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历史之最是什么朝代(情商的重要性,光绪皇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自清末至今,在大多数人眼里光绪皇帝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光绪皇帝在甲午战争失败后,颁布《定国是诏》推行维新变法,企图变法自强,变法失败,壮志未酬,被慈禧皇太后囚禁中南海瀛台,而慈禧太后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守旧和保守的代表。慈禧光绪帝之间的关系,影视作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冷冰冰的印象,似乎慈禧太后一直都不喜欢光绪皇帝,甚至是冷淡和虐待,而光绪对待慈禧太后也只是剩下畏惧,并不亲近。其实母子二人也有一段亲密无间的时期。

一、光绪皇帝的成长过程

同治皇帝后无嗣,这意味着咸丰皇帝一脉绝嗣了,皇帝就要从近支皇族中选,当时大多数王公大臣趣怪网希望选择年龄大的承继大统,是慈禧太后拍板选择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继位。载湉虽年幼,却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亲侄子。光绪皇帝以咸丰皇帝继子身份入继大统,为咸丰皇帝继后,光绪皇帝以后若有子嗣又可以兼祧同治,之后的溥仪皇帝是兼祧两支,为同治和光绪继子。更关键的是,载湉是慈禧太后亲妹妹的儿子,为了能让光绪继位,慈禧将清朝皇位父子继的传统改成了兄终弟及,慈禧与光绪之间脉上的联系是决定载湉走上皇帝宝座的重要因素。

光绪进宫承继大统的时候才四岁,这时候的慈禧也许会想着大权独揽,绝对不可能想着不行就废掉光绪另立新君。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废立皇帝都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事情,尤其是到了清朝末期,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废立皇帝不仅是国家大事,更是牵涉到外交和王朝正统。

中国古代王朝讲究以孝治天下,母慈子孝,家国一体。慈禧对光绪皇帝是有养育之恩的,光绪皇帝是在慈禧太后的照顾下长大的,这种照顾体现在光绪皇帝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精心安排和培养,从缘上讲,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更是过继的侄子,将来要负担起振兴王朝的重担。从光绪成长过程来看,两宫太后和大臣们用最严苛的眼光与标准要求皇帝,生怕重蹈同治皇帝的覆辙,以致小皇帝的童年充满单调和枯燥。

在皇帝的成长过程中,慈禧太后对于光绪而言,不像慈母,而是严父,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教育是非常认真又是极其严苛的,寄趣怪网希望于把光绪皇帝培养成为一代明君,又是能孝顺自己的孝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室父子之间的感情都有点类似小说《红楼梦》中贾政贾宝玉的感情,其严苛的一面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光绪眼里,慈禧虽说是皇额娘,却天然有一种严父的威严,不能亲近,所以,他与慈安太后的感情要更加亲密一些。

光绪自小在幽闭的紫禁城和慈禧的巨大阴影中逐渐长大。据他的老师翁同龢记载,光绪明显要比同龄的孩子矮小和瘦弱,而且说话还有点口吃,他胆子很小,一打雷就吓得直往老师怀里钻,一提到慈禧的名字就吓得瑟瑟发抖。

但这并不代表慈禧对光绪没有感情,这种感情更像是父亲对孩子寄予厚望,趣怪网希望他能挑大梁、成大器,作一代中兴之主。这种关系,从光绪称慈禧为亲爸爸也可以看出一丝端倪。慈禧吸取了对同治教育失败的教训,所以她对光绪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当初,慈禧因为可怜同治皇帝的父亲得早,对其娇生惯养、百般溺爱,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害了他。慈禧为了光绪能早日成才,对其稍有违规便进行罚站、罚跪、不许吃饭,甚至关禁闭的处罚。

所以作为丧子丧夫的慈禧对待光绪也是很不错的。而作为将自己从小养到大的养母,光绪光绪皇帝又能有多少不满呢?母子竟然反目成仇,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时局,更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二、光绪皇帝亲政

1887年2月,光绪皇帝亲政,年轻的皇帝在亲政以后,婚姻大事提上了日程,1887年7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称以前皆因皇帝刚刚亲政,经验不足,遇事不能决断,故而答应王公大臣训政数年。近来,皇帝处理政务越来越娴熟,国大事皆能随时裁决,故而待明年皇帝大婚之后,皇太后不再训政,国家大事悉听皇帝处理。

此时的光绪皇帝踌躇满志,等待着施展抱负的时刻。在选后的问题上,光绪皇帝碰了一鼻子灰。年轻的皇帝看中了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尤其是珍妃,慈禧太后硬是将自己的内侄女叶赫那拉氏强加给了皇帝。当时的叶赫那拉氏已经21岁,相貌平平,光绪皇帝并不喜欢。而珍嫔,相貌端庄,性格机警,居家时受开明的母亲和才华横溢的族兄志锐的影响,性格开朗,志趣广泛,反应敏锐又不失天真,很得光绪皇帝喜爱。

珍嫔的到来犹如一缕阳光穿透笼罩在紫禁城的阴云,又似投入沉寂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光绪皇帝对未来的热情和憧憬。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越来越亲近,或女扮男装,磨墨捧砚,谈古论今,或摇扇品茗,谈论诗词,对弈手谈。两人你侬我侬,倘若不在大清朝的紫禁城内,倒也是一对惹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光绪皇帝成婚大典前夕,礼亲王世铎拟定归政办事条目,给了光绪皇帝接受和批复奏折的权力作为过渡,仍然赋予慈禧太后最终的决定权,可谓朝廷大政,还是需要秉承慈禧太后的意志才能施行。即使光绪皇帝亲政,慈禧太后仍然要遵照训政以来的旧制,将完全归还施政大权的日期一再推后。这就让光绪皇帝的心情极为压抑,整日谨小慎微,遇事不敢自行决策,必须秉持慈禧太后命令而行。

无怪乎身为帝师的翁同龢在日记中感叹现在办事一切照旧,日常政务由光绪皇帝和机大臣裁决,关键的政事还是要靠慈禧太后发出懿旨。

三、生父醇亲王奕譞去世

醇亲王奕譞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自恭亲王倒台后,醇亲王奕譞一直是机大臣之首,也是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矛盾中和者。沉重的外部压力、繁重的帝国事务以及在慈禧太后、皇帝和王公大臣之间周旋,让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堪重负。1890年,光绪皇帝多次前往醇亲王府探望重不起的生父。几个月后,奕譞的情加重,光绪皇帝陪同慈禧太后前往醇亲王府探望。1891年1月1日,奕譞逝。

醇亲王的去世对光绪皇帝是个沉重的打击,虽然因为礼制父子不能相认,但从童年到亲政,尤其在光绪皇帝遭遇逆境时,醇亲王的存在和周旋总会帮助他化解危难,给他带来一丝丝慰藉和趣怪网希望。

醇亲王的去世对大清朝来说是个灾难,尽管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纽带断裂,缓和和调解二者矛盾的人物从此消失,大清朝高层脆弱的政治平衡一点一点地被打破。

醇贤亲王的存在是帝后之间的润滑剂,缓和着帝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年轻的皇帝能够保持理智,暂时压抑住内心的燥热。

从大婚到亲政,从亲政到醇亲王去世,日子对年轻的皇帝来说走得快了些。虽然无法真正地获得最终决策权,但并不妨碍光绪皇帝了解外部世界,渴望做个有为的君主。

四、变法维新母子失和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皇帝一味听信主战派之言,一力主战。当时的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60岁生日,要把自己的万寿庆典办好,在战与和上并没有决断。如机大臣孙毓汶和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了解中日双方事实力的差距,支持尽量避免冲突,应着重于国际调停和近海防守。自1860年剿灭太平天国以后,在1860年-1895年这三十多年里,左宗棠还收复了新疆,1885年中法战争中,大清在西南打败了法兰西帝国。几十年对外与各国基本相安无事,对内国家几十年承平,晚清政府当时自号“同治中兴”,真的是大清王朝的回光返照,其实王朝早已经腐烂到底,国家落后于世界,王公大臣依然在内斗不已,丝毫不知道与世界的巨大差距。

年轻的皇帝踌躇满志,并不了解大清国队的真实实力,更是不知道现在的日本早已不是吴下阿蒙。皇帝气方刚,要求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出海迎战,主动寻找战机。在战争失败之后,一干的主战派又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李鸿章,要求严惩李鸿章。甲午一战,帝国赖以中兴的洋务运动宣布破产,倾国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全覆没,慈禧太后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对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皇帝的年轻气盛和不谙政务也暴露无疑。

1895年,年轻的光绪皇帝被迫在向日本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上“签字画押”。经此一役,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深受刺激。这场大清帝国近3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失败让皇帝感触颇多,深感屈辱。

战败之后,光绪皇帝下决心励精图治,振兴大清王朝。于是,在光绪皇帝决心维新之际,征求太后的意见,慈禧太后表示支持皇帝维新变法的行为,她甚至告诉光绪皇帝今宜专讲西学。后来翁同龢觉得这句话说得太过了,太满了,在颁布《定国是诏》的时候,将这句话改得缓和了不少,又回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套路上。

经过一阵暴风雨式的思考以后,皇帝开始了疾风骤雨般的戊戌变法运动。而随着这场变法的开始,他与慈禧的关系变得异常的紧张起来。慈禧和光绪母子关系的决裂,纵然是慈禧太后拥有最高决策权,皇帝大事做不了主,光绪皇帝也有很大的责任。慈禧支持变法,光绪全力推行,变法的难度可想而知,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将实行了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传统改变为现代国家,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决策者的高瞻远瞩,亲历亲行,更要有地方员的身体力行和具体实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中国有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俄罗斯绝不相同,光绪推行新政,基本是照搬照抄日本的明治维新,照葫芦画瓢,亦步亦趋。维新派没有具体的措施,也没有执行的时间表,而且光绪以诏书推动变法,把日本、俄罗斯乃至西方欧美等国的政治、经济、事、文化教育等等全部都化为诏书强力推行,事先没有调查试点,事后缺乏经验,以至于新政诏书犹如雪片一般一日数下,接到诏书的各级僚应接不暇,手足无措,很多人干脆就置之不理,把新政诏书当成废纸。

光绪皇帝对各级僚推行新政不力极为不满,他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没有反思诏书颁布之后是不是能够适应中国国情,如何贯彻执行。统治庞大的帝国需要高超的统治艺术,庞大的帝国,改革要从最突出的某一方面开始,以点带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数的变法诏令让地方员无从下手,变法自然受到了各级地方吏的排斥。实行变法的康有为等人看到变法无法执行,认为老旧顽固的大臣是新政的最大阻碍,于是开始撤换旧人,任用新人。康有为甚至鼓动皇帝变法必须流牺牲,先杀几个守旧的元老大臣,变法就好办了。如此一来,慈禧发现维新变了味道,她敏锐地认为,光绪正在以变法为名,行夺权之实。

部分僚阶层基于传统政治价值和乌托邦似的政治理想一度倾向帝国皇帝,而另一部分务实的僚则从实际出发,倾向于掌握实际权力的慈禧太后。帝国的士子阶层,特别是倾向于改革的士子,要么不得不追随康梁,沉迷于康梁所编造的政治谎言,要么陷入迷茫中寻找新的方向。而帝国的百姓,特别是遭受列强瓜分狂潮损害的百姓视列强和倾向西式改革的吏为敌人,导致以后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随后的变乱中肆意地毁灭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物,将整个国家推入更加危难中。

最为严重的事件发生了,康有为等人看到皇帝处处掣肘,大事无法决断,把保守守旧和变法无法推动的原因归结到慈禧太后的大权独揽,以至于鼓动皇帝发动政变除掉太后。当太后看到自己信赖的王公大臣靠边站的时候,感觉到皇帝夺权的脚步正在逼近,这也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政变收回权力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无论有没有康有为“围园谋后”的密谋,无论袁世凯是否告密,慈禧是绝不会允许新政继续下去的,无非是慈禧在得知康有为要策动兵变对自己下杀手的时候极为震惊,并怀疑康有为的胆大妄为是光绪皇帝在背后主使,从此,母子之间的裂痕就再也没有办法修复了。

年轻的皇帝并不具备高超的政治艺术,也没有统揽全局的能力,若是借用“志大才疏”一词来形容年轻的光绪皇应该是比较适合的。作为一个没有决策大权的皇帝,如何处理好与拥有最高统治决策权的慈禧太后的关系是需要高超的水平的,而皇帝并没有处理好母子关系的情商和能力。

光绪皇帝个人急于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急于通过全方位的变革振兴国家以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任用空有一腔改革热忱却缺乏政治经验的康梁等改革势力,轻率地发动激进的政治改革,试图在短时期内实现政治目的。

光绪皇帝当时或许并没有杀害慈禧太后的心思和计划,而康梁的政变图谋让他百口莫辩,使得皇帝在王公大臣中的威信跌到了最低点。

五、母子失和造成的巨大危害

戊戌变法之后,皇帝丧失权力,沦为摆设,到后来差点被废黜,眼见心爱的珍妃被逼跳井身亡,再到逃亡中与慈禧太后针锋相对,最终没先于慈禧太后去世,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光绪皇帝确实是被慈禧太后的。光绪皇帝的余生可谓是悲怆万分,全无帝王的尊严,其中缘由恐怕难以表于人前。

维新变法和自强运动也被迫终止,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戛止,一帮守旧大臣又开始了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政治游戏之中。

太后对皇帝的不信任,使得皇太后令立大阿哥,企图行废立之举。在征求西方各国的意见后,各国表示只认光绪皇帝,只与光绪皇帝的政府打交道,使得慈禧太后恼羞成怒。

仇视西方和现代文化科学的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爆发,慈禧太后对各国对待自己和皇帝的态度高度不满,太后想以义和团对付西洋各国,导致了1900年前后,慈禧太后宣布对西方11个国家宣战。之后,八国联占据北京,帝后西逃,《辛丑条约》签订,国家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

倘使慈禧太后的权力欲与控制欲稍有抑制,光绪皇帝的智囊团如翁同龢之辈能多一点政治智慧,康梁之辈不被权力欲和支配欲迷了心,帝后之间多份关爱呵护,君臣之间多些齐心协力,少些蝇营狗苟,也许光绪皇帝的命运将大不相同,大清朝也不致沉沦,中华的命运也不致如此多舛!历史不容假设!历史总是在悲剧中前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