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之最是谁(天津起士林)
天津有很多好吃的,天津狗不理包子,一阵子火的不得了,到了天津,不吃一顿,仿佛就好像没有到过天津。那一年,陪着母亲去天津,我问母亲“妈,您想吃什么?”老人家说:“那就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吧!”我和家人陪着老人家去了天津的食品一条街,在那里的狗不理包子铺,吃了一顿包子。老人家吃了两个,我问她,您感觉怎么样?老人摇了摇头说“老了,吃什么都不是那个味。”
天津还有火遍全国的煎饼,一时间,风头无二,各地纷纷效仿,煎饼摊,到处都是。天津煎饼最大的特点是快捷,做起来比较容易。其实,真正令人垂涎天津煎饼,倒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出的那个二姐煎饼。有个朋友的孩子,特别喜欢吃这口,两口子特意开车去天津,就是为了吃让孩子吃煎饼。后来,因为去的次数多了,认识了,二姐告诉他们,不用来了,北京有了分店。
天津还有大麻花,八十年代,很多人到天津,一定要带一些大麻花回来,送给朋友。那阵子,虽说北京到天津也就是一百多公里,可是去一趟也不容易。去一天得紧赶慢赶,住一晚上,又不值。所以,我几次到天津办事,都是起早贪黑,就是为了省时间。没的往回带,带一些大麻花吧!让大家都尝尝。
不过,今天我是想说说天津起士林。过去去天津办事,大多中午有朋友请吃饭,自己去天津办事,为了省点钱,不敢光顾这样的高档饭店,买个煎饼也就可以了。陪着家人去天津玩,街上有各种小吃,也就是对付一口。这回端午节,一家人去旅游,我对儿子说“一定要去起士林就餐!”
一早从北京出发,先是到了杨柳青古镇。大约25年前到过杨柳青,一是想看看古镇,一是为了看看杨柳青年画。时间太久了,很多印象早已模糊,一到杨柳青,真的是旧貌变新颜了。原本赫立的石家大院,被一片古建筑包围了起来,要不是那古渡口,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杨柳青,我再也不认识了。
从杨柳青赶往天津,我对儿子说“直接去起士林吧!”真的没有想到,到起士林就餐的人还真多,基本都得北京到天津来玩的人。有老人带着孩子来的,也有年轻人专程陪着老人来的,更有年轻的情侣结伴而来的,亦有闺蜜到天津来旅游的人。一问,就是为了品尝一下天津的起士林。要了一个排队的号,我对儿子说,你们先去找住的地方,我在这里排号就行了,儿子点点头。排号的最大特点就是慢,等待的时候,我注视着墙上一幅照片,那是起士林创办人阿尔伯特·起士林,1901年起士林西餐厅正式开张,成为天津历史上第一家西餐厅。我当时就想,如果起士林这个老头,看到一百多年后,自己自己创办的餐厅这么火,心里一定会特别美。
整整等了一个小时,终于有了座位,原本安排的位置靠近吧台,夫人和儿子坚持,换了一个靠窗的餐桌,往外一看,街上车水马龙,对面就是天津著名的音乐厅。按照菜谱,听从服务员的推荐,要了炸猪排、黑椒牛柳,我知道起士林最著名的就是“罐焖牛肉”,也要了。本想要一个奶油凤尾鱼,可惜没有,夫人坚持要了一个烤杂瓣。为了清口,要了一个酸什锦,最好要了奶油蘑菇头和红菜汤,还要了意大利面和啤酒。
不一会儿,各种菜肴,相继送了上来。我虽然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回。,我还是说了句,听听服务员告诉我们起士林有什么规矩吧!一位姓黄的女服务员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规矩,最好是,先品尝一口汤,再吃一口酸杂瓣,然后再吃猪排,再吃一点点蔬菜,略等一会儿,再吃炸牛排就好了!
整个就餐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观察了一下,尽管起士林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服务员工作很辛苦,尽管顾客一拨接着一拨,但服务员的态度始终那么热情,又那么认真,没有丝毫怠懈,更没有半点怠慢。让每一位顾客,都仿佛置身于愉悦的就餐的氛围中。为此,我内心反问,这就是起士林长久不衰的原因吗?
吃完了各种菜肴,儿子挨个给家人拍照,从室内的吧台、餐桌、桌椅、灯具,以及各种装饰、照片,都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夫人又站在窗前,拍了几张照片,也许正是太阳合适的角度,起士林餐厅的紫色窗帘与窗外的音乐厅,与窗边身着万里江山图图案的女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儿子调侃地说“好一幅维也纳绿宝石图。”
走出起士林小白楼餐厅,我提议,家人在楼梯上起士林三个字前拍照留念。在我想来,这是一次美好的起士林之行,终于圆了这么多年到天津的一个梦。其实,梦境有很多种,有吃有喝,有玩有乐,也有到某个地方的期盼。我心里怀念已故的父母亲,如果我当年也能陪他们多去几个地方吃点美食,享受一下人间乐趣,那该多好。可是,谁让我那时没有条件呢?想至此,我对儿子说,再过十年,我们再来起士林,怎么样?儿子说,只要您喜欢,我们可以常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