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吉尼斯记录(洗肺好去处贵州9大国家级自然保
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9日在贵阳举行,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自然资源丰富的贵州省,美丽的山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自是无须多言,贵州省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其风景其实并不亚于国内外闻名遐迩的自然景区。
下面让趣怪网小编来为您科普一下吧。
贵州省共有国家自然级保护区9个
包括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赤水境内区域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
清道光年间,《仁怀直隶厅物产志》中就有记载“地产桫椤,叶如凤尾,色青。”清道光年间的十二怀辖区内便包含赤水。
1983年,贵州省发现桫椤,从而结束了赤水桫椤长期不为人知的历史。
1984年,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成立。
1992年,升级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国侏罗纪公园”成立,这是中国惟一一个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3年被接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保护对象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国家级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
植物资源
桫椤数量达4万多株,截止到2007年,据考察发现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蕨类植物近200种,种子植物500余种。
动物资源
野生兽类10种,鸟类110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10种,鱼类39种,昆虫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种。
生态价值
桫椤对研究古后地质节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距绥阳县城52千米,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3千米,总面积达580余公顷。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9年建立县级保护区。
2001年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为主体的典型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黑叶猴、红腹锦鸡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以及大量野生珍稀动植物。
保护价值
1.区类大面积的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在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完整性;
2.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生物基因库;
3.鸟类种类繁多,构成极富特色,被列为重点鸟区;
4.黑叶猴种群数量大,达200多只;
5.喀斯特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和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对比研究的重要基地;
6.乌江一级之流芙蓉江发源地,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
1992年成立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县级保护区。
1994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现已查明区内各类植物有266科、765属、1674种以上。
蕨类植物共30科70属12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桫椤等3种。
现已查明区内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14种)的28.6%;二级重点保护有28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65种)的43%。
由于历史原因,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目前在我国国内残存数量和面积不大,习水保护区却保存了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且分布集中成片面积达4万公顷,实属罕见,也可以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研究基地。
1956年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
1978年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86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成为中国第四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1989年,更名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有动物近3000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另4亚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1种,昆虫类2000余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种。区内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
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总共750只左右,仅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是世界的“瑰宝”。
2.梵净山保护区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的典型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特有种众多,珍稀动植物种更为繁多,是一块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原始综合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赤水区域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4省(市)。
1997年由原泸州市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合并成立长江合江-雷波段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2005年改名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
生物资源
1.鸟类白鹭、夜鹭、绿翅鸭、罗纹鸭、斑嘴鸭、潜鸭、灰斑行鸟、翠鸟、红尾水鸲、白顶溪鸲、灰鹡鸰等种类数量居多。大多混杂栖息在沙洲、碛坝及岩石上,以苍鹭、白鹭混杂栖息最为常见。
2.浮游动物共有51属87种,其中枝角类19属36种,轮虫18属32种,桡足类9属13种,原生动物5属6种。主要以象鼻蚤,尖额蚤、臂尾轮虫为优势种群。
3.底栖动物共有40属50种,其中水生昆虫19属19种,软体动物10属18种,环节动物7属7种,甲壳动物4属6种。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已经鉴定的共有1390种,分属273科679属。其中,种子植物825种,蕨类249种,苔藓112种,真菌203种。
已鉴定518种,分属39目132科鸟类121种,兽类54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56种,鱼类29种,昆虫类202种。
爬行动物物种非常丰富,占贵州爬行动物总种数的52.8%
1.新物种保护区内已发现两栖类尾斑瘰螈、棘指角蟾和雷山髭蟾3个新种。
2.贵州特有物种尾斑瘰螈仅雷公山和梵净山有分布,雷山髭蟾为雷公山特有种,仅发现于雷公山。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草海是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中国Ⅰ级重要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被誉为“贵州旅游皇冠上的一块蓝宝石”;有“高原明珠”、“鸟类王国”等美誉。
1985成立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2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草海水域、浅水沼泽和莎草湿地、草甸等湿地生境,多种水生动、植物群落,鸟类栖息地、繁殖区,候鸟的夜宿地、主要觅食地。
2、以黑颈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稀濒危水禽。包括黑颈鹤、白肩雕、白尾海雕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灰鹤、白琵鹭、黑脸琵鹭、雀鹰、松雀鹰、草原雕、白尾鹞、游隼、灰背隼、红隼、雕鸮等1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凤头鸊鷉等50余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鸟类。
观鸟天堂
这里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湖中盛产鱼虾、蒲草等水生动植物,栖息着228珍奇水鸟,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珍禽异鸟飞来这里越冬。草海素有“鸟的王国”之称,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1987年保护区成立,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
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154科417属1165种,蕨类42科89属21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共60余种。
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有3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8种。
黑叶猴属世界濒危物种,全球野生黑叶猴总数约2000只,贵州省约有1200只。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麻阳河保护区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毗邻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接壤。
1984年,成立茂兰保护区。
1986年,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成立。
1987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5年,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同年被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列为全国22条生态旅游线之一。
2007年,成为为贵州首个且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02年,被载入2002年新版的《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大全》。
保护区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54科514属1203种,蕨类植物11科20属31种,种子植物143科494属1172种,裸子植物6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茂兰特有种40余种。
脊椎动物近400种。鸟类16目47科205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47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0科39种,另有昆虫1300余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13年,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2种。
茂兰喀斯特森林内植物群落、陆生动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均接近自然本底,生态平衡达到和谐的状态,为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注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关注贵州!相信亲们能得到更多关于多彩贵州的精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