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排众议,东征高句丽,李世民晚年为何要这么

考古发现 2023-08-15 13:31www.nygn.cn考古学家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六军攻,多次攻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两代一直致力于消灭高句丽这一事业中,征讨一次,征讨三次,高句丽仍然屹立不倒。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后,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施,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四夷臣服,。但这个小小的高句丽却一直挑衅大唐的威严,虽然表面臣服,但暗地里却有很多小动作,屡次欺负亲唐的新罗。直到贞观十六年(642)到十九年发生了三件事情,彻底激怒了。

  其一,高句丽东部都督渊盖弑杀国君高建武,拥立其侄高臧继位。其后,专横跋扈,,国人皆苦之。

  其二,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新罗、百济与高句丽。当时,百济联合高句丽一起攻取了亲唐政权新罗四十余城,新罗接连遣史向天可汗李世民求救,使李世民大为恼火。

  其三,李世民派遣使臣相里玄奖前往高句丽,向渊盖苏文传达天可汗的旨意立即停止攻打新罗的军事行动,否则将发兵攻打你的国家。但渊盖苏文态度强硬,拒不奉诏。

  李世民动了,任由大臣劝说也不理睬,,下达了战争动员令。贞观十九年正月,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战争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并没有达到消灭高句丽的目的,随后,李世民又在贞观二十一年与二十二年,两次小规模进攻高句丽。正当李世民大规模打造战船,准备来年一举将其踏平时,天可汗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那么李世民晚年力排众议,三次东征高句丽,是何原因?这与他晚年“渐不克终”有很大的关系,贞观后期,李世民渐渐听不进大臣的劝谏,有些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功盖古今,天威不可侵犯。严重干扰了他昔日对敌我形势清晰的判断能力。比如,李世民出征前认为自己必胜的五大理由“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待劳;五曰以悦当怨。”明明是唐军劳师远征,怎么能说是以逸待劳呢?

  发动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李世民晚年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实力强大的东、吐谷浑、高昌、伊吾等国都成了大唐国土;、于阗、、林邑、等国都臣服与大唐;北方契丹、回纥、靺鞨包括铁勒十五部都拜在天可汗脚下;远在极北的结骨国,国王亲自来到大唐要求加入大唐国籍,做大唐臣民。大唐设在少数民族的羁縻府多达八百多个。

  这既是李世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但也刺激了他的虚荣心。远在天边的国家都俯首臣称,近在辽东的卧榻之侧,又岂容一个小小的高句丽鼾睡呢!

  第二、不想把这一隐患留给下一代

  从到隋唐时期,高句丽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与相比,他们拥有先进的农耕文明。虽然比中原落后,但与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相比,高句丽人的政治远见与文化素养则要超出一大截,所以,高句丽人一有机会便暗中挑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以求在混乱中自保。此国的存在,对中原王朝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基于这种因素,中原王朝才一直想消灭高句丽。

  此时,晋王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认为李治性格懦弱,怕他没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所以才力排众议,东征高句丽。

  李世民“渐不克终”在对外战争方面,征讨高句丽就是最好的表现。在功绩面前,他逐渐自以为是,听不进大臣的进谏。战术上没有吸取隋军的教训;战略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最终酿成了自己的终身遗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