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之最后的感想(中国式现代化引起全球瞩
北京日报 | 记者 白波
当世界又一次聚焦中国、期待中国,也必将进一步“读懂中国”。
4月19日在广州举行“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正如本届专题论坛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所阐述的,在中国经济重新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引起全球瞩目的当下,各国人士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翘首以待更多新的机遇与世界分享。
4月18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启幕。当晚,15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上演了五彩斑斓的灯光秀。
“八大力”书写十年新篇章
本届“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半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词。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巨大世界意义。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此前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
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是一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观察者和见证者。她在本届专题论坛开幕式上的论断掷地有声“如果让我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40多年内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会指出四个因素立足长远愿景;拥有为此愿景付诸行动的强烈意愿;重视基础设施;重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开创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91岁高龄的主办方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道,新时代十年的成就源自“八大力”,即现代生产力,现代市场力,现代科技力,现代文化力,现代社会治理力,现代国防力,强大应变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郑必坚说,有了这“八大力”,有了新发展格局,我们就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发展伙伴
不久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期间,两国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在中国开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时刻,“前瞻性”一词,体现出中新双方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规划和推动互利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远见。“新加坡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的合作伙伴。”82岁的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主旨演讲中说,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新加坡历任领导人始终竭力厘定中国的优先事项,规划出两国利益汇合点,两国获得双赢的成果。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国提出了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被普遍认为留有适当余地,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姿态。实际上,今年年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国际机构已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最新的数字已普遍高于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对全球增长贡献度预计达到22.6%,正好为美国的两倍。
阿罗约感慨,上世纪80年代,身为菲律宾贸易工业部员的她曾猜想中国是否会成为菲律宾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我没意识到的是,中国当时已是望尘莫及的存在。中国已经证明,自己并非是谁的竞争对手,而是一个发展伙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援助、资本和技术。”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一带一路”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标志性项目,备受瞩目的印尼雅万高铁将于8月通车。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际关系部主任莉娜·亚历山德拉在专题论坛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真正受益于此,都非常感谢“一带一路”倡议。
西方需要强化对中国的同理心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旨在增进中外相互了解、推动中外交流对话,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2013年至2021年,会议共举办六届,习大大主席多次致信祝贺和会见参会的外方嘉宾。
怎样“读懂中国”,这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远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本届专题论坛之前,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世宗研究所前理事长文正仁对本报记者说,西方世界对中国存在固有的看法,一些人不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并存在妖魔化中国的趋势。西方需要强化对中国的同理心,而从中国自身来说,也需要更积极和建设性地发声,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成功访华引起全球关注,他在中国的一番感慨或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马克龙说,法中两国大概有相同的脾气,当两国尊重对方,不教彼此做事的时候,往往会达成很好的成果。真正的友谊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旅美近40年,今年已第三次回中国参会,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美国社会正逐渐失去曾经对中国的关注和投入。疫情造成国际交往中断是一大原因,美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化和美国中产阶级萎缩导致来华留学人数减少也是重要因素。反观中国,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家庭已能够负担孩子出国留学的花费了。
“现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跟实际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2月我去了上海,3月去了北京,我的感受非常强烈。从疫情中走出来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李成举例说,广州现在半夜还会堵车,之前他在北京早晨六点半也堵车。这是世界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状况,与中国人的勤奋、务实和企业家精神是分不开的。
嘉宾观点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20日在广州落下帷幕。论坛举办期间,多位中外嘉宾围绕“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新机遇进行阐释。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一带一路”将带动内陆地区大发展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全球超过3/4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几百年来,海洋贸易、海权经济一直独大,欧亚之间的陆路交通基本停顿。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提出以来,这种格局已经悄悄发生变化。”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认为,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将形成全球海洋贸易与陆路贸易、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比翼齐飞”的现代化新路径、新版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在2022年开行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黄奇帆说,陆上丝绸之路在数百年来几乎中断,中欧班列在海运体系外形成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运输新通道,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黄奇帆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欧亚大陆的贸易只有空运和海运两种形式,倡议提出十年来,欧亚大陆跨境铁路运输的贸易额有了巨幅增长。这样的增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推动我国内陆城市群逐渐发展起来。
以东北地区为例,我国中欧班列的北向通道在东北和内蒙古有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等口岸。黄奇帆认为,北向通道发展潜力巨大,历史上东北的铁路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铁路之一,今后利用好这条铁路通道,山东等内地省份的货物都可以通过西伯利亚运往欧洲。他指出,从东北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的铁路通道实际上比经西部地区出境的通道更便捷,应该让“一带一路”倡议的大通道带动内陆地区特别是北方、东北的大开放、大发展、大枢纽、大物流和大贸易。 本报记者 白波
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
中国是成功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当今世界正经历过去几十年都未曾有过的变化和动荡,我们正在见证单极化国际秩序的衰落和西方大国基于自我感觉拥有特权、采取双重标准而实行独裁的没落。”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认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建立以尊重各国合法诉求,即国家利益和特点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
在他看来,中国是成功建立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梅利尼科夫表示,中国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建设性对话,并为保障全球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遵循的原则是不以政治制度,历史道路和经济体制等为标准划分国家,致力于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走发展和进步道路。”
梅利尼科夫强调,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前提是好的治理制度和稳定的国内局势。他指出,中国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会不断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中国依靠自己五千年的历史经验,采取最好的做法,并赋之以中国特色。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中国在实践中顺应现实的最好例子。由此可见,要想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实现有效发展,应考虑本国国情。”
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
东盟能够从中国的发展中抓住机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余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表示,随着中国摆脱疫情,期待中国经济更强有力地增长,并且在接下来几年内引领世界发展。“中国的发展造福了世界,尤其是对地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盟各国共有6.8亿人口,拥有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东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与中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总额超过三千四百亿美元。
吴作栋表示,中国和东盟仍有继续深化关系的潜力,东盟各国能够从中国的发展中抓住机会,实现互利共赢。他提到,东盟和中国正在商讨升级双方签署的自贸协定,并期待双方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为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巩固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铺平道路。“东盟和中国可以将双方合作扩展到新兴产业,比如数字经济。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在过去六年间翻了一倍还多,当前数字经济为中国的GDP贡献了约40%,而东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市场。这些条件都为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
让2024年成为法中合作的高光年份
“法国多么趣怪网希望未来的一年,即2024年成为法中历史关系的关键年。”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介绍,明年法中两国将庆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值此之际,双方将组织一个关于文化、旅游和人文交流的动员年,让2024年成为法中合作的高光年份。”
拉法兰表示,法国十分重视和平的国际关系,而当前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欧盟正面临着各种问题,尤其在能源、通胀、国防以及与北约的关系等方面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我们不应加快升级这种危险局势,还有很多国家和局势令人心生忧虑,在未来我们必须为此付出更多努力。”
拉法兰趣怪网希望对话真正成为未来前景,确保大变局中的和平。明年恰逢巴黎举办夏季奥运会,拉法兰呼吁,这将是一个“要合作不要对抗,以对话促和平”的机会。“很多中国朋友趣怪网希望成为这个世界盛会的实地见证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真心趣怪网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能推动和平进程,这也是一场全人类的斗争,共同探索和平发展战略。”本报记者 吴娜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
欧盟应重启中欧投资协定
“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举办首日,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接受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他非常认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在访华前后提出的“欧洲战略自主”观点。面对全球挑战,各国必须走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之路,而非原有的某个超级大国领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欧洲必须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4月5日至7日成功访华,他在访问后反复强调,欧洲应该实现“战略自主”,作为美国的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附庸”。虽然马克龙的言论受到欧洲和美国一些人士的批评,但他也很快获得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明确支持。
“我非常支持和同意马克龙总统和米歇尔主席提到的‘欧洲战略自主’。”莱特姆在广州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欧洲长期以来与美国在事和安全方面有许多共同利益,但今天欧洲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欧洲和欧盟既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必须时刻保持对外开放。
这位比利时前首相强调,欧洲一定不能忘记自身处于欧亚大陆的一端。“我不断地在欧洲强调,未来十年在欧亚大陆的这一端,包括中国和东盟等国家将会在未来十年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欧洲必须重视我们跟中国、东盟等地区的关系,不断加强自身实力,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西方不应把中国视为竞争者
近一段时间,世界多国特别是欧洲领导人密集访华,沙特与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实现和解,中国致力于和平、合作,化解冲突,一系列“大动作”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发出了正确的声音,提出了正确的倡议。”莱特姆表示,他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层可以在以和平、合作方式动员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清楚眼前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而走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之路就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非原有的建立在某个超级大国领导下的国际政治格局。
莱特姆说,中国目前在全球的外交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可以看到中方进行了许多相关努力,他非常欢迎中国活跃的外交活动,并祝贺中国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他表示,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其他领域也会越来越成为国际上的主要领导国之一,对全球和平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趣怪网希望中国未来保持这样的势头。莱特姆也呼吁西方社会欢迎和鼓励中国在全球外交舞台的努力,而不是把中国视为竞争者。
对外开放是繁荣的标志
随着中欧高层交往的重新热络,已被欧洲议会“冻结”近两年之久的中欧投资协定受到关注。莱特姆直言,欧盟应该宣布重启中欧投资协定相关谈判,这是目前最应该做的。从历史经验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每当对外部开放的时候,就是自身最繁荣的时候。不管是在贸易还是在科技和知识分享方面,中国和欧洲都应该向彼此保持开放,这也符合中欧双方的利益。
中方最近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作为一位西方政治家,莱特姆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强调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其实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例如“和而不同”就与西方社会大力宣扬的多元化是一致的。他举例说,欧盟有27个成员国,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就是多元又统一的最好例子。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需要克服各种语言、文化以及多方面的不同障碍,与中国的传统智慧有很多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