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最后的下场为何却如此凄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怪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是,同样的性格即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寇准就是一个铁证。
寇准出身名门,先祖世代为官,功勋卓越,其父在五代后晋朝受封国公,去世后被追赠太师、尚书令,可谓是位极人臣。寇准在太平兴国年间考中,入仕为官。寇准出身显赫,也就养成了奢靡,豪爽的性格。奢靡,毕竟不是一个什么优秀的品质,也就成了被人攻击的把柄。
寇准性格刚直,勇于直谏,曾于殿中奏事时,气的太宗要。结果,被寇准拽住衣角,重新给拖回了宝座之上,听他把话讲完。由此,太宗非常欣赏寇准,大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也。”寇准也由此开始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太宗去世后,真宗继位,寇准很快升任宰相。1004年冬天,辽军南侵,包围了瀛洲地区。廷内部立刻分为了两派,以为首的主逃派,以及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真宗听从了寇准的意见,,亲自前往澶州(河南濮阳)督战,在澶州城下宋辽订立了“”。寇准的声誉与名望也从此达到了巅峰。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加上澶渊之盟后,寇准颇受真宗厚待,不免有些飘飘然,显出了骄矜之态,天天摆酒设宴,“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这就让主张逃跑的王钦若愤恨至极,乘机挑拨离间,中伤寇准。寇准就被真宗给降了职,贬出了京城。
真宗希望重用寇准,非常担心寇准的刚直,以及心胸狭窄,甚至是偏见。真宗曾数次说“准性刚褊”、“准刚忿如昔”,屡次贬黜寇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凡是被寇准所厌恶的人,那是一定会被的,这才导致了寇准的结局非常惨。
我们熟知一个,叫做“”,其中的“溜须”就出自寇准。虽然溜须拍马之人,多数为人厌恶,但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面人”么,没必要当众羞辱,树立敌人。况且,有些逢迎之人,也是无奈之举,不一定就是奸佞小人,做不出贡献。通常情况下,都是逢场作戏,嘻嘻哈哈过去就好了。,寇准却不这样。
王钦若排挤了寇准之后,和一起把持了朝政。丁谓觉得自己资历较浅,就想拉寇准入伙,借寇准的资历、威望,帮他掌控朝廷。在丁谓的劝说下,真宗重新用寇准,并将寇准任命为了宰相。
其实,当时寇准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称病不去,二是既然去了,那就借力打力,借丁谓之力,先除掉那些朝堂中和丁谓对立的佞臣赃官,然后再找机会除掉丁谓就是了。原本丁谓可以作为盟友,寇准甚至可以适当笼络丁谓,加以约束,可是寇准偏偏不。
寇准喜欢饮宴做乐,丁谓就投寇准所好,经常请寇准大吃大喝。有一次,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菜汤,旁边的丁谓见状,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这就是“溜须”的来历。如果常人受到如此待遇,肯定会客气一下,结果呢,寇准却嘲笑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这个羞辱就大了,宴会上都是朝廷重臣呀,丁谓恼羞成怒,从此与寇准结仇。
丁谓很快借助寇准与、皇后,以及朝臣之间的矛盾,排挤寇准。寇准从此连续被贬,从京城到安州,再到雷州,一路向南,越走离京城越远。据说,寇准被贬出京时,仅有一位大臣为他送行,寇准的凄凉可见一斑了。
丁谓后来也因罪被贬出京,徙往崖州。丁谓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送了一头蒸羊给丁谓。丁谓想见寇准,被寇准拒绝。寇准在穷困忧愤中病死于雷州贬所,其妻上书仁宗,希望归葬故里,仁宗准。因为费用有限,而寇准又未留下分文,棺木运到中途,钱就用尽了,只能暂时寄埋洛阳。直到十年后,仁宗为寇准昭雪,寇准才得以归葬家乡。
寇准的刚直成就了寇准的功绩,最终也将寇准送入了的深远,客死他乡。不过呢,能够名垂青史,也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