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历史文化之最作文(味道云南丨隐藏在建水美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1www.nygn.cn考古学家

正文共3552字 13图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我和渔夫同志先前各曾写过很多小作文粗浅的介绍过建水,从任何角度看来似乎对建水只有肯定和欣赏,事实不完全如此。

二十年前初至建水的第一天,并不美好,甚至有些惊悚。那年陪同几位首长老大哥游滇南,通海至建水还没有高级公路,顺曲江河谷经高大乡、曲江镇傍晚才到建水城。

原来预定的是朱家花园内客房,本已办理入住,打开房门一看,家具陈设刻意仿古,房间氛围与其说宾馆更像老电影里宁采臣聂小倩会面的场景,当即退房,改住临安宾馆。

▲朱家花园-四水归堂〔摄影卢维前〕

放下行李,老大哥们说要品尝本地特色,就近在朱家花园北面的烧烤夜市坐定。朱家花园还未完全恢复,烧烤夜市就在如今朱家花园“园”的部分。相比朱家花园略有些诡异的客房,这才是惊悚开始。

常规的豆腐、土豆、肉串之后,老板娘端出一盘油炸“叮叮猫”,滇中滇南方言偶尔称为“蚂螂”。讲真,看到没有翅膀的大号蜻蜓整齐的放在餐盘之中,生平最怕昆虫之类的我差点没昏厥过去,印象之深刻,现在仍能想起那晚。

▲炸“叮叮猫”〔摄影渔夫〕

整个晚上,不敢抬眼看老板娘面前放着的烧烤食材,许多恐怖生物都不认识,眼睛只盯着面前的两块烧豆腐,烧烤架刚烤过叮叮猫之外的不明物体,筷子在空中略有些颤抖,根本夹不起豆腐。

后来专为烧烤请教过,特异食材不算“自古以来”。道理上,建水耕作条件不错,气候温暖,物产丰饶,俗谚“金临安、银大理”,其繁华富庶甲于天南列郡,犹在大理府之上,大可不必从蠃鳞毛羽介之属获得蛋白质。

我也翻阅过嘉庆《临安府志》、雍正《建水州志》、民国《续修建水县志》等旧志的风俗、物产条目,确实也没记载什么奇怪的事情,反倒说“与中州埒”。

仔细想来,世纪之交,各地为重修重建古城古村时“互相借鉴”,或者迎合游客推出特色美食实则标新立异,部分改变了本土风物;夜市老板娘的“特色烧烤”,大概属于这类“再造的传统”,最近几年也不常见了。

▲炸蜂蛹〔摄影渔夫〕


01

建水名产,得到当地较多数同意的应该是草芽、豆腐、羊奶菜,小吃有米线、烧豆腐、烧麦;以烹饪方式而定,必须有汽锅

泸江石屏异龙湖自西向东流经建水县城南;建水坝地势大致形似“三级台阶”,故临安府城(建水县城)在第二级,第一级则密布池塘沼泽,草芽、藕等水生植物出产尤多。羊奶菜有特殊香气,不甚习惯譬如我,始终难以接受。

豆腐倒可多说,其中还有我最近几天刚知道的“冷知识”。和建水渊源略深,建水豆腐是和乳扇一样经常出现在家中餐桌,或许豆腐现身次数更多。“饮和食德”,植物蛋白、动物蛋白,两种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在极小处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暂且放下不表。

▲炊锅中的小豆腐〔摄影渔夫〕

当地说建水豆腐之美全由于西门外的溥博泉。“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溥博,形容井泉之“大”;土著自然不会经常用到如此文绉绉的名字,通称“大阪井”。豆腐作坊之多,有些距离大阪井也远,,建水豆腐很显然不会都用大阪井汲取的井水制作。

▲大阪井与做豆腐的人〔摄影卢维前〕

直至前两天打开袋子,里面是刚做好的豆腐,我闻到有些刺鼻的酸味,才明白建水制作豆腐的秘诀不是井水而是特殊的“酸水”,在豆浆转化为豆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烤、蒸、煎豆腐,并不能使用最“新鲜”的建水豆腐,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散发出豆腐香气。我竟没注意到之前送到昆明的豆腐都有这个过程;

发酵真是人类加工食物历史最有意思的话题之一,过去、现在,不分地域,人们用非常多样的方式获得种类丰富的发酵食物。前面提到建水羊奶菜有特殊香气,主要是腌制以后的羊奶菜,本质也是发酵。


02

除了发酵,汽锅也是建水料理的有趣方式。

汽锅的原理不复杂,是用高温水蒸汽将鸡肉等蒸熟。使用汽锅时需要适当密封,尽可能增加压力,令食物更快速的烹熟并锁住油脂和水分,一者肉质细嫩,香气浓郁。味觉、嗅觉中的“香”,多半来自于油脂中的芳香烃。

▲建水汽锅鸡〔摄影渔夫〕

正宗的汽锅鸡,蒸制时并不加水,鸡汤全部得自甑中的蒸汽——汤汁较少,浓缩即精华。依建水方言可称为“甜”,“甜”通常不是指蜜糖的甜,约等于“鲜美”,建水米线的汤底分“红汤”、“甜汤”,甜汤即是高汤。

建水汽锅是用当地陶土烧造;早年多为土红到红褐色,谓紫陶

南诏理朝时期,云南尚未学会制瓷,南诏理朝考古发现的食器水器等多是仿唐朝式样的陶器(同类器在中原可能是瓷),可数的几件瓷器则来自于代宋朝的景德镇,称得上“高级进口商品”。

蒙古元时期,新工艺传入,云南出现了一批本地瓷窑。当时建水瓷窑在今县城西北的“碗窑村”。

▲田记窑〔摄影渔夫〕

种种原因,碗窑村烧造瓷器的历史未延续太久,但其技艺仍得到传承,虽然明清两朝大部分时间主要制作土陶

光绪年间,碗窑村工匠创烧出磨光细陶器即“紫陶”。当时紫陶的大宗为“烟斗”,取泥、制坯、写字、绘画、刊刻、雕填、烧制、磨光八道工序分别由八家陶户完成,称为“八家斗”,制作优良,价格昂贵。

其实也可以理解,用“烟斗”吸食鸦片的多文士富商,自然要求精益求精。紫陶发端,映射出旧中国鸦片泛滥的不堪。

▲抽大烟的人〔图源网络〕

宣统二年(1910),知县郑光照禁烟(),工匠因而将紫陶工艺运用于花瓶、笔筒等器物。

1950s,2000s,建水紫陶两度复兴。一口紫陶汽锅,一座小村庄,稍微用心,看到的是上千年往事。


03

饮食从来不是简单的吃、喝,每举箸当思一茶一饭来之不易。

这有两方面意思。

春种秋收,大半年才有碗中白米,粒粒辛苦。另方面,餐桌上最简单的蔬菜,很可能也是跨越山海的传奇。

当代绝大多数建水人家不可或缺的辣椒,它的原产地是遥远的新大陆。

现代云南人经常予外埠客商“嗜辣”的印象,若非深入了解,本地人士常会想的认作古早味,未谙内情者必为本地人士误导。可能记忆不准确,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有提到,段誉由云南往江南,因无辣椒而觉得食不甘味。

,古代文献中,最先提到辣椒的却是晚明时期的山东、浙江沿海人士。大航海时代,辣椒由海路传入中国,最先在沿海登陆不足为奇。

令很多人意外的是,辣椒在云南出现的时间,不说是国内最晚,也是较晚的那个。

直至清雍正末乾隆初,即鲁、冀、京、津、辽、苏、浙、赣、闽、粤、桂、川、湘、鄂、贵、陕、甘之后,辣椒入境云南。不厌其烦罗列诸省之名,是想提醒读者,常识与事实很可能有不短的距离。

▲酱泡小米辣〔徐徕供图〕

就像云南地理上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冲突区,造就了滇西北三江并流的壮丽山川;云南也是中原文化的边疆和前站,无可避免的直接与东南亚、印度产生交流;甚至饮食,也显示出多元一体的风采。

从云南各地方志关于辣椒的早期文献中,可以注意到“秦椒,俗名辣子”(首见于雍正《云南通志》)的记载一再出现。当时的云南人士,多半以为“秦椒”是名,“辣子”是小名。

真相只有一个,秦椒是北方对辣椒的通名,辣子则是南方对辣椒的惯称。辣椒初到云南,是几乎由北、由东而来,至少是两条路线。

至少两条的意思,是还有地方志忽略的第三条路线。即是经临安府(治建水县)等地,从东南亚传入的辣椒退化野生种,所谓“小米辣”一类。

这有关作者自己的经历,许多年前,“小米辣”对滇西腹地洱海沿岸来说,仍是陌生和罕见的。但在建水等地,已经普遍存在,并有一整套区分品种优劣的方法,黄椒胜过红椒,据说是“越辣越香”。

回顾明清时期由今西双版纳等地往内地的古道路线,不难了解何小米辣会更早的出现在建水。当时线路走向是车里宣慰司 – 普洱府– 元江府– 临安府– 澄江府– 云南府……。这古道的后身或最新面貌,正是几天后即将开通的中(国)老(挝)铁路。

▲中老铁路示意图〔图源网络〕

,也有些许不同,建水并不在中老铁路沿线,而在昆玉蒙河铁路沿线,那条铁路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通海城路”。

辣椒,就在滇中滇东南地方,完成了“三路会师”,北路“秦椒”、东路“辣子”,南路“小米辣”。唯独缺了西路,虽是饮食问题,仍能观照出地理和明清时期历史,答案敬请由读者自行探索。


04

提及建水饮食,有一样产量极高、当下建水人民更多视之为家畜饲料的农作物不能不提。

▲烤小豆腐/干豆腐/洋芋/沙莜〔摄影徐徕〕

建水方言名“沙莜”,鄙乡称“红薯”,全国各地有“红薯”、“白薯”、“地瓜”、“番薯”……许多种称名,碍难完全统计。莜(麦),一年生裸燕麦;沙,当是指沙地所出,很可能是依旧名而造新词。

红薯与辣椒一样,仍是新大陆予世界的礼物。对中国来说,辣椒的引种者是山东人或浙江人(有两说,能力之外未加考辨),红薯的引种者应该没有争议,是福建人。

从新大陆到南海列岛,到福建,到云南,红薯也在路上奔波万里中,最终成了建水田里的沙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