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历史之最(历史开讲:短命、暴虐、造反的隋
#历史开讲#公元581年建立的隋朝,也在短短的三十八年间,二世而亡。尽管短命,隋朝却和秦朝一样,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短命、暴虐、造反并存。这是一个富强、文明的王朝,它的仓库里堆着五六十年吃不完的粮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誉为“圣人可汗”;这又是一个短命、暴虐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长城、建东都、开运河、游江南,搞得国无宁日、民无宁时。
说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不仅不陌生,可能还会有三个关键词立刻出现在脑海之中。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一共才存在了三十八年。如果不算隋末的几个傀儡小皇帝,这三十八年其实就只有两代皇帝,开国皇帝隋文帝后面紧接着就是亡国皇帝隋炀帝。
第二,暴虐。弑父暴虐,也会有人说,权力是人性的腐蚀剂,皇家自古多冷,一代圣君李世民还残杀兄弟呢,也没比隋炀帝强多少。真正让人不能原谅的是,隋炀帝治国比治家更暴虐。
隋炀帝当政十三年,修长城、建东都、开运河、游江南、巡张掖,再加上三征高句丽,大工程连着大战争,搞得国无宁日、民无宁时。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丁男都被征发参加各种劳役、兵役,甚至出现了“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供役”的局面,这在古代可是超出常理的暴行。
第三,造反。隋朝末年,豪杰蜂起。《隋唐演义》号称十八路反王,挥着三板斧的程咬金、卖马的秦琼、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元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英雄。瓦岗寨、高鸡泊也和水泊梁山一样,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英雄聚义的圣地。,这些英雄不免有戏说的成分,,戏说的背后,是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事实上,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后来修成正果,建立大唐,那是后话了。
虽然短命、暴虐和造反给人的印象深刻,,仅仅这三个词,绝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
这是因为,虽说秦灭六国,总的说来,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还都属于华夏民族,所以秦朝建立的主要还是华夏民族的统一。隋朝统一就不一样了,它把很多少数民族都整合进了中原政权,是真正建立在大范围民族融合基础上的大统一。
在这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汉人和少数民族互为仇敌,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瞧不起。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虏,嘲笑他们脑袋后面拖着的辫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岛夷,嘲笑他们困居小岛,施展不开。有个带有民族歧视的词语甚至一直沿用到现在。
北方是少数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汉人的天下,当时好多人都以为,这两部分可能就这么永远分开了。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这两个部分捏在一起,也只有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整合在了一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样的统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秦朝了。
先看经济实力。说到古代的经济状况,人们通常考虑两个指标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粮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将近五千万,接近西汉末年的水平。有人说,过了好几百年,还没达到汉朝的数字,这说明隋朝不行啊!
要知道,从西汉后期开始,中国的人口数量可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西晋,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万的最低值。西晋之后,五胡入华,战乱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寻求豪门庇护,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强的私有财产,国家能够控制的人口没有多少。即使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齐和陈朝三国人口相加也不过三千多万,而隋朝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重新达到了五千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粮仓大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河南巩义的洛口仓,周长二十余里,粮窖三千个,每个粮窖储存粮食八千石,整个仓库储米二千四百万石。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感慨,他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储存的粮食够政府吃用五六十年,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存粮量的最高值了。这样看来,隋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代,当之无愧。
除了粮食储备量大、人口规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资流通也很便利。这就有赖于一个重点工程——大运河。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唐朝的皮日休有一首诗《汴河怀古》说得好“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代暴君隋炀帝,在唐朝人眼里甚至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唐人深受其惠了。
再看事实力。隋朝实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农民,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有战争则随时奔赴战场。只要杀敌立功,就可以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分得更多的田地。因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府兵作战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统一后国内战争结束,枪口一致对外,隋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很快就变了。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率领五十万大,北巡蒙古草原,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率领本部和附属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炀帝,为了表示臣服,启民可汗甚至要求放弃本民族的服装,改穿汉家衣冠,当大隋王朝的百姓,这真让隋炀帝喜出望外。慑于大隋皇帝的威风,西突厥和它控制的西域胡人也都纷纷前来朝贡。北方的威胁彻底解决了,这可是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盛事。
说文明。要知道,从五胡十六国开始,中原地区就弥漫着重武轻文的风气。少数民族统治者或者本身就非常轻蔑文化,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整个社会粗野凶暴、无法无天,这对于文明的成长不利。隋朝皇帝虽然也是人出身,但难得的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两代都知道,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样治天下?他们实施的方案是文治。
统一战争刚刚结束,隋文帝就颁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学文。”铸剑为犁,让将士们放下武器,学习文化去了。他还创立了大名鼎鼎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这时候科举制还很不完善,,既不是凭老子,也不是凭拳头,而是凭借文化素质来谋求自身社会地位的方向一旦确立,就会显示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制在中国一直实行到清朝末年,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制度的形成,可谓隋朝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除了科举制之外,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务机构的总称。其精髓就是三省之间相互分权与制衡,共同对皇帝负责。这个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皇帝专制下的宰相集体议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这可是中国传统行政体制的一大变革。
隋朝的两代皇帝,在历史上名声都不大好。说到隋文帝,大家一般有两个印象。
第一,欺女儿。清代学者赵翼曾经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过“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隋文帝是以皇太后的父亲、小皇帝外祖父的身份夺取的北周天下,得国于孤儿寡妇之手,已经为人不齿,何况这对孤儿寡妇还不是一般的孤儿寡妇,而是自己的女儿和自己名义上的外孙。
第二,怕老婆。因为害怕独孤皇后,隋文帝废掉了大儿子杨勇,把天下传给了二儿子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结果就是这个儿子把隋朝弄灭亡了。因为接班人没选好导致亡国,隋文帝自然得负连带责任。
隋炀帝就更糟糕了。正史、野史讲了他无数荒唐的故事,主要针对三方面。
第一,奢侈。传说他为了游江都,不惜动用几百万民工挖大运河,花钱无算,人无数。
第二,暴虐。暴虐到什么程度?隋炀帝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战争狂人。结果,战争引起人民反抗,他又说,之所以有反抗是因为人太多,于是制定严刑峻法,对老百姓大开杀戒,这不是暴虐至极吗?
第三,荒。据说他在父亲隋文帝弥留之际就迫不及待地调戏父亲的妃子,还说他在江南穷途末路的时候依然广选美女充实后宫,每天临幸,夜夜不虚。,最有性的是他的谥号。炀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谥号之一,《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又好色,又害民,又违礼,又逆天,真可谓坏事做绝。
,事实真的如此吗?隋朝在政治、事、经济、文化、外交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果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帝王都如此荒唐,又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隋文帝无论如何都可以称得上是励精之主,平生有三大优点,堪称帝王典范。
第一,先说勤政唐朝的宰相萧瑀曾经有一段评价“(隋文帝)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飱而食。”意思是说,隋文帝每天上朝,从早忙到晚,连好好吃一顿饭的工夫都没有,还得让卫士传盒饭,吃工作餐。要知道,唐朝接的是隋朝的班,唐朝的宰相绝对没有给隋文帝吹喇叭抬轿子的可能,萧瑀能这样评价隋文帝,可见这勤政并非虚言。
第二,再看节俭有一次,有一个地方到大兴进献贡品,供品是干姜,为了方便,也为了好看,这个员就把姜装在了布袋子里面。没想到隋文帝这个老守财奴看了,大为心疼,把这个员叫过来骂了一顿。员灰头土脸地回去了,也没太明白皇帝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还以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下次进贡香料,居然用毡袋子包裹起来。隋文帝觉得此人不悔改,直接拉过来,打了一顿板子。
这下员才明白过来,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了,看来皇帝所谓勤俭治国,不是喊口号,而是动真格的。按照这个逻辑,若是隋文帝看见林黛玉拿绢袋子葬花,还不得当场气。这样的皇帝,可能生活上是缺乏一点,,他绝不会劳民伤财,这对于一个大乱之后亟须涵养元气的国家而言,该是何等重要!
第三,再看爱民开皇十四年(594),关中大旱,闹饥荒,隋文帝没办法,只好带着老百姓到洛阳去讨生活,这在当时叫作“就食”。一路上,文帝就跟老百姓走在一起。山长水阔、路窄人多,走着走着,老百姓不免就挤进皇帝的卫队里了,离皇帝这么近,防护工作难做。卫队出于安全考虑,想把老百姓赶到一边去,没想到隋文帝不干了,不仅不驱赶老百姓,看见老百姓拖家带口的,自己还赶忙退到路边,让老百姓先过。遇到山路崎岖的地方,他又让卫兵把老百姓肩头的担子接过来,放在马上。这样爱民如子,把老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其实,隋炀帝虽然在爱民、节俭方面不及隋文帝,,至少在勤政方面一点都不亚于其父。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真正住在大兴城里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也不到四年。那其他时间都干什么去了?到各地巡游去了。有人会说,皇帝整天游山玩水,不就是劳民伤财吗,怎么能叫勤政?
要知道,隋炀帝出行,可不是都到那些山清水秀的温柔富贵乡去。他去的地方,今天请您,您都未必愿意去。比如,隋炀帝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控制,决定亲自巡行河西走廊。
从青海进入河西走廊必须翻过祁连山,祁连山主体都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要想穿越,只能走山谷。隋炀帝就选择了一个叫大斗拔谷(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的山谷。大斗拔谷虽然是山谷,但海拔也在三千米以上,天气变幻莫测,刚刚还艳阳高照,马上就能变得风雪交加。不光天气可怕,路也可怕,最窄的地方只能容许一个人通过,就算贵为皇帝,也只能凭自己的两条腿走过去。隋炀帝一行十万人,走长蛇阵,从清晨一直走到深夜还没能过完,只能露宿山谷。好多小王子乃至后宫妃嫔、公主冷得受不了,只能抱成一团取暖。可想而知,隋炀帝肯定也是狼狈不堪。事实上,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徒步穿越,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也只有隋炀帝一个皇帝做过。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的就是玉门关的肃杀苦寒。想想看,连春风都不去的地方,隋炀帝居然去了,这还不能称为壮举吗?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皇帝往西走得最远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