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最的太监(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太监,*后百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说起来,太监必然是其中一类,这个称谓,既不是职,又不好区分性别,属于封建时代非常特殊的产物。
但在现实中,太监却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某些时候,甚至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在这些人当中,名气之大乃至家喻户晓的很多很多,在明朝的时候尤其夸张,但无论是王振、魏忠贤、刘瑾等等,那都是遗臭万年的人物,以至一提到太监,人们没法不把他们和艰险、心理变态、恶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
虽然前有著名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但他毕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不过其他的太监就都是佞之辈吗?
在明万历年间,有一个小太监兢兢业业地在宫中一路爬上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顶点——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这是何等的权力。
在他之前,这个位子上已经有无数的前辈用实际行动向他演示过,拥有这样的权力,可以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把持朝政......
但他却一心辅佐君王、团结朝野大臣、办事秉公无私,在著名的“妖书案”当中极力维稳,以正直的态度阻止员之间借此互相攻伐,最终使得此案平稳结束,没有导致牵连大多无辜之人。
这便是陈矩,一个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生为江山社稷奔走的太监,以残缺之身而流芳后世,在生前,他甚至被人称为“佛”,在后,明神宗赐谕祭九坛,提名“清忠”,令文武百为他扶棺下葬。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 ,陈矩出生于北直隶,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安肃县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的父母都是极为贫困的农民,家里也不止他一个孩子,根本无法负担,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孩子有个“很好”的出路——当太监。
在明代,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十分悲惨的事情,相反,对于那些穷的活不下去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件喜事,毕竟进了宫,再怎么不济,生活也是无忧的,总比饿要好,所以甚至不乏有人自我阉割后跑去报名。
不过对陈矩来说,这显然是无奈的,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便在九岁的时候净身入宫,成为了大内队伍的一员。
虽然都是进宫,可是起点很重要,太监也有许多部门,司礼监、内监、御用监、司设监...总共有十二种之多,如果被分配到某些部门,终其一生可能就是个厨子或是洗马桶的,但陈矩很幸运,他被分派进入了大名鼎鼎的“司礼监”。
幸运往往也不是毫无原因的,陈矩虽然年幼,但思维机敏、做事伶俐,太监毕竟负责皇宫内的诸多事务,也是需要人才的,于是表现突出的陈矩很快被当时的“宦之王”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收入门下,成为了他的小随从。
需要介绍一下这些职务,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老大,也是十二监之首,权力极大,被称为“内相”。
因为明朝废除了宰相,一切国家大事先经过诸位大臣和内阁成员商议过后提交给皇帝,但皇帝根本没法全部看完,于是便由秉笔太监替皇帝“批红”,但批完以后,还需要交到掌印太监的手里,由他盖上那一方大印方可生效,而如果他觉得不行,甚至有权力直接驳回。
也就是说,此时陈矩的师傅高忠,乃是司礼监的二把手,虽然不是掌印,但也相当厉害,跟着他,陈矩在宫里至少还是颇有地位的。
而作为一个懵懂的孩童,师傅的教导非常重要,偏偏这个高忠也是个正直的太监,在陈矩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北方鞑靼的部队劫掠边境,兵锋直指京城,秉笔太监高忠亲身披挂上阵,在城墙上参与抵抗敌,后来还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这件事对于陈矩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师傅本就是自己学习的对象,而高忠的所作所为更让他坚定了报效国家、扶持社稷的念头。
此后的陈矩便在司礼监内安安静静地长大,师傅教他读书认字,他朝夕看着高忠处理政务,耳濡目染之下也受益匪浅。
随着年龄的渐长,他也有了自己的职务,开始着手皇帝所需的一些事务,要知道,在当时,像他这样的太监经常往来全国各地,大都是威风无比,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若地方员有所怠慢,回到了京城在圣上面前恶言相向,那谁也遭不住。
但陈矩却截然不同,他行事极为规矩,无论是对员或是百姓,从未有过丝毫的侵扰,在场乃至民间声誉极佳。
高忠毕竟已经年事渐高,而陈矩的行事作风以及办事效率都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正直和机灵也得到了神宗皇帝的认可,不过职位只有一个,陈矩不争,自然有太多人去争,所以他始终在司礼监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迟迟没有上位。
到了万历二十六年,遥远的朝鲜战场上,明和日本侵略者激战正酣,京城中内阁的争斗也在持续,陈矩正式接过曾经师傅的职务,成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但他的权力更大,因为他还负责掌管东厂。
“东厂”,这个在无数小说、影视剧种频繁出现的机构,几乎和宦一样,是被牢牢绑定在邪恶、痛苦、可怕这些概念上的,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严刑拷打。
而实际上,东厂就是一个直属皇帝管辖的秘密警察机构,和锦衣卫的性质相似,但比锦衣卫的权力更大,负责的就是监察朝中大臣。
因为绝大多数太监不仅没什么政治头脑,甚至连文化水平也较为低下,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检查权力是很容易被滥用的,但在陈矩手里,连东厂也变得“温和”起来。
他是一个做事严谨、思维敏捷的人,对待那些确有其罪的人,陈矩从来都会公事公办,但所谓伴君如伴虎,有些员被革职甚至下狱,并不是因为真的干了什么坏事,或是因为被同僚恶意诬告,或是因为一时触怒了皇帝。
这些人往往反而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处,但在陈矩看来,这样是不对的,所以他经常会吩咐刑事部门对这些清白的大臣加以善待,然后自己亲自去皇帝面前为一些好人求情,就这样救下了不少人。
但陈矩却从不和其他宦、大臣之间拉帮结派,少数关系密切一些的朋友,都是和他一样极为正直的人,彼此欣赏之下才有私交。
而到了万历三十一年的时候,一场巨大的风暴莫名地席卷了整个京城,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十分奇异和神秘,直至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这便是万历年间著名的“妖书案”。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知到底是谁的匿名人士,写了一篇名为帖子,其中直指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说她暗中谋划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儿子上位,然后这个人还把帖子大量印刷到处投放,一时间朝野上下震动。
这件事真要说起来,从万历二十六年就正式开始了,但在万历三十一年影响达到了巅峰,神宗皇帝被气得半,严令东厂、锦衣卫等机构必须捉拿真凶。
谁也不知道真凶在哪,一点线索没有,抓不到又要砍头,必须要有人顶罪,所以势必就会造成无数冤假错案了,一时间形势就变得极其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东厂的总负责人陈矩暗中收到了许多员的请求,都是趣怪网希望借此事打击政敌,但全部被他拒绝了。
不过外面的形势却在愈演愈烈,谁都不敢碰“真凶”这个帽子,但又都趣怪网希望把这顶帽子戴到别人头上去,内阁大学士沈鲤、礼部右侍郎郭正域这等朝廷大员也先后被人诬告,而他们都是当时内阁首辅沈一贯的仇敌。
而作为侦办案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陈矩全程以精明的眼神看待此事,对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视若无物。
在他的全力帮助下,被冤枉的两人才堪堪免遭陷害,而郭正域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彼此关系亲密,陈矩的秉公办案也让太子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
当时陈矩提审一位嫌疑人的女儿,那小女孩才十岁的年纪,陈矩问他是否看到了被印刷出来的“妖书”。
小女孩立即点头称是,等陈矩再问,她说看到了满满一屋子的“妖术”,而其实那帖子只有两页,这实在是再明显不过的指使了。
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的员们都趣怪网希望草草了事免得引火烧身,只有陈矩一直铁面无私,虽然到这起案子被归罪给了一个被冤枉的秀才,但在他的努力之下,好歹是将破坏力降到了最低。
就这样,到了万历三十四年的时候,已经年近古稀的陈矩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走到了宦的顶点,而他仍然兼管东厂事务,等于手握干政和纠察百的权力,这在宦泛滥的明代也是极少的。
但他对下保护那些直言不讳的忠臣,对上良言相劝皇帝,但偏偏许多事情别人讲都是没用的,可在万历身边的陈矩却能从中起到奇效,在他管理下的东厂也不再肆意营造冤狱错案,整个京城都一片祥和。
自从九岁进宫,一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幼时家贫的陈矩都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是身边的人谋取私利,坐在这样的位子上,他往常的衣食住行都分外节俭,闲暇时还喜欢吟诗作画以及读书。
宦很多甚至目不识丁,而陈矩却从小苦读,他对收藏各类典籍也有很高的兴趣,并且这些书不是摆设,每一本他都是细细读完的。
这样的陈矩连带着他身边的一些宦们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在他去世后,有好几位都被委以重任。
万历三十五年,陈矩在房间里安静地端坐去世,神宗皇帝赐谕祭九坛,以僧人的礼仪安葬他,并赐“清忠”二字牌匾。
他出殡的当日,三大内阁学士亲自朗诵祭文,朝中文武百和一众京城百姓自发扶棺相送,人多得以至于把大路堵得水泄不通,对于一个总被歧视的宦来说,陈矩所受到的这些待遇无疑不是空前的。
棺椁下葬后,陈矩的遗像和牌位被御赐供入皇城内德胜门中的钦赐会馆祠堂,来凭吊的人一直络绎不绝,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祭拜。
“祖宗法度,圣贤道理”,这是陈矩一生所信奉的真理,对他那些遗臭万年的同行们来说,想必在九泉之下也难掩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