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明朝开国谋臣,最后是何结局?
朱升开国谋臣,是何结局?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猥琐发育别浪”翻译成文雅一些的表达方式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人向提出了如此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此人就是开国谋臣之一的朱升。一个文采斐然,知识渊博而又能审时度势知进退的完人。
朱元璋曾经对朱升有这样的评价“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又多次称赞他是“老实人”。可惜朱升虽然自己躲过了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他的儿子朱同却最终结局凄惨。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对父子。
隐士出山,开国谋臣朱升,徽州休宁人(今安徽省休宁县),生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此时大元的开国去世都还没几年。换句话说,朱升的一生基本是在度过的。朱升八岁开蒙,此后辗转多个学馆,最终拜在同郡人陈栎门下。十九岁之时经陈栎举荐考中,得以在故乡一边务农,一边开馆讲学,生活足以温饱。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朱升登乡贡,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池州路学正。的学正,是从九品的芝麻绿豆官,主要负责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但不知是何原因,朱升一直拖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才去赴任,此时他已经52岁了。
就在朱升赴任不久,蕲州罗田人(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徐寿辉起兵反元,建国号为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义军攻克徽州,兵锋距离朱升所在的池州路已经近在咫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廷调集大军集中围剿徐宋政权,义军领袖战死,国都蕲水被攻破。面对险恶局面,徐寿辉等人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坚持抗争。此时的朱升已经预感到大元气数将终,他毅然辞官隐居徽州石门(今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开馆讲学。
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将邓愈、胡大海率军攻下徽州。胡大海接着领兵攻打婺源,邓愈则奉命镇守徽州(此时已改名兴安府)。就在这段时间,邓愈发现了朱升的才能,将他推荐给了朱元璋。据朱升之子朱同日后的记述,双方见面的地点是在南京。朱元璋虚心求教,朱升则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战略构想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因为在他的周围有、、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在朱升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坚定地奉江北的韩林儿龙凤政权为主,让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元军主力纠缠,他本人可以腾出手来猥琐发育。这也是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兵围安丰,企图将韩林儿和刘福通一网打尽之时,朱元璋不顾陈友谅大军压境,拼了老命也要去救小明王的根本原因。韩林儿要是被张士诚杀了,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反过来当时极力反对此行的,恐怕要么是战略眼光差劲,要么就是居心叵测,就盼着龙凤政权垮台。
,安度晚年朱升自从在60岁的年纪出山之后,一直担任朱元璋身边的近臣。由于朱升比出生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大了近三十岁,老朱对他的感情甚至是“亦师亦父”。由于二人同姓,朱元璋一直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还曾经说过“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这样的话。
韩林儿蹊跷去世后,朱元璋改龙凤年号为吴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开始为建国称帝做准备。当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朱元璋之母的忌日。此时的朱元璋大业将成,可是回想母亲凄凉去世的场景,还是情难自己,忍不住在朱升的面前。以老朱的性格,恐怕也只会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才会如此失态。
丁卯,仁祖后忌日。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谓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终时,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昼夜不离侧,吾次兄经营家事。母遣吾呼与偕来,嘱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今大业垂成,母不及见。语犹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惩于历代后妃干政的弊端,让朱升等儒臣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目的是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在大明建国之前,、和就已经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位国公的诰文,则均出自于朱升之手。老朱感念朱升年老,特地允许其可以“免朝谒”,也就是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壬辰,以翰林侍讲学士朱升年老,免朝谒。—《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已经71岁的朱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乡的要求,也得到了老朱的同意。朱升先是回了自己讲学多年的石门,并最终在此离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开国谋臣朱升,享年72岁。
在朱升后裔于明代后期年间所撰的《翼运绩略》中,称朱升在退休前为自己的儿子朱同,向朱元璋讨了一份免死铁券。这些后人在编造先祖故事之时,往往不动脑子。所谓的免死铁券,是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时候才出现的,朱升退休的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呢!
朱升之子,究竟为何而死?朱家后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朱升之子朱同,是他老人家在41岁的时候才有的独子。对于朱同的结局,《明史》称其为“坐事死”,某百科称其“坐案,赐自缢”。那么朱同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牵连到哪个案子里面呢?
和他老爹很像,朱同也是一把年纪始终没有出仕。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39岁的朱同才举明经出任徽州府儒学教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举人材出任吏部司封员外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44岁的朱同升任礼部试侍郎。
丙寅,(升)吏部司封员外郎朱同为礼部试侍郎。同,前升之子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仅仅一年以后,朱同官职上的“试”字就被取消,成为了正式的礼部侍郎。当年年底,朱元璋特赐袭衣给朱同以及佥都御史詹徽。詹徽之父詹同,当年和朱升一样都是老朱身边的近臣。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对于朱同也好,詹徽也罢的第二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惜朱同在《太祖实录》中的记录,就此戛止了。詹徽倒是死于日后的,朱同如果也是,没理由不予记录。在朱同所著的《覆瓿集》中,记录了他的一首诗《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其二》,内容是这样的
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七载仪刑多制作,百年经史岂无闻。人情汹汹何时定,世事茫茫总莫伸。何足报,尽将心事付苍旻。
此诗题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明初乙丑年是洪武十八年,而在当年三月,《太祖实录》在第一百七十二卷己丑条下有这样一段记录“户部侍郎坐盗官粮诛”。
,是之一。此案之中郭桓等人的贪污集团合计黑掉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史》中称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全都被杀,那么朱同身为礼部侍郎,自然也是难逃一死。
朱同虽然写诗明志,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到牵连。在朱元璋整顿吏治的重锤之下,恐怕也顾不上顾念当初朱升定鼎之策的情分了。好在朱同是因为贪污案被杀,并没有株连家人,朱家后人尚可在石门平安生活。
当年朱升在世之时,为自己选定了风水宝地詹田,死后也最终葬在了詹田。至于如今位于盐城的朱升墓,则大概率是一座衣冠冢。这一支朱升后人的始祖,可能为其七世孙朱从馨,其身份则是到盐城从事盐业生意的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