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微课(最雄强的隶书)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此石刻为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10字。此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
《石门铭》摩崖刻石笔阵森严,气势雄峻,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属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历史上许多书家都得益于此碑。下面是临摹与创作要点
1
用笔以圆笔为主,以篆入楷,临习时笔锋在逐次平推中根据实际情况变换行进速度,借鉴篆书“绞转笔法”来表现圆笔线条的苍茫、圆润和张力的效果。收笔斩钉截铁,干脆利落。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气势开张、浑穆大气,具有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
2
笔势与体势吸取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石门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线条较长,主要有侧锋起笔与方笔起笔两种形式,有明显的按笔动作,但切忌过于夸张。收笔注重变化,临摹时不必太刻意,否则反失自然。
3
结字宽博,体态开展,气势开张。此碑左右结构的字,并不对某些笔画进行伸缩避让处理,而是一任自然,反成一种风格,这在唐楷中是很少见到的。有一些字保留了隶书遗意,也有一些则流露出行书笔意,飘逸流动。疏密关系及字形大小都有强烈对比,有的则是由笔画的极力伸展夸张和极力缩短而形成对比,有的则是利用字的高矮来制造对比。
4
气脉贯通,笔势飞动。虽为楷体,却彰显着浓厚的草书意味,在贯气、笔势的呼应与联系下驰骋奔涌、大气盘旋,犹如一个有机体。临习时应注意体会其形式美感的整体意义和完美性以及感受贯气、笔势在书法创作空间构成应用时的重要意义。
5
点画的取势,是疾势涩行的裹毫中锋笔法,在保证线条质感的也使其具有了更多的运动倾向,展现了多方向变奏的可能性,使点画线条有一种内在的波动感,曲中有直,颇具张力。
6
笔意承接,“笔断意不断”,草书意味得以强化,由于笔势运转所形成的体势呼应和内在笔性的贯通,有很好的承接性、连续性,气息也更为自然、高古。
7
自然之美,因为刻在石面凹凸不平的隧道内壁,书者只能因石取势,因地制宜,大小疏密,任意为之,横无列,纵有行,浑然豪放。又经千余年风雨剥蚀,使石刻具有一种苍茫、朦胧的美感,临习时要注意感受此碑的金石气、苍茫气、古厚气及天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