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039(《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39——无为而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原文】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文颖曰高祖五年,以象郡、桂林、南海、长沙立吴芮为长沙王。象郡、桂林、南海属尉佗;佗未降,遥夺以封芮耳。后佗降汉,十一年,更立佗为越南王。自此王三郡,芮惟得长沙、桂阳耳。今封织南海王,复遥夺佗一郡,织未得王之。〕

【翻译】高帝颁布诏书说“南武侯织,也是南越的贵族世家,立为南海王。”

【解析】之前,番君吴芮率领百越部族之兵协助诸侯,也随从进关。汉高祖五年,以象郡、桂林、南海、长沙立吴芮为长沙王,象郡、桂林、南海其实是南越王尉佗占领了,吴芮只是名义上拥有,分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汉高祖十一年,尉佗降汉后被立为越南王,正式拥有三郡。十二年三月,刘邦分封南越的贵族世家南武侯织为南海王,从内部分化南越,避免南越做大形成威胁。,南越只是属国,不是汉朝直接统治的,因而这个任命只是给了南武侯织一个南海王的名义,并不能给他实权。

【原文】上击布时,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曰"疾可治。"〔治,直之翻;下同。〕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师古曰三尺,谓剑也。中,竹仲翻。见,贤遍翻。〕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扁鹊,古之良医。扁,补辨翻。〕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曰"王陵可;然少戆,〔少者,多少之少。师古曰戆,愚也;古者下绀翻,今则竹巷翻。〕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知,读曰智。少,诗沼翻。〕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复,扶又翻。〕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师古曰乃,汝也;言自此之后,汝亦终矣,不复知之。〕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寿五十三。考异曰汉书云"吕后与审食其谋尽诛诸将。郦商见审食其,说以『如此,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按吕后虽暴戾,亦安敢一旦尽诛大臣!又时陈平不在荥阳樊哙不在代;此说恐妄,今不取。〕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翻译】高帝刘邦进攻黥布时,曾被流箭射中,行路上,势沉重。吕后请来一位良医,医生入内诊视后说“可以治。”高帝却破口大骂“我以一个老百姓手提三尺剑夺取了天下,这不是天命吗!我的生在天,即使扁鹊复生又有什么用!”于是不让医生治,而赏给医生黄金五十斤,让他回去。吕后问高帝“陛下百年之后,萧何相国了,让谁代替他呢?”高帝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之后,高帝说“王陵可以,但他有点憨,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谋有余,但难以独自承担重任。周勃为人厚道不善言词,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任用为太尉。”吕后再追问其后,高帝只说“这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夏季,四月,甲辰(二十五日),高帝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丁未(二十八日),朝廷发布丧事消息,宣布大赦天下。

【解析】刘邦为什么讳疾忌医,不让医生治?之前黥布谋反时,高祖尝甚,恶见人,这个时候的刘邦估计就得了绝症了。吕后请刘邦亲征时说的是上虽,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这次吕后请的名医只能治箭伤这种外伤,却治不了绝症,为了减轻痛苦,刘邦选择了不治箭伤。所谓的天命,也是针对绝症说的。

汉朝相位的接替人选,一个看能力,一个看资历和威望,一个看人品性格。丞相不比队统帅,队统帅有生杀大权,赋予他权力就可以了管理好队了,所以韩信可以没有功劳就成为汉统帅。丞相管理政务,需要很多人协助他完成工作,没有领导力的独行侠是做不好的。萧何是最早跟随刘邦的,18功臣位列第一,刘邦还是汉王时期就负责处理政务,能力威望都足够,人品也得到了时间的检验;曹参位列第二,在刘邦去世后就被任命为齐相,在诸侯国培养行政能力;周勃第四,周勃不善言辞,更适合统领队。王陵功列第12,和刘邦一样是沛县人,之前曾是一方势力领袖,但说话喜欢直来直去,有些迂愚刚直。陈平功列第47,从智谋能力上来看是足以胜任的,但威望不足。陈平不是刘邦的沛县集团,是魏地人,因而最早跟随魏王咎,后来跟随项羽,再跟随刘邦的,支持者较少。曾被人举报品行不端、贪图贿赂,刘邦用人不拘小节,还是重用了陈平。陈平过于权变,顺势而为,也就没有坚定的立场,过于投机就会缺失领导力。因而刘邦认为他难以独自做好丞相工作。后来汉惠帝去世,张良的儿子张辟彊建议丞相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丞相乃如辟彊计。吕氏权由此起。这个丞相恐怕就是陈平。因为吕后要封诸吕为王时,王陵是明确反对的。

《人物志》作者曹魏大臣刘邵曾经有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延陵、晏婴是也。思信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

清节之流,不能宏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之任,错意施巧,是为伎俩,张敝、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原文】卢绾与数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谢;〔师古曰冀得上疾愈自入谢,以为己身之幸也。〕闻帝崩,遂亡入匈奴

【翻译】卢绾率领几千人住在边塞等候机会,趣怪网希望高帝愈,他好亲自入朝谢罪。他听到高帝驾崩的消息,便逃入匈奴。

【解析】卢绾虽然做错了事,但和刘邦交情还在,如果刘邦身体好,向刘邦认错的话,王爵没了,但在汉朝安享荣华富贵还是可以的,总比在匈奴寄人篱下好。

【原文】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班志长陵县,高帝置,属左冯翊。皇甫谧曰长陵在渭水北,去长安城三十五里。臣瓒曰在长安北四十里。括地志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汉仪曰古不墓祭;秦始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朔、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妆具。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

【翻译】五月,丙寅(十七日),将高帝刘邦安葬在长陵。

【原文】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见九卷元年。〕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帝既灭项羽,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萧何攗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韩信申法,〔帝命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于家;诸吕用事而盗之。〕张苍定章程,〔如淳曰章,历数之章术也;程者,权、衡、尺、斗、斛之平法也。师古曰程,法式也。〕叔孙通制礼仪;〔见上卷六年、七年。〕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剖符作誓,谓剖符封功臣,刑白马与为山河带厉之盟也。丹书、铁契者,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如淳曰金匮,犹金縢也。师古曰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重慎之义。盖谓以丹书盟誓之言于铁券,盛之以金匮、石室而藏之宗庙也。〕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邓展曰若画工规模物之摹。韦昭曰正员之器曰规。摹者,如画工未施,朱土摹之矣。师古曰取喻规摹,谓立制立范也。给,足也;日不暇给,言众事繁多,常汲汲也。余谓日不暇给,盖言项羽既平,诸侯又叛也。〕

【翻译】原先,高祖不大注意书本知识,而秉性开朗聪明,善于思考,能博采众议,从人民及吏到普通士卒,都能平易相亲。入关之初顺民心作约法三章,天下平定之后,命萧何整理法律与条令,命韩信建立与健全队法纪,命张苍统一历法与度量衡等法式,令叔孙通制定各种礼节与仪式,令陆贾作历史兴亡之鉴的《新语》。又与各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贮于金柜石室之中,保藏于宗庙之内。高祖虽然日理万机,但订立的规划与制度是意义深远的。

【解析】这是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对刘邦一生的点评。刘邦是老粗出身,没有文化,聪明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听取别人的建议,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善用人,萧何、韩信、张苍、叔孙通、陆贾的才能都得到了发挥。

【原文】己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翻译】己巳(二十日),太子登上皇帝大位,尊吕后为皇太后。

【原文】初,高帝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师古曰恶,谓毁谮,言其罪恶也,音如字。晏驾者,天子当晨起早作;而忽崩殒,不出临朝,凡臣子之心,犹谓宫车晚出也。〕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 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如淳曰四马,高足为置传,中足为驰传。律;诸当乘传及发驾置传,皆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乘传,参封之;参,三也。有期会,累封两端,端各两封,凡四封也。传,株恋翻。〕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媭之夫,〔媭,音须。师古曰行计,谓于道中行且计也。〕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因而致上【章甲十五行本重"上"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同。】自诛之。"未至,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师古曰反缚两手也。〕载槛车传诣长安;〔传,柱恋翻,递也。〕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

【翻译】当初,高帝重时,有人诬谄樊哙“与吕姓结党,只要有一天皇上过世,就要兴兵诛杀赵王如意及其从属”。高帝大怒,采纳陈平建议,召来绛侯周勃在床前接受诏令“陈平立刻乘驿车,载着周勃,让周勃代樊哙为将;陈平一到中,就砍下樊哙的头!”两人接受命令后,乘驿车前往,还未到中,在路上商议道“樊哙是皇上的旧人,功劳很大,而且是吕后妹妹吕的丈夫,有皇亲关系又是尊贵之人,皇上因为一时动怒所以想杀他,恐怕日后会反悔。我们不如抓起他来送到皇上那里,让皇上自己去杀。”他们还没到中,就筑了坛,用符节召樊哙前来。樊哙接受诏令后,立即将手放到背后叫人把他反绑起来,用木栏囚车押送到长安;而让绛侯周勃代他为将,率征讨燕国谋反的诸县。

【解析】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因而被人认为是吕后一党。是谁诬陷樊哙呢?一个可能就是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想借此削弱吕后势力。陈平并没有为樊哙说情,反而是提出了建议,后世争夺在外带兵的将领兵权时大都采用了类似方式。途中改变方案的建议人应该也是陈平,因为《绛侯周勃世家》说勃为人木强敦厚,而陈平则善权变。,避免冲动杀人这一点确实是对的。而樊哙一直忠于刘邦,无端受罚也接受。

【原文】平行,闻帝崩;〔师古曰未至京师,于道中闻高帝崩。〕畏吕媭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请得宿卫禁中也。复,扶又翻;不同。〕太后乃以为郎中令,〔班表郎中令,秦,掌宫殿掖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使傅教惠帝。是后吕媭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翻译】陈平一行走到中途,听到高帝驾崩消息。陈平怕吕太后的妹妹吕媭在吕太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便驱驰驿车先行回都。路上他又遇到朝廷使者,传诏命令陈平与灌婴屯守荥阳。陈平接受诏书后,立即又疾驰到宫中,哭得十分悲哀,又坚决要求亲自守卫内宫。吕太后于是任命他为掌管宫殿门户的郎中令,还让他辅导汉惠帝刘盈。此后,吕媭便无法说陈平的坏话。樊哙到长安,便被赦免,恢复原来的爵位和封地。

【解析】吕媭就是吕后的妹妹,樊哙的夫人。陈平去抓捕樊哙之前吕媭应该是找过陈平,但陈平没有在刘邦面前给樊哙说情,让吕媭很不满意,因而陈平担心报复,就想法子赢得吕后的信赖。《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陈平的政治智慧确实是很高的。,如果汉朝功勋大臣能多一些直臣的话,吕后可能就不会毫无禁忌,将赵王给杀了。

【原文】太后令永巷因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赭衣,囚服也;以赤土染之。赭,止也翻。〕遣使召赵王如意。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属,之欲翻。〕王年少;〔少,诗照翻;下同。〕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不能奉诏。"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帝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古苋翻;隙也。〕

【翻译】吕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关在宫中永巷里,剃去头发,带上刑具,穿上土红色的囚服,做舂米的苦活。她又派使者去召赵王刘如意,使者三次往返,赵相周昌对使者说“高帝生前把赵王嘱托给我,赵王年纪小,我听说吕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齐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了,不能接受命令。”吕太后听到回报,大为愤怒,便先派人去召周昌。待周昌到了长安,才派人再去召赵王。赵王前来,还未到达时,汉惠帝听说吕太后要对赵王动手,便亲自去霸上迎接赵王,与他一起入宫,自己带着他一同吃饭睡觉。吕太后想杀掉赵王,但找不到机会。

【解析】吕后三次派人来召赵王,周昌应该怎么保护赵王呢?臣子对太后能抗命么?赵王的事可以,召周昌回都城可以么?只要周昌离开了赵王,赵王身边还有谁能帮他拿主意?应对领导,在现代职场还可以闪人,在古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权至上的情况下只能是服软。齐王刘肥也曾面临生危机,但通过赠送土地给鲁元公主缓和了与吕后的关系。也许戚夫人与吕后的矛盾无法化解,但周昌还是要从汉惠帝的立场劝说吕后包容些。其实,投吕后所好,关系还是有机会缓和的,陈平、齐王刘肥都是如此。

刘邦保护赵王的法子还是有问题。既然惠帝羽翼已成,无法更换太子,就应该让戚夫人去赵王封地,才是保护他们母子。戚夫人在刘邦在世时恃宠而骄,没有想想吕家自刘邦起事就帮助他,自己却没有强力外戚支持,与吕后矛盾激化也是不智的。《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有,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汉惠帝确实是仁君。当初戚夫人要夺取他的太子位置,却不记恨戚夫人母子。过于柔弱,只能依靠和赵王随时在一起保护他,却不敢向吕后表明自己的底线,不允许她随意杀戮刘氏子弟。这也是刘邦对他不满意的地方。,这可能是受到古代礼法的影响。《礼记·曲礼下》有为人臣之礼,在规劝国君过失时,要讲究方式、场合,不可有损其威严,如果多次规劝而国君仍不醒悟,臣子就可以离开他。做儿子的侍奉父亲,父亲有了过失,做儿子的多次规劝也不听,就应继之以号泣,趣怪网希望感动父亲,使他知悟而改。

【原文】孝惠皇帝〔荀悦曰讳"盈"之字曰"满"。师古曰臣下以"满"字代"盈"者,则知帝讳盈也他皆类此。高帝嫡长子。应劭曰礼谥法柔质慈民曰惠。师古曰孝子善述人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四年)

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年【章甲十五行本无"年"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鸩饮之。〔广志鸩鸟大如鸮,毛紫绿色,有颈长七八寸,食蝮蛇。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饮食则杀人。范成大曰鸩,闻邕州朝天铺及山深处有之,形如鸦差大,黑身,赤目,音如羯鼓;唯食蛇,遇蛇则鸣声邦邦然。蛇入石穴,则于穴外禹步作法;有顷,石碎,啄蛇吞之。山有鸩,草木不生。秋冬之间脱羽。往时人以银作爪拾取,着银瓶中;否则手烂堕。鸩矢著人立;集于石,石亦裂。此禽至凶极。所谓鸩,即鸩酒也。陆佃埤雅曰鸩,似鹰而紫黑,喙长七八寸,作铜色。食蛇,蛇入口辄烂;屎溺着石,石亦为之烂。羽翮有,以栎酒,饮杀人;惟犀角可以解,故有鸩处必有犀。饮,于禁翻。〕犂明,〔徐广曰犂,犹比也;比至天明也。诸言犂明者,将明时也。吕静曰犂,结也,力奚翻。程大昌曰徐说非也。犂、黎,古字通。黎,黑也;黑与明相杂,欲晓未晓之交也,犹曰昧爽也。昧,暗也;爽,明也;亦明暗相杂也。迟明,即未及乎明也。厥明、质明,则已晓也。康云力追切。未知何据。〕帝还,赵王已。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断,丁管翻。去,羌吕翻。师古曰去其眼睛,以薰耳令聋也。瘖,不能言也;以瘖饮之。瘖,于今翻。〕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帝观人彘。帝见,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师古曰令太后治事,己自如太子然。余谓惠帝之意,盖以谓身为太后子而不能容父之宠姬,是终不能治天下也。治,直之翻。〕帝以此日饮为乐,不听政。〔乐,音洛。〕

【翻译】汉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

冬季,十二月,惠帝凌晨便出去打猎,赵王因为年纪小,不能早起同去,吕太后便派人拿着酒让赵王喝。黎明,惠帝回宫时,赵王已经了。吕太后又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珠,熏聋耳朵,喝哑,让她呆在厕所里,称她为“人彘”。过了几天,吕太后便召惠帝来看“人彘”。惠帝见后,问知这就是戚夫人,便大哭起来,从此患,一年多不能起身。他派人向吕太后请求说“这种事不是人做的。我虽然是太后您的儿子,到底还是治不了这个天下。”惠帝每天饮酒乐,不理政事。

【解析】汉惠帝上朝可以带着赵王,终归没办法时刻保护赵王,应该趁早派人护送赵王回封地的。留在危险的皇宫,赵王之是迟早的事。吕太后记恨戚夫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杀戚夫人世人也可以接受。做成人彘,却太过狠,与伍子胥鞭尸一样,给自己留下了千古恶名。

汉惠帝受到惊吓而放纵不爱惜身体是真的,但说不理政事则是夸大了。汉朝早期无为而治,汉惠帝本来也没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萧何重时汉惠帝还去问了接替人选,曹参无为而治时还派曹子前去打探缘由,明显还是对政事比较认真的。

【原文】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见记曲礼。号,户高翻。〕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翻译】臣司马光曰做儿子的,见父母有过失就应该劝谏;劝谏不听,就应该跟着痛哭。哪有继承汉高祖的伟业,当天下的君主,因为不忍心于母亲的残酷,便抛弃国家不顾念,纵情酒色自伤身体的道理!像汉惠帝这样,可以说只是固执于小的仁爱,而不知道大义啊!

【解析】司马光不认可汉惠帝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行为。但汉惠帝看到戚夫人惨状受到惊吓需要心理辅导,哪是一句大义就可以调整过来的。

【原文】徙淮阳王友为赵王。〔高祖十一年,封友于淮阳。〕春,正月,始作长安城西北方。〔汉都长安,萧何虽治宫室,未暇筑城,帝始筑之,至五年乃毕,故书以始事。杜佑曰惠帝所筑长安城,在今大兴城西北苑中。〕

【翻译】朝廷改封淮阳王刘友为赵王。春季,正月,开始修筑长安西北面的城墙。

【原文】二年(戊申,公元前一九三年)
冬,十月,齐悼惠王来朝;〔高祖庶长子肥也。朝,直遥翻。〕饮于太后前,帝以齐王,兄也,置之上坐。〔盖于宫中以兄弟齿列为序,非外朝君臣之礼。坐,徂卧翻。〕太后怒,酌鸩酒置前,赐齐王为寿。齐王起,帝亦起取卮;太后恐,自起泛帝卮。〔汉书音义泛,音幡;索隐音捧。余据泛驾之泛,其义为覆,则音覂亦通。〕齐王怪之,因不敢饮,佯醉去;问知其鸩,大恐。齐内史士说王,〔师古曰内史,王国,士,其名也。班表王国有内史,掌治民。〕使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太后喜,乃罢归齐王。

【翻译】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

冬季,十月。齐悼惠王刘肥来朝见惠帝,在吕太后面前举行酒宴。惠帝认为齐王是自己的哥哥,便请他坐上座。吕太后非常恼怒,让人倒了一杯酒放在面前,赏赐给齐王,为他祝福。齐王刚起身要接,惠帝也起身来取酒杯。太后一见大惊,自己起来泼去惠帝手中的酒。齐王心知有怪,不敢再喝,假装酒醉离去。经打听知道那是杯酒,大为惊恐。齐国一个名叫士的内史向齐王建议,使齐王献出城阳郡做吕太后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太后大喜,便放走了齐王。

【解析】惠帝请齐王上座是兄弟之礼,齐王推辞是君臣之礼。齐王没有推辞惹怒了吕后,认为刘肥有非分之想,又要杀他。惠帝则吸取了经验,用自己的生命保护齐王。不过,齐王还是警惕心很强,酒被泼去还派人去打听事情真相。并且能听取建议,割让一个郡给吕后爱女鲁元公主换取吕后的欢心。

【原文】春,正月,癸酉,有两龙见兰陵家人井中。〔班志,兰陵县属东海郡。师古曰家人,言庶人之家。五行志曰温陵之家。见,贤遍翻。〕陇西地震。夏,旱。郃阳侯仲薨。〔仲,即代王喜;封郃阳事见上卷高祖七年。〕酇文终侯萧何,〔諡法有始有卒曰终。蒙曰克成令名曰终。〕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加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不恨!"

【翻译】春季,正月,癸酉(初四),兰陵一平民家的井中出现两条龙。陇西发生地震。夏季,大旱。阳侯刘仲去世。文终侯萧何重,惠帝亲自前去探视,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替接您?”萧何说“最了解臣下的还是皇上。”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皇上已找到人选,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在用人方面,刘邦、刘盈、萧何都是比较厉害的,知道让曹参代替萧何。

【原文】秋,七月,辛未,何薨。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师古曰僻,隐也。垣,墙也。治,宜之翻。〕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翻译】秋季,七月,辛未(初五),萧何去世。他生前购置田地房宅,必定选位于穷乡僻壤的;他主持家政,也从不起建高墙大屋。他说“如果我的后代贤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不贤,这些劣房差地也不会被权势之家夺。”

【解析】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萧何预见到了未来贵族豪强掠夺土地的情况,已经考虑到了子孙无能的情况,所以选择了相对贫瘠的土地。另一方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样的环境也更利于培育德行较好的后代。

【原文】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师古曰舍人,犹言家人也。一曰私属主家事者也。余据战国时,苏秦使舍人资送张仪入秦,李斯为吕不韦舍人,谓为私属可也,以为主家事则拘矣。趣,读曰促,速也。治行,谓饬治行装也。〕吾将入相。"居无何,〔居无何,谓居无几时也。相,息亮翻;下同。〕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所推贤惟参。〔言推举以为贤也。〕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师古曰举,皆也;言凡事无更改。更,工衡翻。〕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木,质朴也。讷,謇于言也。〕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汉制丞相属,长史之下有掾史、令史等。〕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斥,却也,逐也。师古曰醇酒不浇,谓厚酒也。去,羌吕翻。〕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言不事丞相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开,启也;谓有所启白。以为常者,饮之以酒也。饮,于禁翻。复,扶又翻。〕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覆,敷救翻。〕府中无事。

【翻译】癸巳(二十七日),朝廷任命曹参为相国。曹参刚听说萧何去世时,就对门下舍人说“快准备行装!我要进京去做相国了。”过了不久,使者果然前来召曹参入朝。起初,曹参当平民时,和萧何相交甚好;及至做了将相,两人有些隔阂。到萧何快时,所推举接替自己的贤能之人惟独曹参。曹参接替做了相国后,所有的条令都不做变更,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他挑选各郡各封国中为人质朴、拘谨不善言辞、敦厚的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对那些言谈行文苛刻、专门追逐名声的员,都予以斥退。然后曹参日夜只顾饮香醇老酒。卿、大夫以下的员及宾客见他不管政事,来看望时都想劝说,曹参却总是劝他们喝酒;喝酒间隙中再想说话,曹参又劝他们再喝,直到喝醉了回去,始终没机会开口说话。这样的情况成为常事。曹参见到别人犯有小错误,也一昧包庇掩饰,相国府中终日无事。

【解析】刘邦为汉王时,萧何就是丞相。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拜韩信为大将。汉二年八月,封韩信为左丞相,曹参为假左丞相,也就是韩信的副手。汉三年,拜韩信为相国。汉四年,韩信为齐王,汉五年,刘邦即皇帝位,封韩信为楚王,萧何为丞相,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为齐相国。惠帝二年,曹参接替萧何任丞相。

曹参和萧何都是沛县人,平民之时关系很好,但等两个都有了爵位,就有了政治矛盾,成为了对手,有了隔阂。这很正常,就像争夺功劳排名一样,要人抛却名利心是很难的,只要不演化为恶性党争就可以了。对手之间也可以相互欣赏、尊重。曹参在齐国当丞相时,就是用了盖公的黄老术治理齐国九年,成绩斐然,被人称为贤相。所以,在曹参接替萧何后,依然遵循了无为而治的原则。曹参用人也是用的不善言辞、能做实事的人,而不是善于做表面文章的人。变法是手段不是目的,客观形势变了,才需要变法。这个时期,汉朝因为豪强争夺土地形成的矛盾还没有激化,曹参也确实没有太多地方可以去变革萧何刚刚建立起来的制度。

【原文】参子窋为中大夫,〔窋,张律翻。〕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师古曰言岂以我为年少故也。治,直之翻。与,读曰欤。〕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师古曰乃者,犹言曩者。朝,直遥翻。〕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翻译】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职,惠帝向他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认为“难道是因为我年纪轻吗”?让曹窋回家时,以私亲身分探问曹参。曹参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宫去侍候,国家大事不是你该说的!”到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说“那天是我让曹窋劝你的。”曹参立即脱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体察圣明威武比高帝如何?”惠帝说“朕哪里敢比高帝!”曹参又问“陛下再看我的才能比萧何谁强?”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便说“陛下说得太对了。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手治国,我们臣下恭谨守职,大家认真遵守不去违反旧时法令,不就够了吗!”惠帝说“对。”

【解析】《曹相国世家》有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窋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儿子对曹参的办事方式提出质疑,曹参不解释却鞭打他,这哪是培养孩子的方式。曹窋政治智慧怎么能得到提升呢!

【原文】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较若,犹今言较然也。画一,言其整齐也。〕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师古曰载,犹乘也。〕民以宁壹。"

【翻译】曹参做相国,前后三年,百姓唱歌称颂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净,百姓安心。”

【解析】曹参做了三年相国就去世了,按照他这种治理方式,应该是年龄或者之前参战时旧伤的缘故,而不是积劳成疾。有的时候,做甩手掌柜自己轻松,结果也更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