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仗队世界之最有哪些(不怒自威!1972年尼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美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被志愿打得丢盔卸甲,这一年,杜鲁门总统下台,39岁的尼克松成功当选为副总统。
20年后,中美关系走向破冰之旅,尼克松充当“吃螃蟹的第一人”,来到中国访问,下飞机后,他从解放三仪仗队面前缓缓走过。
那一刻,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严,不禁回想起20年前美被志愿迎头痛击的经历。
尼克松访华期间,发生了很多趣事,比如他学会了用筷子、喝到了茅台酒,回国后甚至差点一把火烧掉了白宫。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支身姿挺拔、气宇轩昂的仪仗队,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我见过最出色的仪仗队。”
那么,这只仪仗队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尼克松访华中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抵达机场,深受震撼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北京机场格外冷清,只有以周总理为首的国家领导人挺直腰板,静候贵宾的到来。
不一会儿,美国“空一号”飞机如期而至,飞机缓缓滑行,机场上反而变得更加寂静。
当“空一号”停稳,机舱门打开时,现场气氛进入最紧张的一刻。
几分钟后,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出现在众人面前,只见他手扶栏杆,逐步走下舷梯。
彼时,周总理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热情的笑容,而尼克松却惊现迷茫的神色。
原来,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不管到哪个国家访问,都有声势浩大的欢迎队伍,以及精致的红地毯,但在北京机场,这两样全都缺席。
就在尼克松大为困惑的时候,周总理已经健步走了上来,见状,尼克松立即伸出右手,主动与周总理握手,两人足足握了一分钟之久。
这一幕,被摄影机捕捉下来,实时传送了全球每一个角落,震惊了世界各国人民,后来,尼克松将这一分钟称作“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变地球的一刻”。
感受到中国的热情友好后,尼克松继续向前行走,,等待着他的,却是走道旁英气逼人、不卑不亢的中国仪仗队。
,我国的仪仗队最多为150人,但这一次,周总理特意将其扩充到371人。
而这些士兵,大部分来自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万岁”称号的第38,都是身经百战、立功无数的精锐。
正因如此,他们眼神既友好又威严,他们的动作既整齐划一又性十足,也难怪,尼克松见到后,都忍不住驻足凝视,对他们连连称赞。
就这样,周总理和尼克松对这支仪仗队进行了一次“检阅”,多年后,尼克松谈及在北京的见闻。
除了和毛主席、周总理的深入交流外,令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这支仪仗队。
他表示,当他从仪仗队前行进时,海陆空三士兵都缓缓转头,目送他走过。
这些身高1米9、身着71式解放服的士兵,眼神刚毅、沉着、冷静,置身其中,就像被催眠了一般眩晕,几十米路,仿佛走了半个世纪。
,尼克松补充道,“中国的队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尼克松访华,我国为何不安排欢迎队伍和红地毯?
周总理又为什么要将仪仗队冲扩至371人?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头开始说起。
遭遇外交困境,主席巧妙化解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逐渐发生变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了在中国的专家。
尤其是1969年珍宝岛战役之后,中国边防给了苏联队一记重拳,苏方侵占不成,弃岛而逃,此后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70年代初,苏联在中蒙边境囤兵百万,还在国际上高调叫嚣着“要给中国北方来一场外科式的核打击”。
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与周总理紧急商量对策。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毛主席另辟蹊径,提出“两霸之中,我们必须争取一霸”,这另一霸,指的自然是美国。
恰逢此时,尼克松入主白宫。
尼克松多次提出,要开展“均势外交”,改善中美关系,不仅如此,尼克松还做出努力,在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开辟通道,用来和中国互传口信。
正如丘吉尔所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双方一拍即合,外交的破冰之旅,也被提上了日程。
,毛主席和周总理联手策划了著名的“乒乓外交”,邀请美国的乒乓运动员来中国参加比赛。
如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当年却轰动一时,以小球转动大球,以民间带动方,这一外交策略含蓄而巧妙,颇具传统大国的风采。
,基辛格的到来,令两国关系更进一步。
1971年7月9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在北京与周总理详细商谈了国际形势的走向。
,两人达成共识,基辛格回国第五天,便发布《公告》,表示尼克松有意在1972年5月份以前访华,中国也第一时间向他发出邀请。
就这样,一场震动世界的剧变悄然发生,访华前几个月内,尼克松在家中苦苦准备。
据他的女儿朱莉透露,为了学会中国的就餐礼仪,尼克松连续两个月使用筷子就餐。
精心准备的仪仗队
地球那边,尼克松紧锣密鼓地筹备访华,而地球这端,我国也着实花了不少工夫准备。
其中,尼克松抵达当日的接待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要知道,当时中美尚未建交,所以不能按照正常流程组织欢迎队伍,虽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中美破冰十分关键,但底线仍然要守住。
如此一来,组织群众迎接、铺设红毯等元首访问的常规项目都被迫取消,那么,该如何欢迎尼克松的来访呢?
周总理辗转反侧,他想到,既然不能动用外交礼仪,为何不用解放的仪仗队?
于是,他向38仪仗队营长周建恒下达命令,要求准备迎接尼克松的相关事宜。
接到任务后,周建恒顿感责任重大,但他还是自信满满地说道“到时候就让这些小伙子穿上新式装,背上56式自动,到时候肯定一个比一个精神”。
,问题却接踵而至,38的仪仗队虽然经验颇丰,但人数却较少,最多时只有150人。
尼克松抵达当日,没有群众迎接的队伍,如果只安排150人的仪仗队,恐怕会显得过于冷清。
经过慎重考虑后,周建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150人的仪仗队扩充至371人。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拍手叫好,并且再三强调,要“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
周建恒牢记周总理的叮嘱,开始了仪仗队的训练,由于人数陡然增加,此前整齐划一的训练成果不复存在,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周建恒明白,这次访问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一定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他和队员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达成了基础的整齐度。
但细节问题仍然存在,371人的三仪仗队,长度达到了100米以上,所以不同位置听到口令的时间会有略微差距。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周建恒整日埋头观察,终于出了规律口令下达时,空即刻做出动作,海稍等一秒,而陆则等两秒。
这个细微的调整一举解决了整齐度的难题,后来,周建恒又聚焦于队员们的表情控制。
让他们统一做出不卑不亢、庄严威武的神情,历经三个多月的训练,仪仗队才达到了理想中的状态。
1972年2月21日,是周建恒日夜盼望的日子,这一天,他和371名队员们的努力将得到验证。
当天上午6点,仪仗队早早集结,进行了一场操练,随后便直奔机场,等待尼克松的到来。
11点30分,“空一号”缓缓降落,在全球人民的见证下,尼克松与周总理进行了“历史性的一握”。
随后,他跟在周总理身后,一起检阅了371名精锐士兵组成的三仪仗队。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见到笔直挺立的三仪仗队后,尼克松先是大惊失色。
毕竟,中国队曾经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阴霾,他担任副总统时,美正被志愿拖入泥潭,在那个最艰难的时刻,尼克松亲身感受过中国队带给他的绝望。
半响后,尼克松才从惊讶的情绪里缓了过来,他明白,中美关系今非昔比,对于这么一直作风硬朗的队,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连连竖起大拇指。
这一经历,尼克松晚年间念念不忘,在写作回忆录时,还特意详细记录了当时震惊的心情。
宴席上的欢乐与冲突
尼克松抵达当日,周总理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
此前,周总理已经摸清了尼克松的饮食习惯,得知他喜欢吃法式西餐后,周总理没有安排口味较重的菜式,而是选择了中餐里较为清淡的菜品。
如椰奶炖鸡、青鱼尾等,还特意给他做了西餐中的牛排。
由于担心尼克松用不惯筷子,宴会桌上贴心地摆上了刀叉,可尼克松在家中已经练习多日,基本掌握了筷子的使用方法。
所以,他将刀叉放到一边,熟练地拿起了备用的筷子,随后小心翼翼地品尝起我方精心准备的晚餐,完全没有外国友人的生疏感。
这一幕很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们迅速举起相机,并将画面传输到美国的电视上,见识到总统品尝中餐的场面后,美国没多久便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周总理为人敏锐,当即洞察到尼克松对此次出访十分重视,于是,他也以礼相待,细心地给尼克松布菜。
席间,两人相谈甚欢。
随后,尼克松初次品尝了国酒茅台,并很快爱上了它醇厚的滋味。
饮用前,他曾望着清澈的酒体,好奇地发问“这酒真的有50度吗?”
但酒液入喉,尼克松便露出享受的表情,当周总理给他演示用火柴点燃茅台后,他更是直呼“这简直可以当作阿波罗号的燃料了”。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回国前,周总理送了几瓶珍藏十几年的茅台酒给他。
一日,尼克松在白宫内打算向家人演示茅台的神奇之处,他将白酒倒入杯中,扔进了一只火柴。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杯子不慎打翻,桌布被瞬间点燃,好在众人及时拿出灭火器,才制止了火灾的蔓延。
后来,此事成了美国人尽皆知的笑谈,基辛格后来访华时,还调侃道“这一把火,差点提前终结了尼克松总统的政治生涯”。
了,席间的气氛并非一直缓和,几杯酒下肚后,尼克松有些微醺,也露出了骨子里的傲慢。
他举起酒杯,一脸蛮横地对着周总理说道“美国的核武器,完全可以摧毁地球十几次”。
顿时,众人陷入尴尬之中,都等着周总理如何回应。
周总理表情仍旧镇定,他不紧不慢地说道“中国就不一样了,我们的核武器,只够摧毁地球一次”。
这番话既对尼克松的傲慢给予了合理回敬,又没有将矛盾激化,堪称无懈可击,一举赢得中外记者的广泛认可。
尼克松自知说错了话,不好意思地终止了话题,此后也收起了自己霸权的本色。
访华7天,尼克松将其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2月28日尼克松和周总理一同飞往上海,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之后正式发表。
其中不仅确定了双方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确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从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一访问,堪称20世纪外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了,合作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局势正在不断改变,如果美国罔顾历史上确认已久的原则,那么,整齐划一的仪仗队便会化身为英勇无畏的解放,热情的招待,也终会变成无情的打击。
吉尼斯世界纪录
- S.H.E.遭疯狂男人现场拆台吓呆了 Selina保护林宥嘉
- 林熙蕾老公送爱玛仕林熙蕾的个人资料 林熙蕾
- 连姆·尼森冷血追击9月上映_父爱深沉热血复仇故
- 单眼皮眼线液的画法
- 千古之谜:埃及艳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 呼和浩特陈兴国:他的故事与影响力如何
- 李斯羽现在男友?2025-06-12这一天的快乐大本营
- 荒艺术表现方式解读:内涵外延概览与理解角度
- 京东员工纷纷离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 琼瑶电影燃烧吧火鸟
- 艾尔之光私服,如何安全进入并体验游戏
- 北京电子产品采购批发指南
- 世界上最大的猴科动物-山魈(外形奇特的它们身长
-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瞬间你错过了吗
- 马勒戈壁第一季:如何未知世界的神秘魅力
- 中山市镇:生活指南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