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世界之最(永城芒砀山一座汉墓“从山东凿到
今天趣怪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座汉墓是梁孝王王后陵,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之保安山北侧。该南据梁孝王墓约200米,1991年4月被当地村民开山采石时发现,1992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1994年清理完毕。因考古专家在地宫的顶部发现一陪葬坑,清理出土鎏金车马器、刀、剑、戟等兵器1800余件,并有一枚“梁后园”铜印和两块刻有“孝园”二字的筒瓦,判断此墓为梁孝王刘武之妻李王后的陵墓,它和梁孝王陵属于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即两处陵墓在一个山体并列开凿。
图为后期王后陵修建的王后陵前“梁孝王祠”
该地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崖洞墓,大于北京十三陵两倍之多,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王后陵有东西两个墓门,从保安山东面凿到山西面,地宫穿透整个山体。地宫的西口正对着当时的西汉都城长安。整座地宫按照“前堂后寝”的格局凿制而成。
地宫内共有三段甬道、两个主室、前庭、车马室、甬道、东宫、西宫、棺床室、回廊、贮冰室、浴室、厕所、排水系统组成,共有三十四个贮藏室,全长210米,最宽处72.6米,室内最高处4.4米,最高落差17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容积6500立方米。地宫中遗存有我国最早的冰柜、坐便厕所、壁柜以及“一线天”奇观。内有科学的排水系统,排水道靠着室内墙根和回廊一侧,能将山上渗下的水导引到一个岩缝处。且主室内的厕间和浴室相临,其布局令人叫绝。
现在趣怪网小编对该墓结构进行逐一介绍
东墓道该墓为东西双向墓道,三段为防后人盗毁,整座地宫用近3000块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序号、尺寸、工匠名字、所处方位、施工次序等,这为研究汉代的书法、文字、历法、尺度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图为清理出土的塞墓石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过道,为露天开凿。全长40余米,平面呈狭长形。墓道西段为前庭,前庭是墓主人迎送宾客、停放车马的地方。前庭底部凿有平面呈“凸”字形的坑槽,有蓄水、排水的作用。发掘清理时,此处是用大型塞墓石(为了防止墓葬被盗而堵塞在甬道内的石材)呈阶梯状封堵,上面用黄土和碎石相间夯实。
图为该墓东墓道部分
东西车马室东车室发掘出土马骨、车马饰件、铁剑残断等,判断应有立车陪葬,立车即兵车,起开导的作用。“西车室”发掘时出土有活马的骨骼、铜车马器等实物。在中国的汉代两千多年前,男女乘车是有区别的,妇女乘用的车较小,四周封闭较严,两侧开窗,有垂帐遮挡,称“安车”。按李王后的身份其乘坐的安车应为汉代最为豪华的一种。从以上分析这两个室均为陪葬活马实器的车马室,并且在两室底部刻有“东车”、“西车”字样,像征墓主人出行时的车马队伍。我们知道,李王后是梁孝王刘武之正妻,在梁孝王刘武后,掌管着宫廷,拥有很大的权力,按照西汉诸侯王的礼遇,乘坐前有立车导从,后有高贵安车乘坐,也符合当时梁国梁孝王王后的身份和地位。
盗墓点在东墓门上方有明显修补痕迹,为盗墓点,据专家推测,古时盗墓者多以老鼠打洞的形式自山顶向下打凿,准确的避开墓道大量塞石,可见盗墓者定位准确,可与考古专家相媲美。
图为盗墓点
而在东车室的顶部有一条裂痕,是最早发现这个陵墓的地方,1991年当地村民在此开山采石,用火炸开一个裂口,发现这座汉墓,由此沉封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之门悄然打开。
第一段甬道第一段甬道的中部南北各开凿一室,室内结构为套间。室内凿制精细,错落有致,两室之间相互连通,这是两个对称的车马室。发掘清理时,出土有陶车马器的残断,推测为冥器陪葬,冥器为真实物品的三分之一比例,有迎送主人出行之意。专家分析,在西汉早期,民间已出现很多制造冥器的作坊,逐渐替代活物殉葬,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图为第一段甬道——通向“东宫”
武器库第一段甬道西端,南、北各开凿一室,两室不对称,可能是为了避开山体岩石不好的地方。两室均为李王后放置兵器、武库的外藏室,武库是收藏兵器的库房,皇帝、诸侯王的宫殿内都设有武库,有保护主人安全的意义。发掘时出土有弩机、铁剑、铜镞、铁镇等。
武器库
东宫考古专家根据甬道内塞石上有“东宫”的刻字及主室布局有南北厢房,室内发现有陶、釉陶质生活用具,可以推测该室原是仿地面建筑的主要部分——前堂,即墓主人接待宾客、议事、宴饮的生活场所。中国古人信奉灵魂不灭,后如常居的观念,认为人后不过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墓室的营造、陪葬的物品都如生前一样,东宫是墓主人晏饮、招待宾客的场所,相当于今天的会客厅。下图便是仿西汉时期王宫内宴饮招待宾客的场景,室内少不了大量饮食器具,发掘时室内出土大量的陶器、釉陶器。让我们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王宫内宴饮时的场面是多么盛大。墓主人认为后还要像生前一样过人间生活,故“东宫”的陪葬品是十分丰富,多种多样的,由于陵墓曾被盗掘的原因,很多珍贵物品已不存在。
图为“东宫”及文物复制品
现在东宫文物为复制品,有造型优美的鎏金朱雀衔盘灯、节能环保的滤烟宫灯、以及浑厚大气的双龙耳壶。常言说无酒不成席,这里作为接待宾客、宴饮的场所。
第二段甬道:在第二段甬道的两旁会看到左右各开凿两个室,分别是放置大型礼器、乐器的中藏室。这些礼、乐器具用于宴饮或祭祀时使用,礼器也称彝器,是古代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饮、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由于该墓室曾被盗掘而出土文物较少,可是您会发现这些侧室的内壁均遍施“朱砂”,整个陵墓的西宫部分同样如此。朱砂是汉代弥足珍贵的天然矿物质,多用于颜料,在中上用作镇定剂,也是提炼汞的一种矿物质,用于墓室不仅有避邪、防腐、防潮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墓主人身份高贵的标志之一。
图为第二段甬道——通向“西宫”
王后西宫西宫的装饰比东宫更为精致,富丽堂皇。西宫应象征宫殿的“后寝”,即墓主人李王后寝卧之处,这儿是李王后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从该室凿制的形制及室底平台的大小分析,该平台是放置棺椁的地方,该室为棺床室。
图为棺床室及“金缕玉衣”
梁国各代国王对殓具非常讲究,有“金玉在九窍,则者为之不朽”的说法,他们在将玉赋予种种美德的,认为玉有灵性,用玉殓尸可以使尸骨千秋不朽,芒砀山汉墓出土的丧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所特用的殓具,又名玉匣,依身份不同,所用金属丝有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汉代的玉琀多数为蝉形,以玉蝉放于口,以象征者灵魂的蜕变和复活,玉握主要是玉猪,是握在者手中的,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发现的玉衣没有能保全尸骨的。依李王后的身份应该有金缕玉衣随葬,由于陵墓被盗,发掘时棺木、尸骨已荡然无存。
在主室的中央有一尊汉白玉塑像,她便是有倾国倾城之貌的李王后,为什么把李王后的塑像放在主室中央位置呢?这是因为从这个位置王后每天都可以看到东方升起的第一缕曙光,王后灵魂生活在这里不会太寂寞,我们称这儿为“一线天”。
图为李王后汉白玉塑像及一线天奇观
您现在看到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激光定位仪”去测量从墓口至王后像的直线距离准确程度,光源正照在李王后塑像的眉间位置,不能不让人惊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在开凿陵墓时,所用的测绘技术和测量工具应是十分先进和准确的,不相信,您现在可以站在李王后的身后看“一线天”。
李王后沐浴室室底中间开凿有正方形石槽,象征墓主人洗澡沐浴的地方,室内复制品沐盘、铜匜是汉代王室成员洗浴的用具。厕间与沐浴室相邻,其布局让许多来参观的游客击掌叫绝,便池右侧是一石质扶手,便池上方有两块靴状画像石,用阳线刻手法刻有楼房、常青树和几何纹图案,刻线流畅、细腻,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如同现代装饰豪华的坐便池。
图为沐浴室
贮冰室该室是李王后的贮冰室,也就是存放冰块的冰窖。分上下两层,上层用四块巨大的石板斗合而成,室内东北角有楼梯状石阶转入石室下层,以便利取冰。在汉代,它有一个名称叫做“凌阴”。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中国古代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有“冰库”、“冰窖”,并设置有管理冰房的专职吏 “凌人”。所以史书中有“凌人掌冰”的记载。 每到冬季最寒冷的季节,由凌人组织奴隶到山涧中选取水质好的地方凿冰,存放于凌阴之内,夏季一方面置冰于客厅卧室内降温消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靠冰窖来冷藏,此时功能等同于今天的冰箱,所以这里被称赞为“最早的冰箱”。
储冰室,中国最早的冰柜。
由于冰到夏季最多留存三分之一,所以价格极其昂贵,唐代《云仙杂记》中就有夏天冰价同黄金、玉相等的记载。宋代就出现加冰的冷饮和食物。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人发明制冰机并传入中国,凌阴结束了长达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退出历史舞台。
相思道在西宫主室的外围凿有回廊,有一长52.5米的斜坡式甬道,人们称其“相思道”,其作用是连接王后陵和梁孝王陵之间的通道,称“开门寻夫”,是供墓主人在阴间来往的过道,也是汉朝“事如生”的反映 。
据说梁孝王刘武在临终时对李王后特别依恋,说看来咱们夫妻只有在黄泉灵魂才能相见,王后陵开凿时就凿了一条“相思道”,由于梁孝王陵和李王后陵距离太远(200米左右),在遂道开凿的过程中,李王后逝,故只好草草收工,两墓室未能连通。所以我们发现“相思道”南端凿制比较粗糙,顶部和两壁都不规整,显然是工程尚未完工。至今“相思道”内仍贮有两千多年前的泉水,也因泉水的阻隔使得二人无法团聚,终成千年憾事。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相思道上走一遭,人活百年不为老。 相思道上走一走,不活一百也活九十九。
西回廊在西回廊的中段向西开凿一条长51米的甬道,这是陵墓的第三段甬道,这时候您会看到一缕阳光从西墓口透射过来,因该段甬道通向陵墓的西墓门,甬道内靠左边排满了塞石,这是原始封堵在甬道内的塞石,防止陵墓被盗。当地百姓常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这座地宫的规模之大---从山东到山西,其实就是陵墓东西通透,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座呈申字形的崖洞墓。据专家推测凿制如此巨大的地下宫殿,在西汉早期,工期约为40年,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回廊
回廊绕西宫主室一周,是仿地面宫殿外围的一周走廊,象征李王后在冥宫内散步休息的地方。回廊两壁凿有不等距离的灯龛,这是开凿陵墓 时照明所用。
壁柜:在东回廊的西壁及南段回廊东壁各凿一狭长形小室,根据残留的石壁和上方保留完好的榫槽推测,如果结构完整,如同今天使用的壁柜,据专家考证,应为放置珍贵物品的贮室,据史书记载东汉,宫廷之中曾出现类似暗格结构,称为复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崇尚厚葬的时代,而梁孝王刘武正处于文景盛世时期,国力雄厚,经济发达,在地宫建造上尽可极尽糜费,在火尚未发明的两千多年前,仅凭人手一锤一钎的敲打,完成如此巨大复杂的工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