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世界之最 2023-08-20 19:59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月光曲教学反思

  推荐度

  《月光曲》说课稿

  推荐度

  月光曲说课稿

  推荐度

  教学设计

  推荐度

  跳绳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一)

  一、【设计理念】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学情分析

  对学生不够了解,只是针对学生的特点随机调控课堂。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三、【教学重点】

  1、《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感受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四、【教学难点】

  标画重点词句,品词品句。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2、学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

  2、学具准备(无)

  七、【教学课时】

  总课时(两课时),本课时(第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所学重点字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2、课文情节回顾。

  二、深入感悟(新课)

  1、快速浏览9—10自然段,画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相关句子。

  (1)、画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相关句子。(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2)、找出《月光曲》乐曲的三部分内容,用词语概括出皮鞋匠由乐曲联想到的画面。

  (3)、指导朗读,熟读第9、10自然段。(出示朗读要求)

  (4)、学生读9、10自然段,感受月光曲所呈现的画面,读出乐曲旋律的变化。

  2、聆听月光曲,感受乐曲的意境。(放月光曲音乐)

  3、如此美妙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谁?

  4、自由读皮鞋匠和妹妹被乐曲陶醉的句子,感悟《月光曲》的魅力。

  5、指名读第11自然段,感悟兄妹两如何被音乐所陶醉。

  (1)、找出重点词“陶醉”,联系第八单元金钥匙,回顾学习重点词语的方法。

  (2)、理解“陶醉”的意思,找出近义词。

  (3)、将“陶醉”的近义词放入原文作比较,感受用词的恰当性。

  6、朗读《月光曲》的内容。

  7、当兄妹两清醒过来会交谈些什么?(同桌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三、师,拓展练习

  课文学到这儿,《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假如贝多芬钢琴弹得不那么好,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力不强,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假如贝多芬没有被兄妹两感动,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假如屋子里没有披上清幽的月光,贝多芬也不会激发联想,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由这些可以看出,贝多芬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9~10自然段。

  2、聆听《月光曲》,想象它描绘的画面。

  月光曲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    )(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填空是全面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月光曲教学设计(三)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8 个生字,正确读写“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5、欣赏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6、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教学难点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贝多芬的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四、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谁?(贝多芬)

  2、课前查找资料,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学生简单交流贝多芬资料)

  3、贝多芬一生坎坷,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个关于贝多芬的传说故事,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

  ( 板书课题26 月光曲)

  文[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感知文章

  学习目标 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

  操作要领 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读书。 作为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要充分。上课时主要请同学们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今天所执教的《月光曲》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建构,满足了学生求知欲,请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二)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看来通过预习,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那你在预习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主要抓两个问题

  (1 )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

  (2 )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4、同学们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词[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分类理解词组,积累词汇

  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进行分类积累。

  操作要领 在《月光曲》教学中,根据词语的描写情景,分三组三个层次进行学习积累。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进行了词语填空训练,注重了词语的积累运用,扩大词汇量。这一训练环节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

  学习方法词语联想 填空运用

  (三)分组学习词语,积累词汇。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检查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出示第一组词语

  蜡烛 盲姑娘 陶醉 苏醒

  (1 )指名读。

  (2 )读这几个词语与谁有关?你能结合课文内容, 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在一个点着蜡烛的小屋里, 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琴声陶醉了, 很久才苏醒过来、)

  3、出示第二组词语

  纯熟 琴键 飞奔 记录 谱写

  (1 )指名读

  (2 )这一组词语与谁有关?是描写什么的?(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4、出示第三组词语

  幽静 清幽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1 )指名读

  (2 )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景色)

  (3 )词语填空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 ) 。

  一天夜晚,他在( ) 的小路上散步。

  (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

  句 [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抓住中心语句

  学习目标 理清本课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中心。

  操作要领 由于高年级课文篇幅长,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必须有适当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三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语句。《月光曲》这篇课文, 就是巧妙设疑, 抓住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只奔课文主题,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对话的深入理解上,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方法展开对这个“ 点” 的教学。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学习方法 交流感悟 揣摩内心 角色体验 想象体味 情景对话 前后联系 品味词句

  (四)抓住中心语句,领悟品读情感。

  1、刚才同学们提出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 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2、学生交流

  (1 )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爱感动了。(板书爱音乐)

  抓两个重点 一是姑娘双目失明还学习弹钢琴; 二是从她说的话中体会。

  感受内心贝多芬此时是怎么想的?

  (2 )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所感动。

  出示第3 自然段,交流体会;分角色朗读。

  3、同学们很会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就这样学习,我们继续交流,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1 )出示盲姑娘的语言

  (2 )体会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听出了纯熟和情感,贝多芬就像遇到知音,非常激动;再想到盲姑娘这么爱音乐,却因为买不起入场券被挡在了音乐殿堂之外,心情更加不平静,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 )你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感情朗读)

  (4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5 )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你体会出什么?

  (感受贝多芬关爱穷人,博大的情怀。)

  (6 )教师描述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此时贝多芬想。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情[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 领悟品读情感

  学习目标 体会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操作要领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切入口” 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这节《月光曲》正是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层次递增、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领悟了文中的情感体验—— 那就是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俩的手足之情、以及通过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体会月光和月光下的海面的变化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的博大情怀。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使学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更为学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 品读升华 以感促悟 借助此料 品评表达 层次递增朗读 情景再现。

  (五)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这首《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乐曲呢?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出示第9 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是如何描写的?你看到了几幅画面?感受到这是一曲怎样的乐曲?

  3、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 )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 )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的情境。

  (3 )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4 )再引导感受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平静、舒缓——音调升高、节奏加快——节奏更快、音乐激昂

  (5 )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月光曲》,那请同学们也边听边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6 )感情朗读把你看到的情景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演奏《月光曲》。(师生配合朗读,分层次递增朗读,为什么这样读?)

  写[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提炼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应用能力,实现读写相结合。

  操作要领 这一环节是前四个阶段潜在的载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尤其是高段教学,解读文本一定要走进运用写作方法的层面。这节《月光曲》,在理解完课文之后,指导学生提炼本课事物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老师抓住艺术的魅力这一单元专题,借助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巧妙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并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能够让自己内心真实自然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

  学习方法 音乐想象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六)提练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1、在读这一段时,你有什么发现?(现实 联想)

  2、提炼写作方法写文章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也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牧童短笛》片段)请同学们听音乐,写联想,把你对音乐的感受,你所看到的画面,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4、放音乐,学生小练笔。

  5、交流。

  6、音乐的确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一首首乐曲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思,给我们以美的陶冶,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激活我们的丰富的想象。趣怪网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心随音乐一起飞翔!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03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05

  《月光曲》教学反思(通用5篇)07-20

  月光曲08-01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08-01

  《月光曲》说课稿11-05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设计02-24

  校服设计教学设计11-02

  月光曲主要内容04-03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