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的中国之最(中国唯一科技城为什么是四川绵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11月1日,在“全国最强地级市”苏州,一场“绵品出川”的展览拉开帷幕。九洲北斗监测预警系统、五视无人机、长虹5G生态成套家电新品等产品,透着十足的“科技之光”,西部之城绵阳在长三角秀了一把“科技范儿”。
其实,正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之称的绵阳,有着浓郁的科技底色,也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能源化工等高精尖工业都最前沿的科技。
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为什么是绵阳?第十届科博会举办前期,封面新闻记者走进绵阳寻找答案。
第十届绵阳科技博览会 封面新闻记者 李佳雨 拍摄
“出色”
——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科技城”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绵阳“物理破圈”,全靠“绵阳造”背后的科技硬实力。
在绵阳扎根落户的,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风洞群”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省部共建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BM公司大中华区的首个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
目前,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5家,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8%,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9.02%,位居四川全省首位,全国城市前列。
产业链集聚创新链,创新链牵引产业链。绵阳的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来持续上升,现已有446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1年,共有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孵化器,33个省级孵化器。
除一大批为人熟知的“国之重器”,新时代“绵阳造”创新成果也在不断增加。
2021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研究所旗下的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医学影像关键设备的垄断;长虹集团《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零信任框架标准》在全球标准立项会通过,是世界上第一个“区块链 物联网安全”领域的国际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绵阳造”无机多孔混凝土;抓住电商“风口”,三台县新河村近5万斤的脆红桃搭上“互联网 ”的梯子线上销售……
自2012以来,绵阳市研发投入从83.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39.5亿元,年均增长12.5%,新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各类创新平台超过200个,在绵科研单位累计牵头承担了上千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新时代奋进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的十年,而扎根于绵阳的科技之树已枝繁叶茂,并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
绵阳市城区航拍图
“底色”
——流淌在骨子里的科技基因
绵阳的科技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积蓄两千多年之力的厚积薄发。
生生不息为绵。如川北重峦间一把利剑,挥出了中原大地第一片富饶的浅丘,绵阳曾被称作“绵州”,北扼秦陇,西抵氐羌,东连巴汉,南达川府,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山南水北为阳。东仰天池,西临涪江,古绵阳也曾以水为名,又称涪城。在绵阳的山水之间,曾孕育出养蚕缫丝的人文始祖嫘祖、“绣口吐盛唐”的李白和六一居士欧阳修等名人,是文化交融的重镇之所。
白驹过隙,身处腹地的绵阳在革命年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长征第一站,其境内的事斗争有力策应了中央红长征,红色文化资源富集。
“千锤万凿出深山,盘旋迂回跨嘉陵”,宝成铁路穿越秦岭、巴山、剑门山,在江河纵横间打破了古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长叹。凭借这条铁路,绵阳成为大批工矿企业眼中的“香饽饽”而登上历史舞台,并就此奠定了作为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枢纽的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绵阳被中央选为“三线建设专区”,如同一艘即将远航的渡轮,满载怀揣趣怪网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与工人纷沓而至。也是自那时起,“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绵阳大地,成为科技萌芽生长的沃土。彼时那条宽仅10米,长500多米的跃进路,承载着万余职工来来来往往,走出了电子行业产值占据全省的三分之一的传奇。
顺势之下,科技之树也蓄能茁壮成长。1967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举世震惊。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这些彪炳史册的“两弹元勋”长期扎根绵阳,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钻研,也为绵阳奠定了中国重要国防工与科研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
此后几十年里,国营长虹机器厂、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被誉为“亚洲最大风洞群”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在绵阳落地发展,科技城已初见雏形。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绵阳建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位于西南一隅的绵阳,肩负着科技创新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革命老区与中国科技城的双重身份,赋予了绵阳独一无二的使命。
红色精神与现代技术的耦合,指明了绵阳独特的发展方向,在上层政策的扶持,经费持续投入之下,科技基因逐渐也成为“西部硅谷”绵阳的底色。
四川绵阳科技新城区 封面新闻记者 李佳雨 拍摄
“增色”
——中国唯一科技城蓄能
今年4月开始,绵阳市有了新的发展定位—“中国科技城 成渝副中心”。围绕发展定位,绵阳市以人才为科技城增色,“科技之城、产业之城、开放之城、生态之城”的形象,陆续登上福建厦门、广东东莞、江苏苏州三座城市的舞台。
据悉,绵阳坐拥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18所科研院所、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15所高校,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30名“两院”院士占四川近一半。
2022年4月,实施“人才兴市”,绵阳坚持按照“引才门槛低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高于同类地区”的原则,发布绵阳“人才十条”,该政策聚焦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广招天下英才。
截至2022年11月初,绵阳引进人才1.6万名,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资110亿元建设5200套高端人才住房,发放“科技城人才卡”,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健康医疗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目前,绵阳拥有国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达168人,专业技术人才达24.8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80万人,“近悦远来”的人才格局已经形成。
今年6月开始,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三推”(城市形象推介、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陆续走进福建厦门、广东东莞、江苏苏州。三场活动,引进项目75个,累计金额近930亿元。
涪江出川北,潮涌气象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城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从“川西北咽喉”化身“中国科技城”,如今的绵阳刚柔并进,科技底色愈发浓厚,千年未变的,是一代代扎根此地的匠人,在奋斗之路上毅然前行,从未停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