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汉有哪些强悍的将领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的代名词,一代武侯,名垂青史,是多少忠义之士心中的英雄。而诸葛亮手下也是良将如云,善于调兵遣将的他自然对各个将军有不同的定位,其中他真正欣赏的将军,并非与的和,而是这四人。
刘备四十六岁的时候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此时卧龙刚刚二十六岁。看到大自己二十岁的刘备,三次前来等候自己,诸葛亮决定随他出征,匡扶汉室。不过这让寝者同床,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二人很是不痛快,他们觉得卧龙恃才傲物,太过狂妄,张飞甚至要烧了诸葛亮的草庐。
刘备也知道兄弟二人心生不满,当时说了一句话:“孤之有,犹鱼之有水也”。兄弟二人虽然心里不服,但也不便再多说什么。可直到前,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仍是心存芥蒂,而孔明对二人也并非十分欣赏。关羽虽然,但他性格太过刚直,居功自傲,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对,权贵乡绅等阶层也是。至于猛张飞,倒是对士大夫,文人阶层很是尊重,但对手底下的士卒却是极其暴戾,动辄棍棒相向,鞭打体罚。孔明对这二人的性格其实并不感冒,他真正欣赏的是这四人。
忠勇陈到
第一个是陈到,陈寿曾“以忠勇称”评价陈到。衣带诏事件被发现后,刘备逃命投靠了,而后在担任豫州刺史,豫州牧时,陈到找到了刘备并随其一生。《志》中记载:“俱以忠勇称。且名常亚于……官至永安都督、,封亭侯。”说明他在刘备麾下的排名仅次于赵云,且和赵云以忠勇并称。
建兴四年,孔明打算北伐,移军汉中,派从永安到江州驻防,而永安则交给了陈到,任命他为永安都督,驻守巴东郡。孔明以举国之力北伐,后方必定空虚,而东吴的人马在一旁,为防止东吴偷袭,派陈到驻守。一者因为陈到素来忠勇,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二者其手中有训练有素的“白毦兵”,即刘备的近卫军,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镖。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陈到,可见诸葛亮对其的欣赏程度,而陈到也没有令孔明失望,逝世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曾退休。
第二个是将军向宠,其实一开始向宠只是一个牙门将,并不显眼。章武二年时,刘备伐吴遇到了困境,只守不战,以逸待劳很大程度上磨平了蜀军的锐气。待蜀军疲乏,陆逊先派小股部队不停骚扰,让蜀军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正值酷暑,蜀军难耐,刘备下令迁军入林,以避酷暑。此举正中陆逊下怀,借着正午烈阳高照,陆逊发起了大反攻,七百里,把刘备烧了个焦头烂额,若不是陈到赶来救驾断后,刘备的性命可能就断送在林中了。
这场惨败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将军逃了回来,陈到是一个,向宠也是一个。在其他将领的部队伤亡惨重的时候,向宠所率领的部队却全身而退,并无太大的伤亡。刘备当时就称赞他,夸他通晓军事。刘备去世后,继位,此时向宠和陈到相仿,负责起了宫廷宿卫军,以保护刘禅的安全。
而后在时,曾在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中专门提到此人:“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后来向宠也被提拔为中领军。延熙三年,蜀国汉嘉地区有蛮夷祸乱百姓,为保百刘禅安全,向宠率军平叛。在一次混战中,他身先士卒,最终被害,因为他深得部下人心,故听说向宠被杀害之后,众部下又驱马杀回,最终夺回了向宠的尸体,把他安葬在了成都。向宠最擅长衡量部队的力量,既不像王平太过保守,也不似那般太过激进,三国中后期孔明手中不可多得的良将,诸葛亮对其欣赏程度可见一斑。
第三位便是上边提到的王平,王平在三国中出现的比较晚,也是属于三国后期的将领,第一次出现是在丢失街亭之时。马谡出现战略错误,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大败,严重影响了孔明的北伐大业。而王平本是马谡的先锋,三国志记载马谡兵败后:“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即马谡兵败后,众人都作,唯有王平领兵鸣鼓,做出了援军到来的样子,吓退了的追兵,救出了马谡。马谡才不至于。王平也被提拔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一生用兵极为谨慎,从不铤而走险。且时常顾全大局,有大将风范,凡事讲法度,相当于蜀国的“”,是非分明,从不偏袒。虽然王平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在军事谋略方面的造诣颇深。公元244年,率十万大军伐蜀,王平正确分析了战局,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最终守住了城池,击退了曹爽。与,邓芝并称平安三侯,于公元248年去世。
一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是诸葛亮兵法的继承者,其在兵法,谋略,胆识等方面更胜其他人一筹。在北伐过程中,他的战绩可算得是胜负参半,别看战绩不是很亮眼,但不要忘了,姜维手中的兵力还不及的三分之一,可见其深谙用兵之道。如果不是后期蜀国国力衰败,后主无能,以姜维之才,成败尚未可知。景耀七年,魏国伐蜀,刘禅听信的话未能积极防守,被攻陷投降,姜维退守剑阁,被迫投降。虽然他志存光复,想通过钟会造反,救回后主,可惜事情败露,最终被杀。
不论是陈到,向宠,还是王平姜维,诸葛亮之所以对他们欣赏有佳,除了他们的才能过人外,其品性也是的,既没有关羽张飞那般的高傲,也没有黄皓等人的趋炎附势,是蜀国中后期的中坚力量。即便是魏延,对这四人也是忌惮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