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功劳太大的话 古人有什么方法避免被杀
还不了解古代大臣避免被杀的读者,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一个古代大臣,如果功劳太高,有哪些办法可以避免被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中国古代历史之中,但凡是天下安定以后,那些曾经在平定天下或者治理天下的过程之中,有过重大功劳的大臣们,很多都避免不了被杀的结局。
,也有一些非常具有智慧的大臣,能够避免这种残酷的宿命。那么作为一个古代大臣,如果功劳太高,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有哪些办法可以避免被杀呢?
01 ,淡泊名利,是古代大臣避免功高震主,遭遇不测最明智的办法
所谓的“功高震主”,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因为单纯的功劳并不能威胁到君主的地步。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文明发展有过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哲学家们,比如,这些人,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功劳,比之任何一个君主都要大,但这些人并没有让忌惮。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就在于这些思想家们功劳虽然高,没有威胁到皇帝的权力,所以皇帝只会把他们高高的供奉起来。
真正的“功高震主”,是指那些帮助皇帝打天下的过程之中,因为功劳太大,被皇帝封赏了太多财富和权力的臣子,威胁到皇帝的,是这些权力,并非是功劳。
既然权力才是威胁皇帝的核心要素,那么要避免功高震主,结局悲凉,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权力,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之中,为了帮助皇帝赢得天下,有些权力不能不要,在天下平定以后,这些权力却未必是好事。
历史上这么做的人很多,其中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时帮助打天下的。张良与、被称为“”,他对于刘邦赢得天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在刘邦坐稳天下以后,张良并没有接受他封赏的高官厚禄,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也避免了功高震主,被皇帝所杀的结局。
与其形成反面例子的,就是韩信。
02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不到功成身退,那么“自污”就成为一个常见的避免被皇帝忌惮的手段
,历史上像张良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张良原本就出身与贵族,在一统天下以及后来汉朝建立的过程之中,见惯了各种为了权力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本身对于权力的欲望并不强烈。
但这种经历,并非是人人都能有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名和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舍去的东西,尤其是经过自己,才得来的名和利。
,这对于皇权统治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你功劳太大,皇帝不能不给你封赏大官,否则天下其他人就没有为皇帝办事的想法了。可是封给你的权力越大,你又那么有能力,就非常有可能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影视化韩信
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汉朝时的韩信,他军事才能那么厉害,又一己之力几乎打下了半个汉朝的疆域,在大军之中有崇高的威望。
这种局面下,刘邦不得不重重的封赏他,但与此却也时时刻刻的在忌惮他。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作为一个臣子,被皇帝给时时刻刻的记住了,还能有啥好。
韩信的结局,也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与张良和韩信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却一直当着丞相,还没有被皇帝忌惮。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张良识时务,用自污降低了皇帝对自己的忌惮。
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说,他也了解萧何之所以表现的,就是为了做给自己看的,这个态度表现出来,不仅皇帝看到了,萧何身边的人也看到了,那么他们自然就了解他没有谋朝夺权的准备,对刘邦。
所以说自污很多时候,效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
03 其实不管是用那种手段避免功高震主,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这个功臣是不是真的有,只要本身没有这种想法,而且把这种姿态表现出来,那么总有办法避免被杀的
换个角度来看,不管是是用什么方式避免功高震主,被杀的命运。其实在皇帝和大臣这对关系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手段,而是态度。
如果大臣你没有造反的心,那么最好对皇帝就恭敬一点,不要总是做出一副居功自傲的状态。可能有人会说皇帝杀不杀你,不看你的态度,而看的是你的实力。
这句话看似正确,实际上不全对。因为态度这个词,不仅仅代表你表面上的恭敬,比如你掌握着全国一半的大军,虽然面子上对皇帝很敬服,但却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你说你态度很好,皇帝不信啊。
但如果像是的一样,本身是大唐军神,在当权以后,坚决不管军中事情,不再大军之中任职,甚至断绝与大军之间的来往,这个态度摆放在这里,李世民就不会杀他。
,这件事情也跟皇帝本身的性格有关,提起底,其实就看这个大臣愿不愿意放下自己辛苦换来的一切,如果能放下,那么在绝大的功劳支撑之下,皇帝也不好平白无故的杀功臣的。说起来很残酷,现实就是这样。
04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古代的那些大臣们,你说他们不懂怎么样避免功高震主,被杀的命运吗?
其实并不见得,只是很多人不愿意为了能够活命,放下自己一直坚持的东西罢了。功高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着大臣一生的成就,这些成就是他们拿命来博来的,你让他们为了保命把这些给扔了,他们会感觉到不公平,他们被杀,也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