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武山之最武山特色(原来,你是这样的“
武山史称宁远,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水河畔,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3.8万年前,境内渭河两岸就有人类踪迹,原始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史前文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秦战马的铁蹄声笼罩豲道上空,后西汉的第一声驼铃响彻在西行客耳边,丝绸古道在武山境内蜿蜒展开,中西经济文化融合交汇,宋朝燕云十六州的伤痛孕育堡寨,宁远自此而来。自西汉以来,这里就是“丝绸之路”南路通道的必经之地,亦是中西经济文化汇合的要塞。
武山物产丰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十有”的特点。
“十有”之一山雄
“武城岩峦叠万重,笼山络野插层云”。武山的山秉承了秦岭和陇山山脉的刚毅和气度,夏是千峰竞秀,万壑开屏。冬是雪山几重,矗立天表。武山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南部诸山属西秦岭山系,北部诸山属陇山山系,全县森林覆盖率24.85%。因武城山而得县名,天爷梁海拔3120米,为天水市最高峰。鲁班山丹霞地貌奇峰险绝,铁笼山状如铁笼为三国古战场,云雾山流云走雾变化无常,太皇山层峦叠嶂巍然屹立,老君山峡势天险怪石林立,盘龙山山势雄伟状若游龙,正是这一座座雄壮山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武山人民砥砺前行。
“十有”之二水秀
“晓山树外带烟青,渭水西来抱古城”。汤汤渭河水从远古流至今日,滋养润泽着这里的土地和生命。武山水资源丰富,黄河一级支流渭河从鸟鼠山发源地滚滚而来,至鸦儿峡麻黄滩入县境,自西向东横贯全县腹部,在县内汇纳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五条支流,干流总长4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87亿立方米,激荡的渭水孕育出纹理别致、质地独特的渭河奇石。年久冲击形成的渭川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武山设施蔬菜主产区。悠悠渭水,她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孕育了灿烂的渭川文化。
“十有”之三洞天
“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探秘水帘洞石窟群,一代代的佛像端庄着,微笑着与文化连接脉,形成一部泥石雕塑的历史。武山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旅游资源丰富,4A级景区水帘洞位于莲花峰下的天然石洞内,雨水飞流直泻,似珠帘悬挂,故名。水帘洞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通高42.3米,为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2014中国·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节”被纳入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并每年举办,2022年成功召开了首届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研讨会,“世界第一摩崖佛,武山十有祈福地”特色旅游品牌享誉陇原,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祈福纳祥、旅游观光。
“十有”之四泉汤
“汤池方出贵妃浴,山庄又种陶令田”。春季翠林有鸟语,夏日泣风无流萤,秋天硕果压枝头,冬月雪飘近地溶。武山温泉为宁远八景之一,被誉为“西北第一泉”,平均水温39℃,属低硫高酮负碳酸温泉,水质富含天然氡因子,能治疗50多种疾,为极具医用价值的复合型矿泉。1953年,省卫生厅在温泉筹建省康复医院,疗养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伤员。1957年,更名为甘肃省武山矿泉疗养院。1956年,组建兰州铁路局洛门疗养院。欣赏秀丽的山川、优美的风景,一场天然的温泉之行,让人流连忘返。
“十有”之五菜香
“翠蔬红韭嫩泉香,畦上青绿已成行”。武山的四季,无公害蔬菜茁壮成长,山里山外的蔬菜大棚承载着农家新梦。武山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韭菜之乡”,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1.2万亩,总产量132万吨,总产值42.8亿元。武山油菜花海名片登上国庆70周年天安门广场彩车,武山韭菜、蒜苗、豆角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韭菜”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番茄、黄瓜、莴笋等13类蔬菜25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蔬菜全产业链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
“十有”之六鱼鲜
“鲟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龙台绿”。冷水鱼肥之时,佐美酒,品鲜鱼,其鲜美之气萦绕鼻端,闻其香,心旷神怡;尝其肉,回味无穷。武山生态环境优美,尤其是渭河以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0%,水质清澈、低温清冷,龙台镇上河峪属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中华鲟、金鳟、虹鳟等冷水鱼养殖的理想区域。依托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建成苗种繁育场和20多个规模化冷水鱼休闲渔场,形成“山溪河畔渔家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品尝,武山冷水鱼已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十有”之七玉润
“玉光酒气满春台,醉里擎怀心境开”。鸳鸯玉的玉琮,出土于大坪头遗址,先民于方圆之间与天地沟通,至唐朝,王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使武山夜光杯久负盛名。武山是“陇上玉器之乡”,享有“众山皆藏玉”的美誉,境内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10余种,其中,鸳鸯玉储量3.2亿立方米,加工制作的各类鸳鸯玉工艺品色彩斑斓、晶莹剔透,驰名中外的夜光杯是用鸳鸯玉精雕而成。1982年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尼泊尔国王的“双龙杯”就是武山鸳鸯玉。
“十有”之八文脉
“宁远千年霜陈往,文脉相承赛渭水”。武山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武山旋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灿烂,有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祈福文化、石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古堡文化等十种特色文化资源,组建了渭川书院,成立了渭川文化研究院、渭川文化研究中心,全县有中书协、中美协会员10人,省书协、省美协、省作协会员122人。文物古迹众多,有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3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武山大地深植红色基因,红一、二、四方面先后途经武山,鸳鸯镇费家山毛大大长征宿营地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鸳鸯小学被命名为“红小学”。1935年9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天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即中共武山刘坪支部;1936年9月,建立陇右最早红色政权武山县苏维埃政府。
“十有”之九武魂
“垂髫稚儿尤尚武,技压群雄展侠骨”,一文一武,相成相辅。武山是“全国武术之乡”,崇文尚武底蕴深厚,县境古代为豲、羌部族活动地区,自秦汉、三国至唐、宋、明、清战乱不断,形成的县民尚武之风世代传承,武山人民以勤劳勇敢、崇文尚武而著称。全县习武蔚然成风,有六合拳、八步转等地方拳和国家套路、梅花枪、通备拳、硬气功、太极拳等门类,常年习武人数达7万多人,每年正月举办全县武林之春武术表演大会,2022年举办了全县首届武林大会。成立了县、乡武术协会,组建武术队65个,武山武术代表队多年来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奖牌300多枚。
“十有”之十人杰
“回首渭川有人杰,生兼文武足封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武山滋养出的名人灿若群星。武山人民有“崇文尚武侠义情,善酒好讼坦诚心”的性格特点。三国名将庞德、北宋刺史王君万、清代总兵王雄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郭化如、张保英等武界英才驰骋疆场。明洪武间有“气节凛然,使京师猾豪敛迹的山西道御史赵克钦和人称“真御史”的江西道御史王悫;5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自力更生、征山战水的干部群众,建成东梁渠引水上山水利工程,形成伟大的东梁渠精神,洛门镇大柳树村获得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殊荣,成为全国典范。新时代,50万热情好客的武山儿女和一大批在外乡贤,以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创造着武山发展的新成就。
晨与暮、山与水、武人与文愿、传统与现代,不管是山水风光还是人文情怀,每一帧都是“武山十有”的生动写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武山县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武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