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之最主题绘画(18岁的王希孟画出只此青
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画,绝对是清高的小众派,由于颜料的珍贵和稀少,也使得留世的青绿山水画价值不菲。
中国绘画在上古时期被称为“丹青”,是很重视色彩的,用色也往往比较浓重、强烈。后来趣味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比较漫长,一些审美观念大致发端于六朝时代。其哲学观念的基础是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道家思想吸收了儒家学说中的某些观念,形成了魏晋玄学,在审美上要求“清淡”。反映“清淡”审美观,是水墨要比色彩更为直观。到了唐代中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水墨山水。到了宋代,水墨山水已经相当成熟,相应的一套审美观念和标准也成为主流。
中国青绿山水画成熟较晚,这是受到了审美和颜料的限制。
青绿山水画的颜料里,青是用青金石研磨成粉,然后用水浸沉淀提纯,第一次提纯出来的叫头青,第二次叫二青,第三次叫三青,就像酿造酱油可以制成头道、二道、三道一样。绿是用绿松石研磨成粉,也能提纯出头绿、二绿、三绿。酱油提的道数越多,鲜味越淡。矿物颜料提的道数越多,颜色也越淡,在绘画的不同部位、不同步骤中,它们有不同的用处。青金石产于阿富汗及其附近的中亚地区,绿松石分布较广,伊朗和中国湖北境内产的绿松石品质都很好。所以,青绿色的爱好,它的源头要追溯到中亚甚至西亚。青金石和绿松石都属于宝石材料,所以这些材料做成的绘画颜料非常昂贵,不是一般画家能够买得起的。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无疑是青绿山水画的绝响。《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王希孟原籍河北武原(今河南原阳),出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少时聪颖早发,擅长默记摹画。幼冲之龄,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就学于徽宗创办的国子监画学。宋徽宗是个诗画双馨的才学帝王,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所宫廷绘画学校——国子监画学,专门培养为皇家服务的绘画人才。当年,王希孟以“生徒”,也就是学生的身份在此就学。在画学里,王希孟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和丰富的文化熏陶。国子监画学的培养目的就是向翰林图画院供给最低等级的画家,即画学生。经过翰林图画院的历练,画学生将逐渐培树成画艺渊博、实力超群的御用画家。,升入翰林图画院是每一个国子监画学生徒的梦想,并以此成为“天子门生”。令人扼腕的是,王希孟时运不济,三年学成后,并未通过翰林图画院的选拔考试。大观四年(1110),王希孟结束了国子监画学生徒的读书和习画生涯,被召入禁中的文书库从事杂役。文书库本是北宋掌管中央税赋档案的管理机构,与绘画艺术创作差池千里。王希孟的聪颖天赋就此湮灭于文书库的枯燥和繁琐的工作之中。后来在蔡京的引荐下,王希孟获得新的生机,但这一人生辉煌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政和七年(1117),年仅21岁的王希孟积劳成疾、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尽管王希孟未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翰林图画院,却与徽宗有着一段不解的师生之缘,也正是在徽宗的亲授下,王希孟方能完成巨幅长卷《千里江山图》。早在国子监画学时,王希孟为了攀缘徽宗,就曾多次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转呈御览,徽宗因见其作“未甚工”,感觉不甚满意。后来在蔡京的引荐下,王希孟才有机会面圣。徽宗也并未因王希孟此前的作品而彻底否定他,徽宗认为王希孟尚幼且颇有艺术慧根,于是便亲授画法。徽宗秉持爱惜人才之意,除教导其子赵楷绘画外,唯有王希孟获此殊荣。宋徽宗对王希孟的礼遇厚待还远不止于此。除了亲授绘画心法之外,还御赐绘画所需的各种材料。《千里江山图》所用绢本紧密平实,从残破处亦能观其材质上乘,实乃北宋宫廷所用上等“宫绢”。仅凭王希孟在文书库的那点俸禄,显然是无法购置的。,宋徽宗授意画院编撰有《宣和睿览集》,共100卷帙,收录了北宋艺术画品近1500件,徽宗亲笔绘制的《瑞鹤图》也收纳其中。与御笔的《瑞鹤图》相比,《千里江山图》无论是丈宽、材质都与此十分接近,这些画绢极有可能来自同一规格的织机。由此推断,《千里江山图》是在宋徽宗亲自授意下创作而成的。
故宫现存《千里江山图》局部一
故宫《千里江山图》局部二
故宫现存《千里江山图》局部三
故宫现存《千里江山图》局部四
故宫现存《千里江山图》局部五
故宫现存《千里江山图》局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