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天安门(开国大典幕后的奇迹往事——布
1994年,叶挺将长孙、中国第五代导演叶大鹰偶然看到了一张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城楼的照片,其荒废失修、破败不堪的景象令他非常吃惊。他不禁想“天安门是在哪一刻突然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的?照片里破败荒芜的古城楼,是如何成为新中国的国家政治地标,成为中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精神象征的呢?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这里一定有一个故事。”
这个疑问促使他多方考证,一步步揭开了开国大典幕后的这段奇迹般的往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苏凡,就是叶大鹰执导的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片《天安门》中,晋察冀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的原型。
叶大鹰导演电影《天安门》剧照
改名换姓参加革命,与田华一见钟情
苏凡原名杨振元,河北涿州人。在祖父和父亲爱国情怀的熏陶下,苏凡很早就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与李公朴一起发表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演讲。父亲离世后,他前往北平进德中学求学,加入了北京剧社,走上了文艺革命道路。
苏凡全家福
1943年,苏凡十九岁,在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就读。一天,他的舞台艺术领路人陆伯年来看望他。两人斟茶恳谈后,陆伯年觉得他成熟了不少,就郑重地问道“小杨,你想不想革命?”“革命”这两个字正中杨振元下怀,只是他一直苦于无人引路,不由脱口而出“想!”
那时,陆伯年即将被派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工作,杨振元得知后非常激动,当即决定跟随其前往。起程之前,为了防止日后敌人对其家人迫害,组织要求杨振元改名换姓。杨振元决定改名为“苏凡”,“苏”代表了共产主义发源地苏联,“凡”则意味着他是几亿中国人中的普通一员。
7月,通过北平地下党联系,苏凡同交通科长张大中一起,通过种种险阻,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根据地,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4年12月,苏凡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凹里村的晋察冀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简称抗敌剧社)舞美队。
报到第一天,他就与剧社十六岁的田华一见钟情。彼时的田华已是抗敌剧社的“台柱”演员,苏凡经常在工作中帮助她。两人历经风雨,于1949年8月4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新婚生活简单而甜蜜,苏凡和田华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因舞美队的苏凡常住在洋溢胡同,而戏剧队的田华住在北池子胡同,他们俩同华北文工团的大多数夫妇一样,只能周六见面。,新婚还不足一月,丈夫苏凡竟凭空消失了,这让田华感到震惊。
原来,此时的苏凡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务,且需要保密。
开国大典前不到一个月,接受布置天安门城楼的任务
就在他们婚后不久,开国大典主席台被定在天安门城楼。周恩来总理将布置城楼的任务交给了华北区政治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致祥决定交由文工团舞美队队长苏凡负责。眼看距开国大典仅剩二十八天,苏凡立即带上两位同事赶赴天安门,一位是他的老战友肖野,一位是日本左翼美术家森茂。
他们一行人到达天安门现场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尽管清场工作早已经开始,但天安门城楼屋顶杂草丛生,红墙斑驳剥蚀,广场上铺满了厚实的“鸽粪地毯”。苏凡当机立断,下令对会场进行实地测量,他们要第一时间拿到数据,为设计和搭建工作争取时间。
数据采集工作接近尾声时,如何进行设计,如何提炼亮点成了苏凡心中的头等大事。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无疑是神圣而庄严的,会场设计既不能囿于“旧”,否则难以彰显新中国的新气象;更不能过于“新”,否则会失却五千年华夏的文化特色。而此时国徽、国旗尚未设计完毕,开国大典会场设计没有任何可以参考或借鉴的东西。
一筹莫展之际,那六盏拆下来的旧六角宫灯映入苏凡的眼帘。瞬间,“张灯结彩”四个字闪现在他的脑海。天安门设计最核心的元素诞生了,即在城楼十根红柱中间挂上八盏宫灯。此刻的苏凡喜悦、激动、自豪、幸福,肖野和森茂也被他感染,灵感勃发。三人连干七天七夜,一举交出二十种不同的设计草图。
周恩来总理选中其中一种,在进行局部修改后,最终确定下来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正中悬挂毛主席像,两边各悬挂一条横幅。周总理要求9月28日八盏宫灯上楼完毕。苏凡应下后,就携着设计图赶往“彩子行”(专门从事节日布置的商行)。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城,得到的只有六个字太大了,做不了。为了配合城楼十根红柱的比例,这批宫灯的直径至少要两米。眼下只剩十天工期,即便有彩子行肯接,恐怕也来不及了。第二天,苏凡把清宫档案里记载的一位扎灯老艺人给请了过来。
叶大鹰导演电影《天安门》剧照
苏凡带领这位老手艺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一边讲解,一边踏勘现场。老艺人问“你是真打算现学现卖,带着你的人做宫灯?”苏凡连连点头“我把整个舞美队都叫上了,给您打下手。”老艺人道“开始吧。”苏凡一愣。老人笑道“这么大的宫灯只能在城楼上做,否则做了也抬不上来。”苏凡一听,当即把材料单子交给老人核对,确认无误后,立即赶往先前走访过的彩子行,完成绿竹、红布、黑钉、黄穗、金箔等原材料的采购。等苏凡回来,舞美队全体人员已经被召集至天安门城楼。
在苏凡的带领下,舞美队成员现学现卖,裁制绿竹、扎牢骨架、缝制灯罩、梳理流苏……将宫灯一点一点制作成型。,由肖野、森茂绘制宫灯底部的云纹,八盏大红宫灯按时制作完毕。这一幕幕场景后来成为2021年北京歌剧舞剧院舞剧《28天》的华彩段落“制灯舞”。
开国大典前夜工作至第二天凌晨4点
9月30日晚上,苏凡和公安部负责保卫工作的陈琰同志驻守天安门城楼。经过反复勘察,确保一切工程都保质保量完成之后,苏凡终于有了片刻喘息。
午夜时分,苏凡才回到宿舍,正要躺下,又传来周恩来总理的新指示城楼正面屏风设计与越南国旗雷同,必须即刻更改。苏凡得令,即刻赶往现场。此时更改设计已无可能,撤掉这块巨型屏风又人手不够,他便决定将装饰品一一拆除。待验收合格,已是凌晨4点。
1949年10月1日下午,苏凡作为开国大典主会场设计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他目睹在八盏喜庆沉稳的宫灯之下,以毛主席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及各界重要人士依次登楼,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二十八天的艰苦奋战,至此才取得圆满成功,这天也成为苏凡珍藏心底难以忘怀的荣誉时刻。
这是苏凡一生中最难忘、最自豪的记忆,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之后,他对这件事很少提及,也从不张扬,总觉得那是他应该做的工作。
后来,田华竞演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白毛女》“喜儿”一角脱颖而出,赶往长春拍摄电影。苏凡也发挥自己所长,远程做起了田华的“文字秘书”。随着田华凭借《白毛女》一炮走红,演艺之路日渐宽广,夫妻俩聚少离多。田华长年在外为演艺事业奋斗,家中的大小事情都落在了苏凡的身上。苏凡并无怨言,甘当幕后的“后勤部长”,悉心教导三个儿子,把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
苏凡和田华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
在此期间,苏凡的文艺工作并没有停止。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他先后任故事片副导演、编辑部编辑、文学部副主任等职,曾编导纪录片《野营训练好》《通讯兵战歌》等,导演影片《解放石家庄》《柯棣华大夫》等。
苏凡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开国大典时,出于会场纪律没能与领袖握手,也没机会和大宫灯合影。2010年五一期间,苏凡在妻子田华的陪伴下,重新登上了天安门。在快门声中,苏凡仿佛重回数十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愿与这些大红宫灯一同定格在照片之中。
2016年11月,苏凡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九十二岁。
(原文《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舞美设计负责人苏凡二十八天创造一个奇迹》刊于《名人传记》2022年第8期 文/朱梓宝)
责编丨王苑 责校丨张静祎
排版丨王苑 审核丨杨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