《春秋外传》等均有记载。艾叶还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几种物之一。

到了明代,蕲春县所产艾叶逐渐以其质优效佳而为广大医界所接受,蕲州镇也成为艾叶的道地产地。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也是名医,并著有《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灸疾,功非小补”。此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清代仍推崇蕲春县蕲州所产艾叶,如《本草备要》《本草易读》 《大清一统志》《蕲州志》均有记载。1953年时逸人著《中国物学》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中志》载“用艾叶以蕲艾为佳,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为李时珍故乡所在地。”高等医院校教材《中学》现代中的大型志书《中志》以及省出版《本草性大辞典》等也多有类似记载。

2016年5月,中国中协会授予蕲春为“中国艾都”之称。

2017年5月,蕲春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原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2017年9月1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蕲春艾草”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

2019年11月15日,蕲春蕲艾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秀美教授县——蕲春采访记

蕲春,湖北省东部的一个小县,自古人才辈出。宋代有文学巨擘吴淑,明代有“医圣”李时珍、著名战将康茂才;清代有著名文学家顾景星、陈诗;首创中国海运的陈銮;近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国学大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等。而自二十世纪以来,从蕲春走出的学人更遍布世界各地,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被誉为“教授县”。

一个位于大别山南麓、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何以成为人才输出的宝库?“教授县”的来历又是怎样的?记者专程赴新春进行探访。

1.一个县有31个“教授村”

一条玉带似的河流,自北向南,蜿蜒于大别山的南麓。蕲河,带着山脉绵延的余韵,与奔腾不息的黄金水道长江,共同滋润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之地--蕲春。虽然对地图上那巴掌大的一块--无论冈峦还是河流,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看到这纸上的山河,已年逾八旬的赵德鼎老先生仍会激动不已。

“这片土地上,自宋代以来,孕育了众多名人巨擘。而更值得现代人骄傲的,还是散布于海内外的众多蕲春籍教授、学者。”退休后仍担任《蕲春县教育志》编辑的赵德鼎老先生,被称为研究“教授县”的权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一直没有间断的是新统计,从这个人口只有90多万的普通县,走向海内外各地的教授就有1800多人(含副教授、博士),如果加上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人才,蕲春籍教授级人物更多达4000多人。

尤其令人称奇的,蕲春竟然是有31个“教授村”。所谓“教授村”, 就是一个村里至少有10个以上的教授。赵德鼎界定的。

在赤东镇范铺村,60多岁的村民童德年悠闲地过着农家日子,但他家就出了两个博士和3名教授。"

“在我们村里,不怕你没权,也不怕你没钱,就怕家里没有读书人。”

说这话的时候,童老汉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据他介绍,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走出了80多名教授级人物,仅在美国新泽西和旧金山两地,大学教授的就有11人(其中新泽西大学有8人),现任上海某研究所所长、42岁的博士后童光志“一个人就头顶三个教授衔”。 而青石镇大樟树立村,则以“黄氏一门七教授”而远近闻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蕲春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人物之---北京大学国学教授、“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

大樟树村,因村中有两棵生长了近300年的大樟树而得名。黄侃1886年出生在村中一个书香门第。远祖中有以诗词书法闻名于世的黄庭坚,其父黄云鹄至清廷二品大员,也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散文家,是张之洞的密友。据介绍,“黄侃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其研习勤苦,加之天性聪颖,与其师章太炎共创'章学派’,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多有创见,终成一代大师。”可惜黄侃命运不济,不到50岁便英年早逝。但其在国学上的成就却影响深远,毛大大生前对黄侃非常推崇,他亲笔写给黄侃之子的信件,原件至今还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

黄氏一门里,黄侃之后还有其侄子黄焯,是武汉大学教授,也是训诂学家,他承继了叔父的衣钵;黄侃的长子黄念田,原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后转回湖北任政协委员;次子黄念宁是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的原子能专家;还有三子黄念勤、长女黄念容和侄孙黄曾旸(黄 焯之子)等,都是教授。故有“黄氏一门”七教授的说法。

2.一条街走出100多位博士生

蕲州是蕲春的重镇,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也是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故里。“博士街”是该镇一条不足600米、只有百余户入家的小街,名叫“东长街”、街一半是新,瓷砖小楼林立;一半是旧、青砖黑瓦,间有木楼,别看这条街貌不惊人,但时空倒转几百年,这里却是声名显赫的宝地、当年、尚书府、将府、御史坊、进士第等在此毗部,人称“水漫红石头,状元满街游”、上世纪以来,这条街更走出120多名博士、教授,其中接近一半留洋海外,“博士街”由此得名。

在“博士街”,一个家庭里父子、父女成兄弟双双为博士的现象非常普通,比如李宝珍一家,就被誉为“博士家”。李宝珍1918年出生在蕲州城内一个世医之家,其先祖父是李时珍12世传人。1938年,高中毕业的李宝珍毅然投考名重一时的中正医学院、发榜时,名列前第。后又转学华西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组约某学院的教授,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几个子女也都学有所成:其长子吴永辉是数学博士;次子吴永新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三子吴永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女儿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女婿毕业于美国市朗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蕲州,除了李宝珍的“博士之家”外,一人头戴三顶博士帽的黄恒学和王家大屋出了近30个博士、教授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黄恒学在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参加高考,并被武汉大学录取。此后,他不断求学深造先后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学和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王家大屋是“博士街”上有名的古老家族。相传,王氏家族的始祖王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随之将,封明威将,蕲州卫指挥使。其子孙后代世袭其位,繁行于东长街,所居之地称王家大屋。王忠将十一世孙王御龙,由于重视诗书并教子有方,其子孙7人先后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的举人,进士,其中进士5人,也就是闻名遐迩的东长街“一门五进士”、王家好学之风也延续到了现代、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至今,从王家大屋已走出近30位博士、教授。

3.两百教授媲美两百将 县电台记者叫响“教授县”

从蕲春县走出的教授遍及海内外,时间的跨度又如此巨大,那么,如此多的教授是如何被统计出来的呢?

“最初关注蕲春籍“教授’,其实很偶然。”一直从事“教授”搜集整理工作的赵德成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德惠担任县(教育志)的主编、开始主持编修第一部《蕲春县教育志》。最初的

《教育志》篇目非常单一、只设立小 学、中学、高中等篇目、完全不能囊括蕲春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显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后来在采访中,他发现本县过去的举人、进士非常多。从北京进士题名碑、《湖北通志》抄得资料显示、蕲春仅明、清两朝进士、举人就有461人,于是,他在《教育志)中专门设立了《招生·考试》一章、将461名明清进士、举人尽列其中。

随着采访范着的扩大和深入,他和同事又有了新的发现;在现当代,在国内外的蕲春籍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也不少,他们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如果记入《教育志》,不仅将极大地丰富(教育志)的内容、对发掘蕲春的人文资源也是一大贡献,于是,他决定在已设定的篇目之外,再专设《教授篇》。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赵德鼎等人搜集教授资料,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法,他们先是一个村一个村挨家挨户地打听谁家在外有教授或博士亲人,然后向这些蕲春籍的教授,博士们一一写信信息求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当时他们共向国内外大学和个人发出联系函2000多封,得到广泛的回应,从回收的资料中经过认真筛选,确定副救授以上学者221位。

“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只收集到这些。”赵德鼎说。后来随着资讯的日渐发达,为了将“教授县”里的教授查个“水落石出”,从2004年开始,赵德鼎等人便开始着手编写蕲春县第二部《教育志》重点是统计蕲春籍教授人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搜集工作卓有成效,进入他们名录的教授级人数已达4000多人。其中,在国内大学100强中,共有蕲春籍正副教授242人,位列10强的大学中有蕲春籍正副教授121人。比如,在北京舞蹈学院,有“东方舞蹈大师”美誉的女教授张均就是蕲春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赵德鼎他们搜集到的教授名录还只有200多位时,“教授县”的称谓已经声名远。那么,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教授县”这个名称?又是谁第一个传出去的?

1987年11月一天,当时任蕲春县广电台记者的韩进林,把一简题为《蕲春堪称教授县》的稿件投进邮局信箱,他还不曾料到他灵机一动想到的一个称谓,日后会成为一张宣传蕲春的亮丽名片。

“写那篇文章很偶然。”现任《蕲春文化研究》执行主编的韩进林告诉记者。一天,韩进林在一本书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二百个将同一个故乡》,是写红安“将县”的。他看后大受启发,一下想起了赵德鼎他们编写的《教育志》:红安200个将可以叫“将县”,蕲春有200多个教授为什么不能叫“教授县”呢?于是,他立刻奋笔疾书,写成了那篇《蕲春堪称教授县》,然后,把稿件投给了一家报社。几天后,这篇文章发表了,并相继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中国教育类似王氏家族这样的门风,也成为当地人一直效仿的榜样。

据蕲州镇党委宣传委员龚智勇介绍,对蕲州人而言,家里有无读书人,是关涉到脸面的大事。一个家庭哪怕经济条件再好,倘若家里不出个把大学生,也会感觉抬不起头来。所以,一般家庭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念书。对小孩而言,改变家庭困境的趣怪网希望之一就是发奋读书。

蕲春人文鼎盛的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重视教育有关。这里,不能不提到蕲春历史上的两任“县长”--清末蕲州知州陈树屏(字介庵,实际是县令职务)和民国时的县长辜仁发。陈介庵曾东渡扶桑,在日本考察新政,对日本举国办教育印象深刻。他到蕲春任职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创办了蕲州师范学堂、实业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模范初等小学堂5所,女子小学堂3所,初等小学堂60所。其办学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辜仁发同样重视教育,一上任便大办学校,并在蕲春实行早期的“义务教育”。

而解放后,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据介绍,蕲春县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5万多人。其中,就有曾被誉为“华尔街神童”的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在汪的母校蕲春一中,他和王重烈、李敬一等10位蕲春籍名人的大幅照片被挂在校园内,以勉励学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