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成就之最高的电影(影片《三枪拍案惊奇

世界之最 2023-08-24 06:31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暮云史记

编辑 |暮云史记

«——【·三枪拍案惊奇·】——»


电影的艺术形式嫁接化

电影的艺术形式嫁接化是当下电影中流行的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集文学、音乐、建筑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能在有限的时间段里给观众多元化的视听享受,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有很多成功的电影,不仅讲述了好的故事,塑造了丰满的人物,还介绍了中国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对中国传统美食的介绍,《卧虎藏龙》对中国武术的展示和武侠精神的塑造;

《李慧娘》《包公误》《穆桂英挂帅》等戏曲电影对中国传统戏曲如豫剧京剧的显现;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对刀术的刻画;张艺谋早期电影《菊豆》对中国古代染布技艺的呈现,这些对现代观众来说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化、艺术形式,都和电影紧密融合在一起,给观众意义深刻而独特美好的享受。

意在娱乐大众而放弃感染观众的电影,其中也有各种艺术形式的加入,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流于低俗,如《三枪》中的二人转段子、《我的隋朝兄弟》中的荤笑话段子,《熊猫大侠》中的穿墙术,作为笑料的包袱硬生生插入在电影里,嫁接来的艺术形式可能会给观众瞬间的娱乐和笑,但无法留给观众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高水平的为观众设想的电影,其介绍的艺术形式应不能以娱乐为唯一目的。 《三枪》杂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与东北“二人转”的喜剧元素,这种“混搭”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倍感好玩有趣。

与《武林外传》一样,《三枪》的故事发生在古装时代,剧中人物是穿着古人衣服说着现代的俏皮话做着现代的嬉皮事,而且这古服是二人转服装的大红大绿的乡俗,这说话做事又有着二人转的夸张和表演成分。

面馆里李四们的手转面团、陈六和赵七的关于拖欠工钱的你问我答,这些段落与故事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没有关系,只是电影里插入纯粹的二人转表演,用这些游离故事之外的杂耍式的手段让观众获得故事外的娱乐和好笑。

沈阳进行《三枪》全国巡回的一站宣传时,张艺谋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导演,想拍的不过是一部让观众 “乐呵”的影片。张艺谋对《三枪》的娱乐化尝试解释道,“《三枪》是喜、闹、疯,其中,闹和疯更重,也是我接触所谓喜剧幽默当中强度最高的。

其实闹字很容易说,很难控制。我的看法就是闹不好就俗。我不敢说我把握得好,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尽量做到最好。《三枪》一开始一点不像我的电影,除了有强烈的视觉风格,基本上不像我以前的电影。”

可以看出,张艺谋拍《三枪》的意图就只是娱乐大众。但“喜剧电影岂能‘娱乐至死’”,电影在给大众形式的娱乐之外,还应负担内容上的启示。


电影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和造型雷人化

电影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和造型雷人化,是电影艺术的倒退。电影是由演员来表演的故事,必然要塑造人物形象,好电影的标准不会是它好笑好玩与否,而是能否塑造丰满的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老电影如《董存瑞》《雷锋》《喜临门》,近期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站直了啰,别趴下》《我是你爸爸》《没事偷着乐》等,都塑造了一些平凡、坦率、善良、勤劳也不乏小精明、小市井的人物,这些小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就如活在自己身边,给观众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思考,留下了永久的印象。

娱乐化的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越来越粗糙,往往赋予人物某一夸张的性格特点,不但使人物形象脸谱化,而且在外观上也将人物的造型设计的超现实主义,用这种过度追求视觉形象的夸张人物来搞笑。

《三枪》李四的娘娘腔、陈六的大板牙、赵七的哈哈傻笑、张三的未来战士的服装都是追求喜剧效果的手段。张三残暴、李四懦弱、王五阴沉、陈六贪财、赵七傻气,人物形象是扁平的,既然无需挖掘人物的内心和发展人物的性格,那就可以在人物既有的性格上作夸张,其目的就是能以人物夸张的特色来娱乐大众。

《三枪》中的人物造型和人物形象,既滑稽好笑,又无理取闹,这种电影不求艺术唯为娱乐的趋势,不能不令人心感无奈。当大屏幕上演员小沈阳借人物李四甩手努嘴做二人转表演时,当赵本山瞪着斗鸡眼忽悠时,影院里的观众很难不被逗乐,此时,笑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的反应。

,好的电影人物不仅活在的屏幕上,也活在观众心里。《三枪》因为脸谱化的人物和雷人的人物造型,更像是用以纯粹娱乐的二人转舞台表演,通俗而不乏低俗,没有了电影的艺术追求。 阎怀兰从《三枪拍案惊奇》看中国电影娱乐化


电影场面的视觉化

塑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在中国电影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动作片的视觉化。功夫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成就最大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

功夫武侠的元素是李安《卧虎藏龙》代表的古代武侠片、成龙现代警察系列片、李连杰长衫黄飞鸿系列片以及反映当代社会的警匪片等电影中的最大看点,但当武侠功夫仅仅作为视觉噱头而来炮制各种动作片,

再加上电脑动画技术日新月异,造型技术千变万化,结果就是促成了中国电影动作片偏向视觉性生理刺激的你追我赶式流水线的电影生产。用各种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无可厚非,不能忘记花哨的武打招数、神奇的特技效果本质上是服务于剧情和人物的手段而已。

《三枪》的外景地设在大西北甘肃张掖的

地质公园里,而镜头里呈现的塞外风景,被形容为“如油画一般”。 张艺谋导演特有的画面色彩和质感,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生理上强烈的审美快感。“视觉美在这里强调的是影像给人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快感的第一性。

这种第一性要求使得视觉中对事物的再现和对情感的表现都退为次要和陪衬,而重点强调本着当前需要的虚构和拼贴,并借此以满足接受者闪现的需要。对这一点的把握,张艺谋之《英雄》堪为典范。”

就色彩和画面,《三枪》同样如此。这个搞笑加悬疑的故事,既不讲述动人的故事,又不塑造感人的人物,没有也不需要具体的时代背景,就既不需要写实地叙述那个时代的氛围,又不必要营造烘托气氛的意境,而电影里风格强烈的画面和色彩,

暗淡、萧瑟、冷静的背景,绚烂、绮丽、独特的前景,只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风景,纯粹为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只为引起观众生理上的审美快感。

2.5 电影的台词方言化

虽然广电总局一再声明 “禁止滥用方言”的规定,还特别强调,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少儿题材影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但在影视剧中使用方言失度、过滥的现象仍然是必不可挡之趋势。

究其原因,自然是普通话太过“普通”,方言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效果,有效果才有票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本着以特色娱乐大众的目的,近期来中国电影产品中的台词呈现南腔北调之热闹场面。

不可否认,以往只在相声小品等文艺娱乐节目中听方言演出而熟悉了大屏幕上普通话的观众,突然听到或陌生或熟悉的方言,这方言是普通话化了的打扮过的方言,这似方言的非方言,引起大众的嬉笑和哄笑也是必然的效果了。

电影中因为人物身份、生活地域的需要,让电影台词方言化出于电影艺术的需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必须的,的确有一些电影将台词方言化,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成功地把方言推广到了全国电影观众中。

比如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和《落叶归根》,再到最近由他担任艺术顾问的乡村电影《喜临门》,既熟悉又幽默的东北方言始终是影片最大的特色,方言是电影艺术中最有魅力的因素。

又如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的东北话、《上车,走吧!》中的山东话,《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的四川话和陕西话、《色·戒》《二十四城记》中的上海话等,都是电影中很有风味的特色甚至是闪光点。

《三枪》集合了也独创了时下网络语言式的语

言笑料,并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东北方言——中国观众熟悉的东北方言因为小沈阳的走红而更为时尚。如波斯商人卖枪时形容其威力为“Must Die!”程野不懂啥意思,就乱猜“马死得快?!

天呐,那人不死得更快吗?”这些强烈的赵本山小品式的、脑筋急转弯式的、二人转风格特色的东北方言笑料,在电影中有数十处之多,都是用来逗观众笑的包袱。这种语段诙谐有趣,的确引人发笑,但嫁接在一个古代的买凶杀人的故事里,很有些波普意味,也是新的娱乐搞笑手段。

2.6 电影的古装片现代化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经典都是其文化中的宝藏,是包括电影的各种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像《大决战》《叶问》《建国大业》《霍元甲》《陈真》等电影要么再现了重大的历史时刻、伟大的历史领袖,在给观众反观历史上气振山川的时代精神和精英胸怀的观影感受,也留给观众持久的心灵上的滋润。

纵观近年来中国电影,古装片在片场影院漫天飞,一定要重塑中国知名历史人物创新中国著名历史事件,再插入大量创造性的勾心斗角、男欢女爱的细节和场景,将时尚的造型、摩登的台词、新鲜事物和新潮语汇通通放置在古人的身上,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大破坏。

网友张佳玮曾撰文“此电影居心险恶,狼子野心,何其毒也!”《三枪》中赵本山带领的巡逻队94 广 东 海是对城管部队的恶意刻画;王五不发给陈六等工钱影射老板欠薪、员工以极端方式索要薪水。

这种对现实的隐喻,特别是对当下娱乐事件的隐喻,比如李四和老板娘在马车上挑泡映射导演冯小刚的车震门事件,是通过古装的古代人的故事,以谐谑语言和搞笑片段的形式,来反映当下流行或热门的现象和文化,让观众在观影时,在心理共鸣的基础上解读流行文化和新发事件,以获得讽刺、嘲弄他者的娱乐快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