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吉尼斯记录(查干湖冬捕与气候)

世界之最 2023-08-20 11:47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境内、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西北部,水面东西宽约17千米,南北长约37千米,总面积达60万亩,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盛产胖头鱼、鲤鱼、鲢鱼等68种鱼类。,查干湖闻名于世绝不仅仅因为上述原因,每年冬季在茫茫冰面上蔚为壮观的凿冰捕鱼活动,才是它区别于其他河湖的特殊标识。

当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渔民们凿冰的“咚咚”声,赶马车的吆喝声,鱼把头的号子声,便在北方的雪域中飘荡,偌大的冰面上弥漫着浓浓的寒雾,万尾鲜鱼涌出玉门。气势壮观的冬捕既是中国北方渔猎文化的传承,又充满了雪域冰湖的神秘色彩。因为地理气候的绝佳优势,查干湖传统冬捕已流传数百年。数九寒天,几百人冰上作业,几十辆马车、机动车昼夜运输,每天有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其规模堪称全国之最、世界奇观,2006年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此,查干湖附近的村落被民俗学家形象地称为“的渔猎部落”。

,“的渔猎部落”,绝不仅仅限于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从气象的角度来说,气候暖干化的变化趋势对查干湖的影响已经逐日彰显,而查干湖冬捕,最终依附于查干湖这片圣水的存在,传承数百年的渔猎文化的命运,最终也是要由冰雪变化的韵律而决定。

为了探寻这项古老的渔猎文明,更为了考察冬捕活动在气候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季节随机跟着一支冬捕队伍,开始了一次难以忘怀的冰上之旅。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清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渔民们坐上了颠簸的马车,前往前一天在冰上选好的下网地点,我们驱车紧随其后。对我们来说,茫茫冰原在黑暗中连方向都无法辨别,但他们似乎对查干湖的一切了如指掌,挥舞着马鞭,指引着我们直奔目的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下网眼,渔民们二话不说,开始紧张有序地忙碌起来。

这支队伍有50人,大家分工合作,负责将一张两千米的巨网,通过近百个凿冰眼下到冰下。队伍里的一个渔民告诉我们,每年的12月底到第二年1月中下旬,都是他们冰上冬捕的集中时节,因为这段时间里,气温一般平均都在-10℃以下,冰层厚度能超过50厘米,是一年中气温最低、冰层最厚、鱼肉鲜肥的时候。

“气温”是冬捕得以进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足够的低温是确保冬捕安全进行的必要条件。因为捕鱼量大,出鱼口都在近湖中央的位置,且捕鱼人、来往游客车辆以及往返运鱼的大型机动车都集中在冰面上,所以冰层必须冻到足够承担这些重负的厚度。,低温也使查干湖及其周边成为一个天然的大冰柜,捕捞上来的大量的鲜鱼可以在自然低温下露天保存,并运往东北乃至北京等各大城市的鲜鱼市场。

当天的气温是零下十三四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非常寒冷,但渔民们却并不觉得。打渔多年的老渔民告诉我们,这样的温度在冰上是很暖和的,相比十几年前动辄零下30多摄氏度的温度,这点冷实在算不上什么。因为气候变暖,冰层没有原来那么厚了。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冰层在三尺厚左右,而近几年,不足二尺。冰层一薄,凿冰的劳动量也相应减少,原来一支冬捕队伍要60几人,现在只要50人就够。渔民们在冰上挥舞着工具,干到兴头上甚至脱下衣帽,尽情享受着冬日的豪情。

,气温升高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渔民带来冬季捕鱼便利的,也潜伏着很大的隐患。这种隐患,一个是如果气温过高,冰层太薄,冰上的劳作者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另一个是如果气温过高,天然大冰箱失灵,大量鲜鱼的储存、运输销售将受掣肘,渔场和渔民的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在查干湖茫茫的冰面上,不时闪现突起的冰排,周围还插有五彩斑斓的彩旗。渔场场长告诉我们,这些彩旗是用来指引道路的,以防掉入“青口”。“青口”是指没有冻结好的冰面,而冰排隆起圈围的区域都挂有危险禁行的牌子,这是为了警示大家这附近是薄冰地带,一旦涉足可能有生命危险。近几年来,薄冰地带比以前增多了不少。查干湖渔场书记李春不得不在每年冬捕前都去冰上测厚度,把冰层薄的地方围起来,确保渔民和游客的安全。

冰层变薄可以从气象学上找到气候依据。吉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刘玉英告诉我们,查干湖所处的吉林省西部地区的总体气候趋势就是暖干,每年四季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春季、冬季上升趋势明显,分别以每10年0.59℃、0.51℃的幅度上升。

气温持续偏高,而冬季恰恰是冬捕的关键期。一旦遇上暖冬,鱼的储存和销售都受高温影响,很难长时间保鲜,渔场的收入将打折扣。

(作者王灵玲 来源《气象知识》)

责任编辑安焱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zgqxb..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