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星争金马奖(为什么说金马奖是台湾脸
———————————————————————————————————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 台湾电影金马奖(Golden Horse Aard)是台湾地区的电影奖项,为什么说金马奖是台湾脸面的盛会金马奖影帝是怎么评选出来的金马奖,金像奖,金钟奖等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金马奖是台湾脸面的盛会因为台湾重视偶像的培养,当年主要是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扬对中华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并称为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后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
为什么说金马奖是台湾脸面的盛会
因为台湾重视偶像的培养,他们曾经参加过很多歌唱比赛,现在许多已经迈出一步的角色退出了歌唱比赛,例如,费玉清从小就参加比赛,和明星同台,邓丽君也参加了许多歌唱比赛,林青霞是路上遇到的星探后成名,你说过想在台湾见一个名人,可以去夜市,现在和以前,有太多的登场方式,比赛绝对激烈,如果不能赢,就必须有一个后台。
力量是最重要的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的文化艺术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和限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重创,发展正常而落后,此时,香港和台湾还没有这些不利因素,,香港和台湾早就接受了当今的造星技术,,香港和台湾比大陆拥有更多的造星经验,邓丽君之类的歌曲也于80年初传入大陆,但现在大陆的变化正在赶上香港和台湾。
台湾的名人比香港的名人多,因为他们说的普通话比我们的普通话更为亲切我们记得台湾的名人,在台湾,一个广告牌流落在街上,砸死10人,8个狗仔队和2个明星,这是因为台湾娱乐业的发展和规模比大陆要好,并且台湾娱乐业以电视为主导,在台湾,有70%的居民选择呆在家里,在周末或节假日观看综艺节目或电视节目,,台湾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程度和令人兴奋的程度是可比的。
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民族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台湾,许多娱乐公司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台湾电视行业的一些潜在股创造一些有希望的记录。无论损失多少,只要他们在屏幕上有更多的曝光率和收视率,宣传就会成为一名受欢迎的电视艺术家,,这些著名艺术家的收入也显着增加,这驱使台湾年轻人渴望歌唱和表演事业以及投资。
金马奖影帝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影帝,是指通过自身高超的演技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电影奖项(如华语电影三大最高奖、国际电影节)中荣获过“最佳男主角”殊荣的男演员被尊称为“影帝”,比如奥斯卡影帝、戛纳影帝、金像影帝、金马影帝等等。
金马奖组成了一个评委会。其中大部分是台湾人。
例如,备受争议的第49届金马奖由内地电影人张远和宁浩评出。
第49届金马奖的最大争议应该是最佳男主角。获奖者是阮经天,他出演电影《雷雨滚滚》。
之所以选择阮经天,是因为他是偶像演员,这样的进步应该受到鼓励。,作为台湾电影的代表作品,主要奖项是最佳男主角——这一衡量的结果。
宁浩透露,“金马奖是一种投票制度和集体投票的结果。我们只能为自己的选择投票。例如,摄影,即使你不是这方面的权威,你也有投票权。
金马奖的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其公平性、公开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金马奖,金像奖,金钟奖等等是怎么回事
金钟奖在台湾传播媒体界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创始于1965年。金钟奖设奖之初,是以广播为主,1965年金钟奖设颁奖新闻节目、音乐节目、广告节目等奖项、1966年增设个人技术奖。1971年将电视纳入奖励范围,自此金钟奖正式以广播及电视为奖励对象。从1965年起由行政院新闻局所举办。教育部文化局于1968年成立,乃由文化局接办。1975年文化局裁撤,恢复由行政院新闻局办理。自2000年后,交由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接办。 取自古文“编钟为中华古代教化之礼器,古人作乐,钟居其首,编钟率为十六,与石磬相依,以谐其韵,应礼而成教化。”意即希望通过金声玉振,来教化大众,开拓视野、提振心灵,也隐喻广播电视事业对于国家社会之深远影响,以及从业人员所肩负的重责大任。 ——————————————————————————————————— 台湾电影金马奖(Golden Horse Aard)是台湾地区的电影奖项,在华语圈中它历史最为悠久,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并称为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由于早期中国与香港并未设置类似音像制品竞赛奖励,金马奖成为华人区最受注目的电影盛会。直至今日,金马奖的颁发仍对华人电影具有指标性意义,特别是在艺术性电影方面。而港台电影界知名导演与演员,仍相当重视金马奖的竞赛;这从其发奖名单中仍可窥知。 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原由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后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当年主要是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扬对中华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 ———————————————————————————————————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为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以后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终身成就奖、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等等。所有的奖项中,份量最重的是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在公众心目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具有浓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也就是在报道中经常作为头条的“影帝”和“影后”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