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之最(话说新疆:最坏的年代(一))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3www.nygn.cn考古学家

1

1758年到1884年,从大小和卓叛乱到新疆建省,这漫长的126年,是新疆历史上最坏的年代,山河一统,却危若累卵。这是一段浸透了各族人民和泪的历史,今天已经无人记忆。从乾隆光绪,历经六代皇帝,几千万苦难的人民,上百万逝去的生命,被后来的时光轻轻抹去,在文化润疆的今天,风淡云轻,没有留下一点点疤痕。先辈们的迹,被黄沙和戈壁掩埋,如涓涓深水,滋养着天山南北的美丽风景。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妥明这个名字,首恶无人提及,白彦虎却被某些人供奉成他们的英雄。发生在1864年的同治回乱,是新疆历史上的大事件,因为这次暴乱,回归祖国一百年以后的新疆再一次被分裂和割据,并且引来阿古柏这头恶狼。最坏的年代,悲惨壮烈而且错综复杂的历史,在今天的历史著作中,被描述为“人民起义”,被简化成“平定阿古柏叛乱”。

喀什昆仑大书院做过一个“昆仑历史文化展”,宣传部门检查以后,要求撤下左宗棠杨增新两块展版,理由是人物敏感,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百年铁治疆,三十年艰难维稳,换来的竟然是这样的成果。一寸江山一寸,养出来的是一个又一个肥头大耳的不肖之孙,扒坟头,拆祖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旗帜下,把真正的历史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2

我在头条号写过一个两三百字的短文,简要叙述清朝平准战争的艰难程度

“每次战争准备,兵员必须在准两倍以上,战马必须人均四匹。决战地远离北京四千公里以外,每个前线士兵需要六个后勤运输补给人员。以此推算,前线十万大,需要战马四十万匹,后勤补给人员六十多万。平准战争的后方粮草基地在甘肃兰州,前线士兵每吃一斤粮,后方基地按照二十斤配备,运送物资的人员在路上也要吃饭。战打了七十年,二品以上员战十几位!”

清朝平定准噶尔战争,面对的是成吉思汗的子孙,马背上的民族,能征善战,过程异常艰苦,兵员和物资损耗巨大。从大小和卓叛乱开始,战场向南转移,清朝的平叛战争几乎就是降维打击,一支几百人的绿营就敢对成千上万的叛发起冲击。

过程和结果都差不多和卓们在浩罕国的策划和支持下,窜入南疆,发动暴乱,烧衙,杀员。然后,开始地盘,占山头,相互砍杀。然后,开始内部斗争,自相残杀。再然后,清朝平叛大抵达阿克苏,在向南进的路上,叛发起一轮平民杀掳,烧杀劫掠,往浩罕国逃窜。第一次都在用相同的剧本,但后果极其罪恶。

南疆平叛最艰苦的一战发生在黑水营。伊犁兆惠在乌什获得消息,小和卓霍集占的叛将从叶尔羌(莎车)向南逃窜,朝廷派来的援还在吐鲁番一带。兆惠没有丝毫犹豫,率四千大直扑叶尔羌,被霍集占叛围困在黑水营。

黑水营被困后,兆惠写给乾隆皇帝的奏折,生动反映出清对叛蔑视,“併送马三千匹。但巴里坤等处程期两月有余,长途必致疲之。请于马匹至阿克苏时令舒赫德騐看,若不能前进即存留牧放,俟草青时解送方为有济”。兆惠请求补充三千匹战马,他说,马匹从巴里坤运送到阿克苏的时候,已经很疲劳了,如果不能继续前进,就在阿克苏养着,等到第二年青草长熟的时候再送过来。

平叛领导人根本就没拿对手当回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的四千人马会被眼前的两万叛打败。

黑水营被困期间,兆惠分两次派出一千人的队,前去接应从阿克苏方向赶赴过来的增援部队。三千对两万,这场战打了整整六个月,而叛还在四面八方往叶尔羌方向集结。一战,前来增援的索伦兵、察哈尔兵和健锐营共三千骑兵投入战斗,加上富德库车等地凑过来的一千人马,八千对八万,大小和卓全线溃败,在喀什不敢停留,杀人放火以后,往浩罕国逃窜而去。

乾隆皇帝收到和卓逃亡的奏报,下旨斥责,要求兆惠“除恶务尽”,活要见人,要见尸!负责追剿的大将富德给浩罕国王素勒坦沙下达通牒“限期于二十五天内交人,如过期不至,即行进兵。必将生者缚送、者首级解送方可”。浩罕国不敢得罪清廷,将大小和卓处,首级和家眷一并交付清。

小和卓霍集占没有留下子嗣。大和卓波罗尼都有一个儿子,叫萨木萨克,从小由乳母收养。叛向西逃窜的路上,乳母带着萨木萨克离开逃难人群,跋山涉水,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在安集延隐居下来。这个漏网之鱼当年只有四岁,却成为此后百年南疆地区祸乱的总根源。

3

乌兹别克明格部落来自蒙古金帐汗国,是蒙古人的后裔。1710年,明格部落首领沙鲁赫建立了以浩罕城为首都的独立国家,疆域包括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地区。

浩罕国以经商为主业,这个国家存续两百多年,只做一门生意把中原地区的物资转卖到欧洲,再把欧洲的皮毛和火转卖给清政府。清朝收复南疆后,从稳定边疆的大局出发,允许浩罕国在喀什设立呼岱达(通商管理机构),浩罕商人在南疆地区的管理事务由呼岱达负责,浩罕商人在中国境内的商税由呼岱达征收。此时的大清王朝虽然已经日暮西山,但浩罕商人在中国赚的那点银两仍然是蝇头小利,花小钱,买平安,是清政府在新疆的边境策略。

浩罕国最初并没有把流浪在浩罕的白山派“圣裔”萨木萨克当回事,这位和卓带着十几个忠实信徒,在昆都士、霍占特、撒马尔罕、鄂罗退帕、西雅尔萨布斯等地行乞,像个丐帮帮主。

乾隆四十九年(1784),萨木萨克派信徒潜入南疆,向白山派信众募捐,在喀什被抓获。喀什噶尔伯克鄂斯满奏报朝廷,大和卓波罗尼都还有一个活着的儿子,叫萨木萨克,“现住色默尔罕地方,同行只十余人,求乞度日。已年届三十,糊口无资,状同流丐。”从乾隆到嘉庆,清政府多次派人前往浩罕国进行招抚,都没有成功。清朝对萨木萨克的招抚引起了浩罕国的注意,他们这才知道,这位四处要饭的和卓,原来是搞乱南疆的一把金钥匙。

萨木萨克三十岁以后,浩罕国允许他和三个儿子在当地传教,在“圣裔”的光环下,萨木萨克和他的儿子们一边给当地人操持红白事,一边宣扬他们的苏菲派教义,温饱问题解决了,也慢慢聚集起一批信众。

苏菲派是一个谋求入世的教派,理想和目标是要掌握世俗权力,他们的教义对浩罕国王权形成威胁。嘉庆三年(1789年),爱里木汗继承汗位,对苏菲派教徒严厉打压,苏菲派毛拉全部登记造册,强迫他们放下经书,从事农业种植和放牧工作。嘉庆十三年(1808年),饱受压迫苏菲派教徒,趁爱里木汗出征塔什干的机会,发动政变,在半路上杀了爱里木汗,推举他的的弟弟爱玛尔登上汗位。

萨木萨克和卓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开始有了回到南疆的冲动和想法。

嘉庆十九年(1814年),浩罕国王爱玛尔派使节到喀什,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向喀什派驻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哈兹伯克。当时,国际局势已经复杂起来,英、俄两国势力正在向中亚和南疆地区靠近。爱玛尔敏锐的抓住这个机会,顺风点火,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哈兹伯克是清朝中前期在南疆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长,事涉国家主权,清政府严辞斥责,断然拒绝。

浩罕国手里的提线木偶们终于要出场了,新疆从此迎来雨腥风的六十年。

4

萨木萨克有三个儿子老大玉素普在布哈拉当毛拉,日过子过的相对温饱。老二张格尔从小在阿富汗喀布尔上学,学成以后留在萨木萨克身边当助手。老三巴布在昆都士,做当地一个伯克的上门女婿。

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归天。9月17日,张格尔率领三百多浩罕人冲击图舒克塔什和喀浪圭两处卡伦(哨卡)。清朝在每个卡伦的兵力布置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班,寡众悬殊,驻守卡伦的清全部被杀害。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派领队大臣色普征额带领三百人前去迎击,叛一触即溃,剿杀五十人,活捉八十人,张格尔和三十多个信徒逃回浩罕国。

道光六年(1826年)7月13日夜,张格尔潜入南疆,带领五百浩罕国人和布鲁特人,悄悄穿过伊斯里克卡伦和图舒克塔什卡伦的中间地带,直奔阿图什,天亮时分进入牌罕巴尔麻扎(坟地)。这个麻扎埋葬着白山派和卓苏图克布格拉汗,是白山派信徒们的聚集地。清朝收复新疆后,奉行多元、包容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许队进入埋葬宗教人士麻扎,给张格尔叛乱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张格尔派出信徒四处发放传单,号召白山派信徒往麻扎聚集。在张格尔的鼓动下,周边群众从四面八方向麻扎拥来。时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很快做出反应,派协办大臣舒尔哈善、办事大臣乌凌阿,率一千人前去围剿。清到达阿图什,将麻扎团团围住,张格尔和暴乱分子龟缩在麻扎里面,清始终没有进入清剿。7月20日,聚集在牌罕巴尔麻扎的白山派信众已经上万,在信徒们的掩护下,张格尔趁夜突围,冲向白山派的另一个“圣地”,位于喀什城北的阿帕克和卓麻扎。这个地方,今天被称为香妃墓,也叫香妃园。

阿帕克和卓是白山派的创始人,他的麻扎被奉为白山派圣地。大小和卓叛乱平定以后,乾隆皇帝下令保护阿帕克和卓麻扎,“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着为经理,以昭国家矜恤之仁”。

张格尔的用意很明显,窜入白山派圣地,造更大的势,聚更多的人。事实也如此,白山派信众从南疆各地往喀什聚集,追击围剿的清被数万名叛乱暴徒围困在麻扎外面一个叫亚格杜的村子,一千名兵全部阵亡。

喀什围城的消息传出以后,英吉沙、叶尔羌(莎车)相继暴乱,从喀什到和田沿线所有台站被攻破,南疆西四城的通信联系彻底中断,库车以南地区全部陷入混乱。

5

前面说过,清朝收复新疆,最艰苦的战争是对蒙古准格尔部落。平定大小和卓,几乎就是铁锤敲榔头,降维打击。后来的南疆之乱,怎么会怂成这个样子?

新疆回归祖国以后,没有一分钱的财政收入,不向国家缴纳一厘粮款。清政府为维持新疆的统治,每年从全国各省调拨饷银,供新疆财政开支用度。因为从各省直接调拨,清朝对新疆饷银的称为“协饷”。

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起算,各省每年调拨到新疆的饷银都在白银三百万两以上,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国库收银4359万两,调拨新疆320万两。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国库收银3714万两,调拨新疆415万两。

这还不包括战争和救灾的专款,如,平定张格尔叛乱,国库调拨白银1200万两。平定阿古柏叛乱,累计费开支约白银8000万两。

有清以来,政府累计调拨到新疆的饷银(含战争费用)约四亿两,相当于整个国家十年的财政收入。

这些钱,除了用于务开支、衙门经费、员工资、民政福利外,还包括王爷们、和卓们每年获得的固定经费,还包括伯克(南疆行政长)、扎萨克(北疆部落首领)的固定俸䘵,还包括顺民、眼线们的各种奖金。应该说,清朝政府在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做足了文章,下足了功夫。

地方如此,队也如此,清朝在新疆的驻成本极其高昂。那时候的新疆,民众生活尚不能自济,各项需都要从内地供给。平准战争期间,因为经费不足,清强迫喀尔喀蒙古缴纳钱粮,并对占领的准噶尔蒙古进行劫掠,引发众怒,战争一度陷入困境。清政府痛定思痛,以后每次用兵,必须进行充分的后勤准备。清朝对部队管束的严苛程度,接近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新疆统一后,基本的粮购买在本地都成问题,驻物资仍然从内地调拨。为节省开支,清政府在新疆的驻减了又减。常规时期,伊犁将府统领的队人数大约两万左右,伊犁九城驻四到五千,乌鲁木齐都统约领兵一千五百,巴里坤总兵能分配到一千五百。在南疆,喀什重镇能分配到两千驻,像乌什、阿克苏、库车这样的战略要地,每个地方的常备只有四五百人。具体到每个地方衙,只有五十到一百不等的兵丁。边关卡伦的驻,以今天的班为参照,少则四五人,多则十数人。

伊犁将府所统领的疆域,并非今天的新疆全境,最西到达塔拉斯河流域,最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包括今天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部分地区。伊犁将府的职责范围,也并非单纯保卫今天的新疆,还包括对塔尔巴哈台乌里雅苏台的防务协调和事协助。

两万人左右的队,统领两百万平方公里左右(过去)的疆域面积,不是怂,是奇迹!

张格尔叛乱时,清在南疆地区的兵力部署为,绿营兵一千七百人,八旗兵六百人。舒尔哈善带领的一千清阵亡后,残余清放弃回城,守满城(徕宁城,也叫汉城)。叛进入回城,残酷的宗教清洗开始了,不分民族,所有非白山派的信教人员几乎被都屠杀殆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