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历史之最(揭阳曾经有一条“牌坊街”,堪称
中山路位于老县衙前,为南北走向,全长约640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称宣化街,光绪十四年(1888)称大街,民国十五年(1926)改称中山路。
中山路前身宣化街,昔日有23座牌坊,数量之多,在全国县城中实属罕见。
牌坊在揭阳也称“石亭”。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象征,牌坊在周朝已存在,最初它只是门的称谓。唐代,城市采用里坊制,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把居民区划分成方块状,称为“坊”。“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门通行,门上常贴旌表(突出成就者事迹),这就是牌坊的原型。到明朝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才有今日所见牌坊之模样。
现据雍正《揭阳县志·坊表》所示,中山路包括明朝所建的那些牌坊(包括“衙前”路段),总共有23座之多。
这些石牌坊是
1、解元坊,为成化庚子解元林昕立;
2、五桂坊,为永乐甲午举人许训、 黄源禄、谢仕、黄源寿、郑敏立;
3、观光坊,为贡生仕番禺县知县林睿立;
4、聚奎坊,知县舒国光为历科题名立;
5、龙飞首盛坊,为戊辰科郭之奇、宋兆禴、黄奇遇、辜朝立;
6、奕世青云坊,为黄勋、黄一道父子立;
7、父子乡贤坊,为国子博士薛俊光、光禄寺少卿薛宗铠立;
8、平交伟绩坊,尚书兼副都御史蔡经为翁万达立;
9、万里长城坊,南赣都御史朱为翁万达立;
10、进士坊,为广西佥事林松立
11、司徒正郎坊,为郎中林鸣鸾立;
12、登云坊,为永乐戊子举人郑志谨立;
13、凌霄坊,为永乐戊子举人洪添立;
14、冠英坊,为成化丙午举人苏禹立;
15、文光坊,为景泰癸酉举人蔡显、谢雍立;
16、穿杨坊,为正统辛酉举人叶进立;
17、文衡坊,为太仆寺少卿吴裕立;
18、世桂坊,为正充辛丑举人吴胄、宏治壬子举人吴笏成、成化壬辰进士吴裕父子立;
19、进士坊,为永乐戊戌进士洪廉立;
20、进士坊,为天顺丁丑进士徐虔立;
21、进士坊,为天顺癸未进士陈仕宝立;
22、状元坊,为清康熙六十年武科状元林德镛立;
23、太平坊。
△中山路明清古牌坊基座 摄影陈耀双
总共有过23座石牌坊的建立,都是明代产物。其中部分,在清雍正以前,就已因为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废,至乾隆时,县志记其存在,只是11座而已。这11座在1926年的宣化街改造中拆除了10座,剩下南门口1座,后以妨碍交通及破“四旧”原因,也予以拆除了。
历史悠久的中山路,
昔日其牌坊数量之多,
密度之大,
堪称世界第一。
长仅600多米的路段上便集中了这么多高档次的牌坊,
其规模之壮观、
其气势之宏大
堪称中华一绝!
遗憾的是,这些牌坊目前无一幸存,倘若恢复历史风貌,这23座牌坊能得以复建的话,将是彰显揭阳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面重要的镜子。
牌坊基座被发现挖掘,一时轰动名城,也是乖乖会到地里睡觉了。一侧的鹅卵石下面就是牌坊基座。在一般人看来,这也就一条普通的街道而已,走过这里的那个谁,怎么可能知道曾经这是一条牌坊林立的街道。说起牌坊林立的街道,我们都会想起潮州的“牌坊街”,那是一条牌坊和骑楼并存的街道……
名城“复兴”离不开古迹重建
如今只能在民国骑楼街头遥想历史
来源人文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