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燕窝之最(奇方壮身心,燕窝——为何能
引言
燕窝是啥,燕子的口水?还是养颜美白的补品?人们对于燕窝一直有很深的误解。
就连香港电影里的台词都说过"我都是用燕窝漱口的!"一直以来,燕窝在民间,一直是富贵人家才能享用的食材,
可很多人不知道,到底燕窝的营养价值,是否配得上它在历史上的美誉?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燕窝的那些事儿。
一、燕窝的来源
公元十三世纪,明朝建立伊始。浙江地区有位老人,他见证了两个朝代的没落,一个是宋朝,另一个是元朝,要问他多少岁,不多不少100整。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这样的事件由密探传入朱元璋耳中。
他对于老人亲眼见证前朝灭亡的事情很感兴趣,但更感兴趣的应该是,他为什么能如此长寿。
于是朱元璋在百忙之际,召见了这位浙江老人。
刚进宫的老人或许对宫内一切都感到陌生,可唯独眼前这所谓的“皇帝",他可是见过好几回,只是不是同一个人。
当朝太医问老人的长寿秘方,这位老人没说啥,只说"想吃吃,想喝喝。"留下一本《饮食须知》便离开。
这本《饮食须知》内所记载的食材多达四百多种。而水中被画圈圈的地方显得尤为亮眼,那是老人每天必吃的东西——燕窝。
这本《饮食须知》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本记录燕窝饮食配方的食谱。
二、古人吃燕窝的历史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元朝著名的养生家——贾铭。
《饮食须知》也是他留给明朝,以及后世极其为珍贵的燕窝食谱手稿。书内如此介绍"燕窝味甘,性平。黄,黑烂者有,勿食"。
从寥寥数语中,推测出贾铭至少尝试过上千种不同种类的燕窝,才能推断出燕窝的功效和品性。
可在当时物资相对匮乏的古代,燕窝不是一件"地摊货"(现在也不是)。
那他是如何能品尝如此品类繁多的燕窝的呢?据史料统计,燕窝产自泰国、缅甸等国家,计算我国南方地区偶有发现,也只是个例。但如此数量的燕窝,贾铭如何才能办到?
根据史书记载,燕窝在明朝虽然珍贵,可并不是无价之宝。在一些贵族家庭里,同样可以品尝到。
尤其是南下的华侨,更是从各国带回了南洋风味的燕窝。
《东西洋考》中记载燕窝,每百斤白者税银一两,中者税银七钱,下者税银二钱。"
此时的明朝与南洋各国的贸易清单上,燕窝已经榜上有名。
而明朝人对燕窝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清朝时期, 燕窝已经成为对外贸易中的大头。
在十八世纪的一次贸易往来中统计过,一趟商船足有将近七十艘,其中多五十艘只载燕窝。
当时的燕窝就像不要钱似的,源源不断从海外引进中国,随之进入中国各个权贵家庭,当时皇帝也是燕窝的忠实粉丝。
不少现代美食家和历史学家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过,燕窝进入中国,开辟了我国养生食疗这个领域。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中国饮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燕窝的营养价值高,在明清时期,已经是当时贵族家庭滋补的日常选择。
从清朝不少历史文献中记载着,乾隆对于燕窝爱不释手,每次下南方游玩时,总会燕窝搭配八宝粥,作早餐食用。
在《红楼梦》中,关于燕窝的描述也不绝于耳"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 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燕窝作为富贵人家的标配,它的引入从一定程度上,带起了当时明清时期的奢侈、糜烂的享受之风气。
不少人将燕窝作为衡量家庭财富的标准。清朝员甚至说过;“没有燕窝,不出席”。如此傲娇的话。
《清稗类钞》"一燕窝席须八十余金"。
由此可见,燕窝在当时早已脱离其作为养生食物本身的属性,其更多的价值则体现在炫耀财富的资本。
三、燕窝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1、促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市场对燕窝的需求急剧增大,甚至在我国南方产出的燕窝,还未制作成饮食,就已经被拿到市面上高价售出。
作为采燕窝的人来说,燕窝市场的供求关系远远不够。
明清时期对于燕窝的需求有多大呢?就算是次等燕窝,也成为市面上的手货,而顶级燕窝则是"岁出不过数斤"。
由于产量低,市场需求旺盛,极大促进了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发达。
历史文献中对于燕窝的产地,记载得相当详尽。
《东西洋考》记载了;“大泥、马六甲、哑齐、彭亨、柔佛等国家的燕窝产量及品质,简直是当时东南亚燕窝采购大攻略。”
或许后来入侵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如此痴迷感到困惑,这种来自树上的鸟窝,怎么会成了中国人眼中的"滋补养品"。
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的无知的行为,燕窝这类食物既没有营养,在采集过程中,还会增加人员受伤的情况出现。
明朝时期的燕窝贸易,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
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燕窝基本都是从广州进入,随之分销到全国各地。
在十五世纪前后,福建漳州港口的重新开放,成为不少东南亚珍奇物种引进的主要渠道,燕窝、象牙、檀香等大量进入中国,随着流向中国各个富贵家庭中。
而中国的员也开始有了招商引资的初步理念,即开放惠州作为燕窝进口的港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扶持惠州这座小城市的商业,吸引外来人口进入惠州,进行商业投资。
如今的惠州的商业发展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燕窝作为当时招商引资的"诱饵"。
2、提升社会地位,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对燕窝的大量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燕窝采集产业。
燕窝采集本是一件危险系数高的工作,但为了高额的费用,东南亚工作不惜冒着受伤的危险,大批东南亚居民参加到这份燕窝采集的工作中。
在明朝统治者看来,燕窝经济的繁荣更刺激了对爪哇岛、苏禄群岛等燕窝主产区的政治控制。控制这些地区对加强明朝的燕窝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位于东北的婆罗洲是所有地区内燕窝产量最高、品种最齐全,品质最佳的产区,是整个燕窝对外贸易的核心区。
每年由此出口的白燕窝足有300担,而相对较普遍的黑燕窝居然达到800担。这些燕窝只有极少部分留在本地,大多通过海上贸易进贡到中国。据悉,明清时期的燕窝进口量每年不低于300担。
3、中国燕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国每年从东南亚进口的燕窝量大幅下降。研究者推测,这或许与东南亚燕窝的过度采集有关,致使双方的燕窝贸易难以大量、长期、持续地进行。
对于这种"燕子窝",比中国更早进入东南亚群岛的欧洲似乎并不感冒,在此之前,欧洲人在东南亚的贸易已经发展了许多年,可唯独对燕窝这种食品,欧洲人迟迟不敢入手。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欧洲商人在短期内,无法做到以同等产品、同等质量的产品,以更低或者持平的价格供应给客户换取燕窝,这也就没有价值空间可言。
,燕窝不易保存保鲜的特点,也让欧洲人为难,中国商人对于燕窝在运输途中的保存,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燕窝从元朝开始后,如此盛行?它支撑了我国与东南亚之间贸易往来的50%,且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近代。
不少营养学家认为,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养生进补不无关系。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燕窝属于"补益气"的顶级食材,尤其在后期,经由养生学家和大量诗词歌颂的作用下,将燕窝的食疗功效推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
"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养生理念中不断被提及,而燕窝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我国燕窝的主要消费区由前期的沿海地区,逐渐转向内陆地区,再发展至大规模城市。
而从消费观念来看,燕窝的受众是当时的权贵,他们对于食材一直秉承着"只选最贵,不选最好"的态消费观念,由此催生了一整条完整的燕窝产业链。
随着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丰足也让人开始重新审视燕窝这种食物。
现代不少营养学家曾公开表示,燕窝的功效并没有那么好,只是改变了人体的某种美白素,就算从中医的角度对人体确实有帮助,但它的养生价值,远远没有所体现出的价格那样。
或许古代贵族们在吃燕窝时也会抱有这种疑虑,但既然吃着玩意儿有面子,就不管那么多了。
参考文献
《东西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