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番号(五*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明朝三支
在历朝历代的队中,有这么一支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直辖于帝王,拱卫首都,保护皇宫的队,这支队俗称“禁”,即“禁卫”,“禁”地位最高的时候是北宋,由于北宋的特殊政策,北宋的禁不是皇帝的警卫队,而是全国负责实际事任务的正规,只是为了强调队直属天子的中央集权管理原则而继续使用“禁”之名而已。
那明代的禁卫是什么样的呢?明代的禁卫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直属于皇帝的直隶诸卫亲,初建时原本只有十二卫,后渐渐扩张到二十六卫;还一部分,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守卫京城的部队了,这就是“京营”。
明代“京营”分三部分,即著名的五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俗称“三大营”,这三大营各有特色。
五营,这是全国各省抽调精锐部队组成的,永乐八年(1410年)这支队分步骑为中,左右掖,左右哨,故称为“五营”,五营还有负责训练新的任务,除在京卫所外,每年明朝都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接受五营操练。是全国队训练的总基地。
三千营,这支部队虽然叫这个名字,但人数远远超过三千,这支部队很特殊,它一开始是由投降的蒙古队组成的,人数确实大概就3000骑兵,后来扩编,鼎盛时期人数有7万之多,,三千营在史料中仅出现在洪熙、宣德和正统年间的战时编制,景泰以后京营改制为十团营、十二团营,此部队番号很可能是永乐年间第三次北伐前的驾前护卫,或第四第五次北伐的前锋营转换而来。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恢复三大营时,将三千营改称神枢营。三千营一般情况不出征,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属于正统皇帝卫队。
还有一个就是最著名的“神机营”了,这个大家可能多少有些了解是著名的火器部队,但极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支队和越南有不少渊源,越南在中世时期火器技术极为精良,明成祖征服交趾后,得到了大量越南火器技术,明朝称为“神炮法”,甚至越南皇子都被明朝俘虏回来研制火器。
注胡元澄,越南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长子,后来被明俘获,在明朝工部任职,此人极为擅长制造兵器,尤其能造神枪火器,所以获明朝授以职。据《明实录》记载,明成祖授命他“督造兵使局铳箭、火”,此人后来被明朝人称为“火器之神”。
“本朝以火器御虏,为古今第一战具。然其器之轻妙,实于文皇帝平交趾始得之,即用其伪相国、越国大王黎澄(胡元澄进入明朝后改的这个名字)为工部,专司督造,尽得其传。”——《万历野获编》
“至明成祖平交阯,得神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制用生、熟赤铜相间,其用铁者,建铁柔为最,西铁次之。大小不等,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要器。”——《明史》
这段时间,越南火器传到明各处,“交枪”(来自交趾的枪炮)十分盛行,甚至明清之际,西洋火器已经传到中国后,中国方面仍然从越南引起火器。
明成祖朱棣知道火器的厉害,故特意组建了“神机营”,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在当时世界上属于最精锐的火器部队之一。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几尽,后改革制,建立营团,未入选的士归本营,称“老家”,嘉靖时罢营团,恢复三大营旧制。
明朝初期,神机营的兵力是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000斤;重八钱铅子900000个;大连珠炮200杆(多管火铳);合用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160位(野战重炮)。,后期神机营也装备了大量西洋火器,比如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等,反正明朝弄到了什么精良的火器,都是优先给神机营用。
神机营不仅是大明精锐,还是全国技术水平最高的队,所以受到格外看重,神机营内部有很多特殊的训练方法(通常涉及一些从阿拉伯和欧洲传来的数学知识,比如火器攻击角度计算)属于机密,不传于其它部队,与五营和三千营不同,神机营是要经常参战的,这里面的子弟很多都是京师权贵之后,所以也相当有傲气。
神机营最著名的莫过于“三段击”战法即战士分为三排,前一排由处于队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火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的神机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火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的火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复轮换。这样能在火绳枪射速较低的时候,保持不断的火力输出,以打击敌人士气,保证火力连续性。这本来是大将沐英镇守云南时用于对付敌方大象的战法,后被引进来对付骑兵。
京营本是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土木堡事件后全覆没,随后来经过整顿,勉强有些振作,但在明代整体日趋腐败的大背景下,京营的战力也江河日下,对抗李自成时,竟然到了未经战斗,闻炮声即溃败而归的地步,最终随着明王朝一起灭亡。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