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为何最

考古发现 2023-08-15 13:31www.nygn.cn考古学家

  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亲率六军,东征,一开始取得了了压倒性的优势,为何功亏一篑呢?下面趣怪网趣怪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高句丽是隋唐二朝东方边境一个极不安定的因素,隋唐几代帝王都想消灭他。时就讨伐过高句丽,但三十万大军还未到目的地,就因瘟疫流行、粮草不济等原因而撤军;更是举国之力,三次征讨高句丽,只换来了高句丽勉强服从的尴尬结局,此举也成为大隋灭亡的导火索。

  大唐建立后,李世民一直没有忘记高句丽,但考虑到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一直没有兴兵讨伐。贞观十六年(642),终于出现机会,高句丽都督渊盖弑君专权,施行暴政,李世民派去的问罪的使臣又被强硬的怼了回来。

  这个结果激起了李世民的满腔义愤,他仿佛又成了年轻的秦王,率领着部下奋勇杀敌!李世民不顾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决定,消灭这个蕞尔小国。战争机器就此开动,当年的“”又一次穿上了戎装。

  战争初期,唐军所向披靡,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带领六万大军不费杀到辽东城下,渊盖苏文急忙派出四万大军支援辽东,结果被江李道宗率领的四千杀的。在李世民亲自指挥与鼓励下,大唐军队横扫辽东,拿下辽东、白岩等十几座城市,直杀到战略要地安市城下,安市一下,其余城市将失去屏障,。战争的天平迅速倒向了唐军,拿下高句丽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此时,已经歇斯底里的渊盖苏文不能再看着安市的陷落,纠集了几乎全国所有部队,总计十五万大军前来支援安市,要与唐军,但这正是李世民渴望的战机。

  虽然高句丽军队的数量超过了唐军,但安市城旁,驻跸山下,成了高句丽军队的伤心之地。在李世民、李世勣的谋划下,十五万大军被打的,主将高延寿、高惠真被俘。此时的渊盖苏文已经近乎绝望。

  ,小小的安市城却成为李世民人生中的滑铁卢。大唐军队竟然整整三个月没有攻下安市城,在“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的不利形势下,李世民下令撤军。那么东征高句丽,李世民在一直保持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为何功亏一篑呢?

  高句丽犯下大错,应该讨伐,但李世民却没有认真分析表叔隋炀帝失败的原因,使己方的优势没有彻底发挥,从而达到最终的战略目的。战前李世民见到了跟随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老将郑元寿,给他做了的提醒其一,高句丽道路艰辛,粮食补给困难;其二,高句丽城市大都依山而建,其士兵特别擅长守城。也就是说,只有破解这两个难题才能取得胜利,但李世民。

  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跟随的臣子与将领都十分紧张,生怕天子的安全出现问题,致使一些奇谋妙计不敢使用。

  李世民当年作为天策上将,大胆使用一些奇谋,只要他坚持,大家一般不会阻拦,因为当时都是臣子,为天子立功人人有份。而作为皇帝,臣子不得不考虑他的安全,一旦陷天子于困境,那就是渎职,会陷入。

  在安市久攻不下时,有人建议绕过安市,攻击兵力薄弱的乌骨城,然后度过鸭绿江,直驱平壤,得到李世民的认可,但群臣都不同意这一带有冒险性质的意见。因为中途的安市、建安等城仍有众多敌军,如果,他们断了退路,那么将使天子陷入困境。所以,在群臣的建议下,大军只能采用逐城攻打,稳步推进的。从而放弃了取胜的奇谋妙计,这与隋炀帝当年御驾亲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第二、没有发挥海军的优势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大军不会超过十五万,而海军数量为四万,占有不少的比例,但此战中,海军的优势却没有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

  其一,朝鲜半岛三面临海,在陆路运输困难的形式下,海上运输有着很大的优势;其二,四万海军应该在战争中发挥与陆军遥相呼应,使敌军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才能发挥海军的作用。但此战中,海军除了攻占一个卑沙城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海军的尴尬境地与当年海军如出一辙。此后,李世民大力发展海军,高宗之所以打败高句丽,也是由于海军的巨大作用。

  第三、薛延陀在北方的威胁

  李世民东征期间,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去世,其子拔灼上位,称为多弥可汗。他趁机南下侵扰,多亏大将执失思力、会等将其击退,但多弥可汗贼心不死,随时有南下的可能。这个情况也是促使李世民撤退的一个原因。

  后世很多人将此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李世民没有听从李道宗的意见,趁平壤空虚,让其率五千精兵直趋平壤,而错过了机会。我认为这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唐军战斗力强大在野战上,多次实践证明,唐军五千精兵面对十倍于己的部队进行野战,也不会失败。但以五千兵力攻打设有坚固城防的平壤城,取胜的几率应该不大。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隋军的经验,吸取教训,落入了前人失败的窠臼之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