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最大的图书馆,跻身世界五大藏书过千万册的图书馆之列,不仅是我国,也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旧称为北京图书馆,简称为“国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国家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元年的京师图书馆,那时它主要用于珍藏善本书等古籍。馆舍最初位于什刹海广化寺,辛亥革命后由北京教育部接管。1912年8月27日,它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此后,它经历了多次名称和地址的变迁,如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迁至中海居仁堂。最终在1931年,它在北海公园西侧建起了一座宫殿式的新馆,因馆内藏有文津阁的《四库全书》,馆前街被命名为文津街。
这片区域环境幽雅,历史底蕴深厚。明代时期,这里曾是著名的玉熙宫,明末时更是皇家的别院。清代时,官殿荒废,后来在此建立了图书馆。虽然最初全馆面积仅有8000平方米,但在1929至1931年间进行了重修。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北京图书馆最终在1975年3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周恩来总理提议并批准兴建的新馆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1983年9月奠基。在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了馆名之后,新馆于1987年7月1日正式落成开放。如今的新馆占地7.42公顷,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包括文津街分馆在内的馆舍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可藏书2000万册。馆内设有30余个阅览室,拥有超过3000个阅览座位,每天平均接待读者七八千人次。这里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人们追求知识、享受阅读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