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斯记录大全最大的鱼(澜沧江出现巨型罗非鱼
罗非鱼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海南地区称之为海南鲷,香港地区称为金山鲫,地区称为福寿鱼,我国北方常用的俗称则是非洲鲫鱼。罗非鱼肉质紧实鲜美,肌肉纤维感强,没有肌间小刺,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
但你相信澜沧江里也有罗非鱼吗?日前有网友在澜沧江直垂钓,现场的鱼情好到离谱,几乎一直是连竿状态。正当观众惊叹之时,一条大型罗非鱼赫然咬钩出水,目测体长在30cm 。据当地钓友介绍,澜沧江里的罗非鱼不仅很常见,而且个头还不小,大的能达到六七斤,个别还能达到九斤左右。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在2020年6月,一位楚雄的钓友从澜沧江的小湾水库中钓获了一条全长61cm、体高33cm、重9.3斤的巨型罗非鱼,这是目前澜沧江中已知最大的罗非鱼。
巨型罗非鱼侵入澜沧江,未尝不在预料之中!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该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唐古拉山北麓,在我国境内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对应澜沧江河段,从云南勐腊县出境后改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909km,既是著名的国际河流,又是世界淡水鱼多样性最高的河流之一,至少栖息有890种淡水鱼,仅次于亚马逊河。
但罗非鱼并不是澜沧江中的土著鱼,这种鱼是鲈形目丽鱼科鱼类的统称,全球共有600多种,堪称“鱼中旺族”。作为热带、亚热带鱼种,罗非鱼的原始栖息地只分布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国家等炎热地区,为何会突然出现在我国的澜沧江中?,罗非鱼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进入澜沧江的?
为弄清问题的答案,笔者开始了网络溯源之旅,找到的是发布于2015年的一条贴文,文中称在澜沧江中下游的糯扎渡水电站大坝不远处,有多位钓友从江中捕获了鲤鱼、马口鱼和罗非鱼。其中,罗非鱼的规格并不大,目测体长仅10cm左右(见下图),但数量很多。
再往前回溯,含有“澜沧江”和“罗非鱼”的词条信息就很少了,但有一条资讯很可能解释了罗非鱼的来源。在2006~2010年,云南西双版纳将罗非鱼产业纳入了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扶持罗非鱼养殖业,并划定了明确的生产目标即在2006年实现11340吨的养殖产量,到2010年要达到20000吨的目标,年均递增率指标为15.24%。与之相应的是罗非鱼年加工产量力争达到30000吨,实现鱼片出口10000吨。
另一方面,澜沧江西双版纳段的水质条件也颇为优良,适合罗非鱼的生长。根据水文考察资料,在功果桥以上江段,澜沧江的特征是水流湍急,海拔高,水温低,鱼类的生活条件较差,但在下游地区,澜沧江开始进入开阔地段,海拔走低,水温升高,动植物资源逐渐丰富。
到了西双版纳州,流域地形变为大型的宽谷盆地,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水网密布,纵横深切,素有“种质资源基因库”的称誉。,澜沧江中下游还规划有梯级水电站,库区多出了充足的养殖水面,为发展网箱养鱼提供了有利条件。
罗非鱼很可能是当时(2006-2010年)澜沧江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而最早的饲养现象,很可能进一步追溯到2000年之前。因为我国最初引入罗非鱼的时间是在1958年,此后四十年间,罗非鱼迅速受到南方养殖户的青睐,在1998年时,国内的养殖产量就达到了世界总产量的70%,高居世界第一位。在这当中,澜沧江流域就有可能贡献了部分产量。
另一项更有说服力的调查数据是来自2019年发表的一篇文献题为《澜沧江-湄公河中下游淡水鱼类多样性》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更新了2018~2019年的鱼类数据,调查中共发现并记录了119种鱼类,包含28个科79个属,其中罗非鱼所属的丽鱼科共有五个种类,分别是齐氏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花身副丽鱼。
论文的附表中还列举了历史调查数据,其中就有信息显示在1990年前,澜沧江下游就已经监测到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2013年前监测到这两种鱼。这说明至少在90年代前,罗非鱼就已经侵入了澜沧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我国的养殖潮流。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罗非鱼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57~1978年,养殖品种较为单一,以莫桑比克罗非鱼为主,中间还出现过“大红”,“中红”,“大黑”等热门品种,但没多久就被相继淘汰。第二个阶段是1978~1985年,此时是尼罗罗非鱼、福寿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三鱼鼎立”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85年至今,尼罗罗非鱼成为后起之秀,完全取代其余两种鱼,尼奥罗非鱼等杂交品种也开始兴起。
澜沧江中所出现的罗非鱼种类,和我国的主养品种相符合。说到这里,江中的罗非鱼基本已经可以断定来自于养殖活动。除了澜沧江外,罗非鱼还以同样的方式侵入到了我国的珠江、长江流域,南方地区成为入侵的“重灾区”。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省珠江水系、广西南部水系、海南省南渡江水域、福建省九龙江水系均有罗非鱼建立了自然种群,这也体现了罗非鱼强大的适应能力。
罗非鱼的适应能力有多强?繁殖能力同样突出
和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相比,罗非鱼的野外生存能力不落下风,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对水质的适应性较强。部分罗非鱼可以在淡水、微咸水乃至盐度超过海水的条件下生存,这意味着罗非鱼能在江河湖泊、河口地区生存,适应的生境范围更广。,罗飞鱼还耐受低溶氧条件,能在pH为6.0的水体中生存,耐盐碱能力也比四大家鱼更强。
2,对食物资源的适应性较强。罗非鱼主要栖息在中下层水域,属于杂食性鱼类。在仔鱼期,罗非鱼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动物,成年后大量摄食水中的浮游藻类,也摄食有机碎屑。罗非鱼还会根据生存环境的饵料丰富度选择捕食对象。我国鱼类学家进行过观察性的研究,从50尾1~14.5cm的罗非鱼中随机抽检,鉴定胃容物的成分。结果其中在一条12cm长的罗非鱼肠胃中,几乎全是轮虫等浮游动物,另一条14.3cm的雌鱼中则几乎全是1~2cm的小鱼,肠管中充满小鱼小虾的残体。
3,在南方水域,罗非鱼对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强。罗非鱼是热带鱼,耐低温能力差,但对高温的适应性很好,整体的水温区间仍很宽。以尼罗罗非鱼为例,自然状态下适宜生活在16~42℃的水体中,最低的致温度为5.5℃,足以在南方水系中站稳脚跟。罗非鱼的杂交种更加不容小视,最典型的是奥尼罗非鱼,致低温进一步降低到4℃,说明杂交种对温度的适应性越来越强。
得益于非凡的适应能力,罗非鱼在南方水域几乎不愁吃喝,再加上生长快、发育周期短等特点,罗非鱼扩散到自然水域、建立种群也是在所难免。
最关键的是在繁殖方面,罗非鱼同样展示出了强大的能力。我国有养殖户开玩笑称,“野塘中混入罗非鱼后,最快三个月就能繁殖一代,一年后整个池塘几乎全是罗非鱼”。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对有些品种甚至有所保守。
一般而言,一条体重200g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就能达到10000~15000粒。发育速度方面,尼罗罗非鱼一般4个月能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的性腺每年可成熟多次,繁殖周期最短只需25天,意味着一个月就能繁殖一次。在25~30℃的情况下,成年的奥尼罗非鱼每隔30~50天可杂交繁殖一次。不难看出,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的特点非常显著,而我国很多土著鱼需要3-4年才能发育成熟,在罗非鱼面前只能甘拜下风。
罗非鱼的建群风险较高,还体现在成鱼的护幼习性上。在繁殖期,雄鱼会在河底积极挖槽营巢,雌鱼在窝中产卵,但受精的卵子并非附着在草叶上或随波逐流,而是被雌鱼含在口中孵化,一直到仔鱼能顺利摄食饵料为止,整个过程约持续15天。护幼期间,幼鱼会聚集在亲鱼周边,一旦遇到天敌便迅速游会雌鱼的口中。,罗非鱼的幼鱼成活率高,通过逐代繁殖很容易创建出大基数的种群。
罗非鱼的入侵风险达到“最高等级”,隐患不容小视
罗非鱼进入自然水域并非好事,过度增殖后会占生态空间和食物资源,不利于本土鱼类的生存。为评估罗非鱼的入侵风险,我国学者在适应能力、繁殖能力、食性与捕食能力、子代存活率、自然传可能性等9个方面分别赋值打分,赋分最高等级为4分,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分值并相加,最终得出入侵风险指数。
结果显示,罗非鱼的入侵风险总分高达79.5分。根据标准,总分在0~33.3分内为“低”,33.4~66.6分内为“中”,66.7~100分之间为“高”等级,显然,罗非鱼的入侵风险达到了最高级别。
对此,有必要对澜沧江中的罗非鱼进行动态监测,调查繁殖现状和繁殖速度,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还应注重两点,一是在养殖端加强逃逸管理,二是加大科普与宣传力度,提升公众防范生物入侵的意识,减少错误放生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