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武臣之最(赵王武臣的短暂辉煌,野心与
伴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刚刚实现天下一统的秦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粉墨登场,在这乱世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今天的主角的名字叫做武臣,他是最早一批追随陈胜起义的好汉,他用自己的实现行动告诉大家,成功属于敢做梦的人。可惜他的成功仿若夜空中的焰火,虽然璀璨,稍纵即逝,那么今天就从他身边的小伙伴着手,好好聊聊他。
大泽乡起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筑梦者蒯通
蒯通,原名叫做蒯彻,因为要避讳汉武帝刘彻而被改名蒯通,是一个纵横家。众所周知,群雄逐鹿的乱世就是纵横家们的舞台,他们凭借精深的谋略、伶俐的口齿获取生存空间,从而实现扭转命运的终极奋斗目标。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于是任命嫡系将领武臣率领3000名士兵北上夺取赵地。如果想依仗3000人的部队攻城略地,基本就是自寻死路,于是武臣打出陈胜的旗帜、一路高喊反秦口号,成功招降赵地十余城,军队扩张到数万人。
身居范阳的蒯通发觉是时候展示一波操作了,于是主动找到范阳县令,告知其如今天下大乱,秦法失去约束力,县令必定受到长期遭受秦法压迫的百姓们的疯狂报复,劝说其只有顺应形势,投降武臣才是唯一出路。随后蒯通又找到武臣,建议他要厚待投诚的范阳县令,从而让周边的城池都能了解投降的好处,最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整个燕赵之地。
帮助武臣实现王侯梦的蒯通灵光一现后就彻底消失,回归舞台时已经是几年后投身于韩信帐下。很显然,原本计划出山的蒯通通过短暂的接触,敏锐的察觉武臣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英明之主,选择继续蛰伏,就像多年后他建议韩信自立未果后果断选择离开。
纵横家蒯通
救命者无名小兵
武臣的行事风格完全是陈胜的翻版,眼看自己的起义事业越做越大,攻占的土地越来越多,于是便毫不客气的自立为赵王,派出韩广和李良率领军队继续扩大地盘。
韩广不愧为武臣的心腹,攻占燕地之后便有样学样的自封燕王。武臣对于韩广的背叛行为出离的愤怒,于是集结兵力陈兵燕赵边境,准备狠狠的教训一下韩广这个二五仔。
不知道武臣是怎么想的,两国关系如此紧张之际,他却一个人悄悄溜到燕国境内体验生活,结果被燕军擒获。最高领导都被抓了,这仗还怎么继续,于是在赵国掌握实权的张耳、陈馀就派人向韩广求和,带着大批金银财宝请求换回武臣,韩广的态度也很坚决,必须拿出一般的赵国土地作为交换,否则一切免谈。
割地如割肉,何况还是一半的土地,张耳、陈馀自然想要讨价还价,结果使臣派出去一波就被杀一波,事情彻底陷入僵局。给事情带来转机的是赵国军营中的一个无名小兵,他自告奋勇的出使燕国,向韩广陈述了赵国的现状赵王武臣即没有远大的志向,也没有过人的能力,因为他是陈胜的嫡系才会被张耳、陈馀拥立为王,如果一旦武臣被杀,那么张耳、陈馀立马就会瓜分赵国而自立,到时候韩广的对手就会变成足智多谋、能力出众的张耳、陈馀,有鉴于此,还不如将武臣放回赵国继续执政。对赵国情况了如指掌的韩广认同无名小兵的观点,于是立即将武臣释放回国。
虽然这名小兵最终没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他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他清楚的知道赵国真正握有实权的是丞相张耳和大将军陈馀,赵王武臣只是他们推向前台的傀儡,如果失去利用价值,那么武臣的结局可想而知。
目光如炬的小兵
终结者李良
李良原本是秦朝的军官,投降武臣后很受重用,武臣称王后便派遣他独领一路大军征讨常山。李良出色的完成任务后,武臣让他趁胜追击,继续向太原地区进攻以扩大战果,结果在石邑与秦将王离率领的20万边军相遇,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王离是秦国著名将领王翦的孙子,出生于武将世家,长期驻守在边境地区与匈奴作战,是个非常有谋略的将领。他以秦二世的名义给李良写了一封招降信,趣怪网希望李良能够认清形势重回到秦国的阵营,并且在没有封口的情况下将这封信发给了李良,很明显是在给李良设圈套。
李良是个聪明人,知道情况不妙后立即率领军队返回赵国都城邯郸,意图当面向赵王武臣说明情况。可是刚到邯郸就遇到从王宫中出来象征赵王身份的车驾,李良赶紧向车驾行礼,结果里面不是赵王本人,而是赵王醉酒的姐姐,不明情况的她简单地让下属给李良还礼后便扬长而去。李良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颜面无存,于是在下属的怂恿下起兵叛乱,将赵王武臣的王侯梦彻底终结。
很多人为武臣鸣不平,认为武臣死的非常冤枉,在此我只想说明一点,此时赵王武臣的事业刚刚有点起色,他却开始纵情享乐并纵容他的姐姐使用象征他王权的车驾招摇过市,可以明显看出武臣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李良的反叛只是将终极的时间提前而已。
李良被赵王姐姐羞辱而反叛
阴谋者张耳、陈馀
张耳早年投身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门下做门客,后来又在外黄地区闯出一片天地,陈馀是张耳的好兄弟,两个人都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因反对秦国的统治而被悬赏通缉。与目光短浅的陈胜、吴广起义军将领不一样,他们在行动中更加注重谋略,考虑的更加全面和长远。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张耳和陈馀便立即前去投奔。张耳建议陈胜把握天下造反第一人的优势,扶植六国王室后裔为傀儡而行号令天下之事,结果陈胜对此充耳不闻,迫不及待的自立为王,张耳由此认定陈胜大事难成,于是请求陈胜分兵给他北上夺取赵地。陈胜觉得主意很好,张耳、陈馀并非嫡系,为确保打下来的地盘都是自己的,于是派遣心腹武臣、邵骚领军,张耳、陈馀从旁协助。
陈胜的担忧是正确的,刚刚攻占赵地后,张耳、陈馀就怂恿主将武臣另立山头,脱离陈胜的掌控。称王后的武臣册封邵骚为左丞相,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张耳、陈馀兄弟由此掌握了赵国的军政大权。
李良突然起兵作乱,赵国的创始人团队中武臣和邵骚均被诛杀,只有张耳、陈馀幸免于难,这样的精准的打击本身就充满着阴谋的味道,随着武臣和邵骚的逝去,这个团队中陈胜的印记彻底清除,张耳、陈馀重新拥立原赵国王室后裔赵歇为王,继续在幕后操纵着赵国权柄。
亲密无间的张耳和陈馀
时势造英雄,武臣在乱世之后实现了自己的王侯梦,对于他的成功不必过多议论,对于他的迅速败亡,我想说说几点个人观点。
擅自称王,不重视团结臣子。陈胜、吴广起义的核心理念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本是想以王侯将相为目标提升众人士气,陈胜过早的品尝胜利果实,使得起义队伍中的众人争先恐后的学习,导致起义队伍分崩离析。武臣不但没有吸取陈胜的教训,反而以陈胜为榜样,为麾下将领韩广、李良的背叛埋下伏笔。缺乏野心,不重视发展人才。武臣的人生理想是在陈胜的启发下才树立的,能够称王已经是心满意足,他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更加不会为此去努力。他的安于现状在乱世之中无异于慢性自杀,燕赵之地的有识之士看在眼中,自然不会为他出谋划策,陪着他一起走向灭亡。安于享乐,不重视规范言行。当上赵王的武臣开始变得过于放飞自我,他可以无所顾忌的孤身一人深入敌国境内游荡,也可以将象征自己王侯身份的车驾借给醉酒的姐姐招摇过市,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必将遭到身边人的厌弃。
糊里糊涂的武臣
作者涤尘索金,一个单纯的历史爱好者,在此诚请诸位好友多关注、多交流、多点评,让我们一道涤荡历史的尘埃,探索人性的光辉。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